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近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的推進,鄉村旅游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目前的鄉村旅游各種弊端也在逐步凸顯。要解決目前鄉村旅游的問題,產業鏈條的深度融合是必由之路。但由于土地的分散、所有權的問題相對復雜,農旅產業結合還停留在較為初級的階段,既沒能很好的升級完善,也缺乏產業價值增值。集體建設用地土地流轉將促成兩者產業鏈條深度融合、提檔升級。
一、“農旅雙鏈”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旅雙鏈模式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進一步結合。具體是指農業產業鏈和旅游產業鏈兩種產業鏈條互動發展的一種運作形式。它是農業和旅游業產業間的高度結合。和單純的鄉村旅游不同,農旅雙鏈的結合,更側重于產業鏈條間的深層次結合。兩種產業之間,在產業布局、轉型時,就相互滲透,利用各自的產業優勢,找到彼此的契合點,三產帶動一產,同時一產反哺三產,形成“1+1>2”的合力。但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這種產業間的融合,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一)產業融合程度比較低
農旅產業結合良好的狀態是:農業產業鏈依據地方特色,找準項目,呈規模化、集群化、現代化、科技化發展,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產業的布局中,就集合進旅游的要素,深入挖掘旅游價值,促進旅游吸引物的豐富;旅游產業則主要完善要素,提煉特色,吸引游客,反過來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服務質量。兩者互相融合、互為支撐。比如,法國的波爾多地區,以葡萄種植為基礎,從葡萄的產業化種植、葡萄的采摘體驗、葡萄酒的釀造到葡萄莊園的特色住宿整合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知名度很高、帶動性也很強。類似的還有荷蘭的生態農莊、臺灣的鄉村生態產業等等。
但在我國,一方面農業基礎地位比較薄弱,再加上地形復雜,經濟條件較落后,因此農業產業的現代化程度并不高,傳統的小戶小本生產方式仍然占據主要地位。而旅游業則起步晚,市場化水平低下,同質化現象嚴重,對農業產業的提升作用體現的并不突出。
(二)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
這里所提到的基礎設施不僅僅是指交通、水、電、氣、通訊、排污等為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設施。更主要的是指發展鄉村旅游中所需要的公共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餐飲、住宿、通訊、廁所等基礎條件。
農旅產業鏈條的結合以農業產業作為支撐,但作為旅游本身的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也依然不能缺失。但在實際情況中,很多地方搞鄉村旅游,項目設計得很豐富,營銷也做得很好,但基礎設施的建設卻沒有跟上。尤其是遇到游客較多的周末和節假日,不僅吃飯、住宿、停車都困難,連上廁所也成為問題。而游客走后,垃圾的處理也不夠生態環保。既不利于留住客人,也不利于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對于農村本身的環境也有破壞。
(三)缺乏系統有效的規劃
規劃不夠系統有效也是目前農旅產業鏈條結合中存在的顯著問題。早期的鄉村旅游建設者多數以當地農民、小業主為主要群體,投資盲目性和隨意性都很大。大部分也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見利就上,導致盲目開發、重復建設現象嚴重。既缺乏對資源條件、市場訴求、周邊競合等因素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規劃,也缺乏對自身優劣勢的分析,產品也缺乏特色和產業支撐。開發主導者重眼前,輕長遠,導致農家樂千篇一律,景點景色處處雷同。
(四)缺乏區域間統籌調度
目前農旅雙鏈的發展過程中,大部分仍然是以“戶”為單位進行發展,家庭式占多數,稍微規模大一點的以村或鎮為整體進行打造,很少有跨區域的合作。分散發展,不顧全局一方面會導致村莊土地使用不集約,土地使用浪費,項目引進重復,浪費了很多的建設用地指標,卻沒有達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影響了農業產業的規模化和鄉村旅游的深入發展。
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對農旅雙鏈發展的影響
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明確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這一政策的出臺不僅,增強了人們土地流轉的意愿,有利于推動存量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對農旅雙鏈的發展也會帶來一定影響。
(一)產業鏈條結合更加緊密
隨著土地資源整合度的提高,將會給旅游業和農業之間的結合帶來新的思路和方式。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旅雙鏈發展過程中一些中大型的農業產業園區、生態農業觀光基地,沒有土地指標進行基礎旅游配套設施,如:游客中心、物流中心、酒店等的建設問題。有了一定的可建設用地指標,依托農業的旅游業,在精細化、特色化、規模化上才能有進一步的提升和細化。
除此以外,用作保障農民切身利益的生活服務設施、公益事業等各項建設也才能逐步完善提升。發展產業的同時,維護農民自身利益。
