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琳+倪珊珊
產業融合是全球產業發展趨勢,旅游產業和會展產業存在許多共通之處,包括發展基礎和產業特點,在行業發展中,兩者間更是相互促進,并存在多層面的滲透融合。本文以經濟發達、技術先進、資源豐富的廣州為例,從資源、技術和人才三個角度探討旅游業和會展業的融合,此外強調政府、協會、企業及院校間的合作,共同促進產業間更為深入和持續的融合。
產業融合現象在上個世紀60年代在新技術革命及企業創新發展的帶動下開始出現,并逐漸形成理論研究體系,而產業融合也被看作是未來全球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互聯網+”戰略。“互聯網+”使得互聯網逐漸跳出一個行業的范疇,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新引擎,通過互聯網這個工具,將人、物、商品及信息銜接和關聯起來,從而產生開放、協作、參與和共贏的局面,而這種效應不單是在行業內部,也體現在行業之間的跨界合作,進行創新增值,核心層面就是融合。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產業結構出現歷史性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標志著中國經濟正式邁入“服務化”時代。其中旅游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國家注重旅游產業的優化轉型、協調發展,以及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旅游與其他行業部門之間的跨界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包括與會展行業的融合,會展與旅游同屬第三產業,改革開放之后才逐步發展起來,但已展示出強大的經濟帶動作用和積極的社會效益,而廣州是我國的會展核心城市,以廣州為例探討旅游與會展兩大產業的融合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旅游業和會展業的關系分析
旅游產業是以旅游者為對象,為其旅游活動創造條件,并提供所需產品、服務與商品的綜合性產業,以旅行社、酒店及景區為主。會展產業是指策劃和舉辦各類會議、展覽、獎勵旅游、節事活動以及為上述活動提供場館、設施及配套服務以及各種生活接待服務的產業。從定義來看,兩者之間存在相似之處,同屬于第三產業,提供無形產品,食住行游購娛這六大要素是兩大產業的重要支撐,兩大產業均具有很強的產業聯動性,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從國際上一些著名的會展城市看,會展中心城市在長期發展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紐約、巴黎等會展城市,它們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高度現代化的城市設施;另一種是有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優勢的城市,如瑞士的達沃斯等,這一點與旅游城市的發展基礎不謀而合,廣州既有現代化設施,也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及旅游資源,對會展業和旅游業進行整合發展具有明顯優勢。
作為兩大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產業,旅游推動會展業的發展,會展也極大的拉動了旅游消費。會展業的發展,依賴于目的地的基礎設施和硬件設備的建設和配置情況,旅游業的主要部門和企業,如交通、住宿、餐飲等,都是會展活動得以舉辦的必要性條件,目的地旅游業的繁榮必然將為會展活動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從而加速會展業的發展。反過來,會展組團規模大,為目的地帶來了更多的現實游客和潛在的旅游消費者;會展游客的需求檔次高、消費能力強,因此,會展旅游服務的利潤率普遍高于傳統旅游服務;會展客人的逗留時間長、季節性弱,在很大程度上協調了旅游的淡旺季差距,彌補了傳統旅游的淡季消費,提高了對基礎設施設備的使用率;會展的舉辦成為目的地最佳的旅游宣傳方式,利于擴大目的地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
二、廣州旅游業和會展業的產業融合探討
旅游業和會展業的產業鏈復雜,涉及主體多,關聯產業廣泛,與主導產業之間關聯度高,因此具有很高的融合空間。無論是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還是旅游企業及會展企業,在產業融合進程中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各機構組織通過溝通合作,形成更為完善的產業鏈及更為多樣化的企業贏利模式,本文從微觀角度來探討產業融合,主要從資源、技術及人才三個層面展開。
(一)旅游資源融合
廣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緣,靠近珠江入海口,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廣州既有山清水秀的空間景觀,又有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筑、街區,以及歷史遺址、風景名勝、古村落,還有頗具地方特色的老字號、傳統藝術等民俗風情,2010年廣州亞運會和亞殘會前后,廣州市政府又打造了一批城市新名片,如廣州塔、花城廣場、海心沙公園、新荔枝灣公園、南沙濕地公園等。會展的核心部分是會議、展覽、節事活動等的策劃和舉辦,充分利用廣州的旅游資源提升廣州會展城市的魅力、吸引客戶在廣州開展會展活動,是十分有效的。比如通過宣傳推廣等營銷手段,吸引企業機構等在廣州舉辦會議,一方面廣州擁有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會議設施,同時參會人員可以在會議舉辦期間,領略廣州的自然和人文風光,既完成會議議題,又可觀光休閑。
廣州的會展活動豐富多樣,有代表性的包括廣交會、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廣州國際美食節等,以及國內外的重要會議,這些活動本身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構成了廣州市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行業也應利用這些契機,與相關的會展機構加強合作,比如旅行社、酒店、交通運輸公司等通過自身渠道為會展活動宣傳,為會展客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旅游產品和專屬服務,一方面對會展活動本身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將這些活動轉變成旅游資源,增加客源,提高旅游消費總量。總之兩大產業旅游資源共享、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增長點。
