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對旅游的需求不斷增加,旅游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但是在新經濟常態下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旅游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保存現有的市場份額,必須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加快自身的轉型升級,用戰略和發展的眼光來促進自身的良性發展,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為人們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多元化的產品。本文就對新常態下旅游企業管理戰略和發展路徑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樹立科學的發展戰略目標
對于發展戰略目標而言,其是旅游企業將經濟成果轉化為實現理想的結果,能夠具體體現企業的使命,對企業戰略的實施及決策進行合理評價,繼而調動員工的工作創造性和積極性。因此旅游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必須要樹立科學的發展戰略目標,鼓舞士氣,讓全體員工為企業的發展做出自身的貢獻,增強企業的凝聚力[1]。當然企業在制定目標時應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能一味將獲利作為企業終極目標,需要具備可持續發展觀念、長遠觀念和大局觀念,從目標分析、目標擬定以及目標評價等階段來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只有這樣,旅游企業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獲得生存與發展,有效抵擋外部環境的不利因素,繼而實現自身的健康穩定發展。
二、構建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旅游企業要想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必須要從市場實際發展情況出發,適當變化產品價值,提供市場所需的旅游產品;同時企業需要不斷建立健全內控制度,使其滿足自身的實際發展要求。在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宏觀政策,如“營改增”政策、“供給側機構性改革”等,為旅游企業內控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當前部分旅游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沒有制定完善的內控制度,在遇到問題時缺乏切實有效的理論依據加以支撐,嚴重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實現[2]。可以說,旅游企業的發展是以完善的內控制度為基礎,只有構建系統完整的內控制度體系,才能落實相關的管理規范,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旅游企業的良性發展。
三、更新經營管理理念
旅游企業更新經營管理理念,采用先進的理念可以為組織和個人的發展提供動力和目標,加快企業的文化的建設。雖然許多企業在實際發展中樹立了經營發展目標,但是缺乏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致使自己在發展中的缺乏精神支撐,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精神支撐和生命線,鮮明的企業文化可以充分發揮出員工的積極性,增強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是有些旅游企業往往忽視內部文化的建設,使員工難以有效融入到企業中,影響企業更好地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構建簡單的文化往往還不夠,旅游企業還應將企業文化建成內容豐富與形式多樣的網絡結構,包含權力結構、控制系統、組織結構、日常慣例等。在現代化的旅游企業組織中,大部分組織決策者都開始應用低權力距離文化,進一步縮小了等級標識,員工在這種的文化環境更愿意主動參與決策的制定,組織者也能及時獲得相關資料,有力推動企業的發展。
四、加強優秀人才的儲備
旅游企業作為我國服務性的產業,在實際管理與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不能更快更好地適應新經濟形勢的變化。通常旅游企業具備大量的人力資源,主要是依靠人來創造企業的財富與價值,服務人員為顧客提供服務,讓顧客感受到企業的總體水平及檔次,從而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由于人是最難妥當管理的,這為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是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也能創設更多的價值,因此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加強優秀人才儲備顯得尤為重要[3]。旅游企業可以通過良好的福利體系和較高的薪資待遇來吸引與留住人才,如增加培訓和出國進修機會等,或者是對員工的工作范圍加以擴大,鼓勵員工輪換工作崗位,以此豐富工作內容,增強員工的團隊合作精神,為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有序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制定財務戰略和品牌戰略
財務戰略主要是指企業利用財務管控的手段來優化配置企業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以此保證資金流程的有效性及均衡性,強化企業的財務競爭實力,繼而完成企業的發展目標。旅游企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應該從自身財務實際情況出發,遵循適度性、適時性、靈活性、自控和優先等原則,科學確定融資方法及渠道,優化內部財務結構,提高資金的使用率,有效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4]。另外,品牌個性的定位是旅游企業執行品牌戰略的關鍵環節,這就要求企業結合自身的服務和產品表現,對顧客感受加以理解,創設新穎個性的品牌形象,通過品牌創始人和品牌代言人進行表現,從而吸引顧客前來消費。品牌戰略的實施主要是從公司名稱、核心品牌、技術標號、服務商標等方面加以表現,在制定環節應遵循如下原則:聯想豐富、含義積極;避免雷同、富有創意;兼容性強、高度抽象;緊扣主題、簡單易記等,這樣才能實現戰略管理目標。
六、結語
綜上所述,旅游企業要想在新常態下實現自身的發展,必須要從市場經濟發展變化和自身實際需求出發,樹立科學的發展戰略目標,構建完善的內控制度,更新經營管理理念,加強優秀人才的儲備,制定財務戰略和品牌戰略。這樣旅游企業才能形成自身的市場競爭優勢,更好地適應新經濟常態的發展,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恩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