劉曉寒?戴伯秋
融水苗族的鄉村旅游發展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存在的問題也很明顯,制約著融水鄉村旅游的發展。
融水苗族鄉村旅游發展水平正在不斷提高,在柳州市、大桂林旅游圈乃至廣西都占有一定的市場,但是新形勢下,在旅游新常態下,融水鄉村旅游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諸多問題。
一、較低的旅游產品層次
鄉村旅游產品形式單一,文化內涵挖掘不夠,高端旅游產品及高質量鄉村旅游服務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在“融水苗族自治縣鄉村旅游客源地結構特征”調查方面,有將近80%受訪游客都是來自柳州市本地,有超過90%游客來自廣西區內,區外游客較少,這也是融水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層次上不足以吸引大桂林旅游圈、北部灣旅游圈及省外其他地區的游客;在“鄉村旅游動機”方面,田園回歸和釋放壓力是首選,而以“民俗風情、民間藝術體驗”為出游動機的游客僅僅為12%,動機缺乏。在“鄉村旅游消費”方面,超過一半的游客消費水平較低,僅僅在100-300之間,人均消費超過300的不到三成。融水是少數民族地區,民俗風情濃厚,人文歷史底蘊厚重,風土人情堪稱一絕,游客到融水鄉村旅游主要還是集中在田園觀光、鄉土美食和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幾方面,而以融水苗族風情、歷史文化體驗和科普教育為主打的旅游產品開發力度尚顯不夠,缺乏高層次,高標準的旅游產品。
二、不健全的基礎設施
旅游基礎設施是支撐旅游發展的主要載體,然而在調查過程中,情況并不是很樂觀,融水鄉村旅游在旅游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方面跟不上鄉村景區景點的建設步伐,表現出很大的滯后性,融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原本就是這一片山區才能孕育出如此美好的鄉村風情,在基礎建設方面就存在先天的薄弱性。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客源地結構”和“出游時間選擇”這兩方面,融水鄉村旅游的主要客源還是以柳州本地就地參與居多,且出游時間也是以“法定假日”和“雙休日”為主,假期的固定造就出行的密集,在先天基礎薄弱和旅游時間集中雙重壓力下,融水鄉村旅游基礎建設薄弱矛盾特別突出。
在對融水鄉村旅游不滿意情況調查中,發現“交通條件”和“基礎設施”位列前二,融水包括4鎮16鄉,各區域擁有豐富的鄉村自然景觀、民俗文化景觀、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等鄉村旅游資源,但是通觀整個融水鄉村旅游重點區域分布狀況,發現融水鄉村旅游地分布較為分散,集聚效應較差,規模小,因此特別是在交通規劃建設方面難以適應、更加無法滿足鄉村旅游發展的要求。也是因為融水鄉村旅游分布分散,交通條件較差,導致鄉村旅游區、旅游點規模小,經營管理水平低,長期以來處于自發無序的開發狀態,旅游開發的效益低下,使得鄉村旅游對融水旅游業的促進作用顯得尤為不明顯。
三、薄弱的旅游營銷
從游客對“鄉村旅游目的地感知”來看,大多數游客對融水鄉村旅游并不是十分了解。主要是缺乏相應的了解渠道,大多數人都是在網站上初步瀏覽知道粗淺信息,并不能夠了解具體情況,而且在餐飲住宿網絡訂購等方面十分欠缺。主流媒體宣傳的也只是諸多整合的大型項目,造成了大多數游客只熟悉一些相對大型、知名度高、開發時間長的鄉村旅游景點,而對鄉村旅游景區景點的基本情況了解甚少。而且,融水鄉村旅游普遍自駕的方式,對其本身發展也帶來了弊端,對于旅游信息和旅游感受,游客只能口口相傳,自駕游的瘋狂體現了團隊旅游的缺乏,旅行社的推介作用很難發揮。
在鄉村旅游品牌建設方面,融水沒有經過整合,缺乏具有凝聚力的鄉村旅游形象,各個景區景點分散經營和獨自營銷,缺乏統一的理念形象定位和統領,營銷過程中缺乏系統的營銷策略,產品市場識別不夠清晰,產品開發定位不準,品味不高,空間和時間容量小,難以吸引和留住游客。
四、旅游生態破壞嚴重
從游客對融水苗族自治縣鄉村旅游目的地選擇影響因素來看,將近30%的游客一致認同,天生麗質的生態環境、別具一格的鄉土風情讓融水鄉村散發著迷人的魅力,他們認為生態環境對于融水旅游來說十分重要。然而,從游客對融水鄉村旅游不滿意情況調查來看,也有少部分游客認為融水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環境生態遭到了破壞,目前融水鄉村旅游發展缺少整合及統一的監管,各個景區景點各自為營,隨意經營,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缺乏長遠的發展目光,給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了破壞,在發展過程中也不注重環境容量,來者皆是客,盲目發展。調查了解到在參與融水鄉村旅游過程中,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游客學歷普遍低下,文化素質不高,也有可能造成游客環保意識不強,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程度不高,隨意而為。
五、較低的旅游旅游服務質量
根據融水苗族自治縣鄉村旅游不滿意情況調查,有22.4%的受訪游客認為融水鄉村旅游在旅游服務質量上不盡如人意。融水鄉村旅游服務質量較低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鄉村旅游景區景點建設粗糙、景區檔次低,融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格局先天上決定了融水鄉村旅游景區景點布局分散,集聚效應差的局面,從而導致了景區建設分散,不能夠集中力量加強景區景點建設;二是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低。鄉村旅游景區景點幾乎都是村民自營,他們文化水準普遍低下,缺乏相應的專業管理知識,在游客接待、旅游營銷和餐飲衛生方面不注重;在導游建設方面,導游成員也基本上是當地農民組成,在語言溝通,在文化底蘊及景區景點介紹上都不盡人意;在餐飲住宿方面,餐飲水準有待提高,住宿條件亟需改善。
(作者單位:1.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2.湖南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