(二)信息技術融合
信息技術是對信息進行管理和處理的一種技術,主要借助計算機及各種通訊技術,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而高科技及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也是產業融合的重要推動因素。旅游業和會展業同屬信息密集型產業,廣州是信息產業發達城市,在廣州,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在兩大產業的應用廣泛而深入。
隨著在線旅行社OTA模式的興起,傳統旅行社也在轉型升級,適應新形勢,通過建立完善的網上平臺進行宣傳、營銷、銷售及售后服務,充分運用電子商務手段為游客提供服務。廣州是我國國內游及出境游的主要客源地之一,一方面得益于發達的經濟,也與便利的信息服務息息相關,人們可以簡單輕松的訂機票、訂酒店、購買景點門票甚至定制整個游程。廣州的會展業尤其是展覽業更是形成以琶洲會展中心為主的會展集群帶,廣州的城市名片“廣交會”歷經幾十載,已經成為我國最成功的、影響力最大的會展項目,管理創新和信息技術是其強大的助推器。廣交會每年舉辦兩屆,參展商和采購商來自世界各地,通過完善的電子商務平臺,客戶可輕松完成從獲取信息到申請參展、觀展以及信息反饋再到參加網上虛擬展覽等一系列操作,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會展行業的時間和空間局限性。旅游業和會展業在廣州的發展速度很快,而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都促使兩大行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企業盈利方式更加多樣化,產品形態更為豐富,客戶可獲得更為便利及個性化的服務。兩大產業關系密切,相互依存,隨著不斷發展創新,產業間的技術邊界更是趨于模糊,無論是旅游產品的規劃開發到游客體驗,還是會展項目的策劃到會展參與主體的體驗,兩者間的技術基礎和平臺相似,隨著壁壘的消除,達到技術上融合,為消費群體提供“旅游+會展”或者“會展+旅游”的組合產品,而技術的相互嵌入則是產業融合的基石。
(三)專業人才融合
旅游業和會展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力資源甚至是專業人才是行業發展的關鍵。兩大產業均需要熟悉企業管理、業務運作以及掌握服務知識技能的人才,從產業價值鏈角度具體來說,旅游產業包括旅游規劃開發、旅游產品設計、旅游產品分銷以及游客體驗服務等環節,會展產業包括會展項目立項、籌備、舉辦及總結評估等環節,每一環節都需要相應的專業人員操作和推動,除了行業規范存在一些差異,兩者之間在基本知識、技能方面的要求有很多共通性,有創新能力、精于策劃、善于溝通、有服務意識以及有較強的外語和計算機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旅游和會展行業所亟需的,隨著產業融合的發展,兩大行業間應互通有無,了解和熟悉對方的業務領域和操作流程,培養復合型人才。
廣州的幾所高校均開設有旅游管理和會展經濟與管理學科的專業或相關課程,比如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州大學等,兩門學科在基礎理論學習方面,有很多相似的科目,做為培養行業人才的搖籃,各高校在課程設置上也充分體現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體現出旅游與會展之間的相互融合。以中山大學為例,旅游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可以看到專業核心課程中包括會展概論和項目管理,專業特色課程中包括展覽策劃與組織、會議策劃與獎勵旅游以及節慶策劃與組織管理,涵蓋會展的四大領域以及策劃、組織和管理三大環節。同樣是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專業核心課程包括旅游地理學、旅游概論(雙語)、服務運營管理、酒店經營管理、旅游消費者行為學,專業特色課程中包括會議與旅行社管理。兩個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專業基礎課程相似,有自己的專業特有課程,更體現出旅游與會展在知識和技能上的整合,培養具備旅游和會展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綜合型人才。除此之外,政府機構、行業協會、機構企業也應加強行業間合作,相互輸送人才、共同培養專業人員,實現人才的整合。
三、結語
產業融合是全球產業發展的趨勢,也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手段,旅游業和會展業是我國第三產業中最具活力的經濟部門,具有產業關聯性強、注重消費體驗等特點,在現實運作中,不斷交叉和合作,因此兩大產業間的融合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廣州旅游產業和會展產業發展迅速,無論是經濟、文化、旅游資源還是技術和人才,都具有明顯優勢,在資源、技術及人才的融合方面也有成熟的條件和基礎,而產業融合最終是要實現兩大行業功能的融合以及產業鏈的完善,打造行業品牌,因此廣州應充分利用優勢,更為積極主動的促進兩大產業的融合,政府機構、行業協會在產業融合中發揮政策導向和行業規范的作用,公司企業間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溝通渠道和合作平臺,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提高效率,整合產業鏈,尤其是大型企業,通過強強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各院校及培訓機構結合行業發展,培養跨行業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為旅游產業和會展產業的融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單位:廣州商學院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