而對于產業鏈條中的農業來說,由于受土地分散性的制約,農業規模性發展并不強,農旅產業鏈條的結合也比較薄弱。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放開以后,可以進一步整合資源,將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連片規模經營。在農業開發的同時挖掘其中的旅游要素,作為旅游業的核心吸引物。而規模化的農業旅游也將對新農村的發展,城鄉一體化建設起到推動作用。為吸引旅游業的產業資本、投資資本進入農村形成助力。
(二)促進投資主體更加多元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流轉后,不僅土地更加集中,可利用價值更高,其承包經營權也相應可以流轉,那么資本的價值就可以衡量,并形成土地承包經營權資本由個體人身依附轉化為可聚集、可流轉、可抵押的新形態。依托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鄉村旅游資源,也就轉化為一種可聚集、可流轉、可抵押的資本。旅游資源的資本化,對投資界會產生極大的吸引力。比如:阿里巴巴集團,實德企業、聯想集團等都已經跨界務農,紛紛將目光瞄向了農業市場,尤其是高科技信息化農業。已經紛紛將目光投向了農業產業市場。
三、農旅雙鏈結合的發展方向
(一)旅游元素將融合進一產的布局中,多方位滲透,形成新常態
最早的鄉村旅游起源,目的單純,方式簡單。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的多元化,休閑方式的深入,早期 “吃農家飯、睡農家床”或者“爬爬山、賞賞花、嘗嘗果、吃吃飯”的粗放型傳統農家樂模式已經進入了瓶頸期,甚至會慢慢淡出市場。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立足一產發展情況,特色化、精品化的鄉村旅游會成為未來的主流。
而農旅產業在結合上,旅游的布局,也應該逐漸從衍生物變為主導,成為一產最重要的助力和推手。“早介入、早發展”在產業布局時就充分考慮旅游元素。比如,種植作物時,除了考慮地形地貌物種特征,還應考慮到它的景觀性、體驗性、市場性;農業加工時考慮品牌性,同時考慮如何將土特產品旅游化,將三產要素充分結合;本身有資源基礎的,充分挖掘其獨特性,參與性……
總的來講,農旅結合下的旅游,不再僅僅是依托農業進行發展;而應該參與到一產的發展過程中。改變思路,轉變角色。充分滲透。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特色多元。
比如:位于日本白川鄉的合掌村,被譽為“日本傳統風味十足的美麗鄉村”同時也是聯合國世界遺產,吸引了世界各國的游客。其成功原因主要就在于旅游景觀與農業發展充分結合,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在保持農業不減產的同時,提高旅游價值。如:1.村莊按照園林的結構進行規劃,房前屋后都用農作物或者鮮花進行裝飾,既美化環境又讓生產項目變為觀賞點;2.農副產品變為旅游商品,游客在觀賞同時品嘗當地新鮮農產品,或能帶有機農產品回家,就地消化農產品的同時減少運輸及人力成本,惠及當地;3.真正發掘有傳統文化內涵的體驗活動。村民們把最常見的傳統手工插秧,發展成邊唱秧歌邊勞作的方式,這也成為一種極富特色的觀光項目,游客都可主動參與,體驗勞動的快樂。日本合掌村的這種雙滲透的發展模式對中國下一步的農旅產業鏈條的結合發展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
(二)加快農旅結合鏈條下農業的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土地的集中,產業模式的改變,還可以促進農旅鏈條結合下的農業朝規模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一是橫向的規模增加,主要是指擁有土地面積大、品種豐富、產品線長;二是縱向的規模,涉及產業從單純的種養環節朝兩端延長,貫穿整個農業產業鏈,從種苗業、加工業,一直延伸到流通環節,甚至到最后的消費環節,都有涉及。
鏈條的衍生就可以使得當地政府有針對性的引導農民根據當地土地性質、市場需求情況、產品推廣性、景觀性等各種要素選擇有特色、有前景同時又具有一定旅游價值的作物進行集中種植。打破以前只種植傳統作物,廣種薄收,經濟效益低等農業上的壁壘,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考慮農業和旅游業兩種產業的要素進行產業和資源的再次分配。不僅考慮農作物的市場前景也充分考慮旅游上的觀賞性以及參與性。
此外,在農業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還應盡可能的摒棄傳統以“戶”為單位進行種植的發展模式,將土地通過流轉、租讓等方式集中起來,進行規模化的種植,這樣既有利于農業的發展也更有利于將來進一步的完善和提升旅游要素。
四、結語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為農旅的結合發展,也為農村的精準扶貧提供了一個契機,一個突破口。有了相對集中和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讓農旅雙鏈的發展都有新的方向和新的思路和新的有效手段。不僅能實現由單一的農業生產到泛休閑農業產業化的產業模式升級,還能實現產品模式升級(從單一農產品到綜合休閑度假產品)與土地開發模式升級(從傳統住宅地產到休閑綜合地產)。
對于農業來講,在開發形式上,資金吸納上,政府導向上都有較大的改變。吸引到更多的資金和企業轉向農業的同時,也讓農旅結合的模式更加多元。
對于旅游業來講,將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用于旅游業、商業、服務業等經營性項目的開發,不僅可以優化出多種旅游模式,盤活農村集體存量建設用地,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節約集約使用,增加土地流量,保護耕地;更根本的,還能有利于顯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價值,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統籌城鄉發展。
(作者單位: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