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莉 杜秋 余偉
涼山喜德彝族漆器歷史悠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它的營銷市場一直處于地域性小圈子的狀態,比其他地區的同等產品競爭力稍弱。因此,自身的改革和產品的創新營銷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發揚涼山的傳統彝族文化,使其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前言
涼山喜德彝族漆器的歷史源遠流長,是彝族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品種齊全,工藝精湛,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既貼近生活又可以觀賞收藏,漆器包括傳統的餐具、酒具以及新開發創意旅游紀念品、現代室內裝飾器具等系列產品,“民族性、手工藝、高品位”是其主要特征。但由于目前喜德漆器的制作條件、環境受到極大制約,風格和種類僅限于本民族的審美、使用范圍過窄,致其遠不能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因此高品質的彝族漆器的研發、推廣團體亟待形成,迫切需要發展創新營銷之路。
一、喜德彝族漆器的營銷困境
(一)小作坊式的生產方式競爭力薄弱
筆者多次前往喜德縣調研,發現制作漆器的作坊主要呈散點狀分布在喜德縣城周邊,其中大部分是家庭生產和手工作坊,生產技術水平不高,且生產的數量和規模都不大、品種比較單一。這些作坊由于沒有形成規模化經營,導致市場占有率不高,競爭力十分薄弱。當前這種傳統生產模式早已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需要,喜德縣彝族漆器的生產模式急需鄉產業化轉變。
(二)品牌、創新意識亟待強化
政府雖然在扶持漆器手工藝上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喜德彝族漆器在全國的知名度較小,且從事該行業的人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所以這方面的學術研究也幾乎處于空白。喜德彝族漆器的現有產品,自身創新意識不足,局限于本民族的實用范圍和審美,不能滿足外來消費者的需求,沒有充分重視品牌建設和品牌保護,導致整個漆器市場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小。
(二)營銷觀念落后,缺乏宣傳
喜德彝族漆器營銷觀念落后,大多數手藝人坐在家里等訂單,沒有訂單的時候繼續農作,這也是由于喜德彝族漆器在涼山州以外的市場打不開,使其越來越局限涼山本地的“小圈子”內。宣傳力度遠遠不夠,外來游客不了解,大大削減了游客的購買力,這種現象與高度商業化、現代化的社會格格不入。
二、喜德漆器的創新營銷探索
(一)加強政府干預,加大宣傳
其一,政府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在技術革新和專業人員培養方面為企業提供幫助,制定、實施一系列優惠政策幫助轉型中的企業渡過難關。其二,政府應大力宣傳喜德彝族漆器以及其精湛的制作工藝,可以制作簡短且品質高的宣傳片,投放于各主流媒體;在涼山州各旅游景點、車站、酒店設立漆器紀念品專營店,盡可能的讓潛在消費者了解喜德彝族漆器。
(二)注重技術創新,提升漆器工藝人素質
要保護發展漆器工藝,保障原材料的來源至關重要,政府可以提供人工種植扶持政策,擴大原材料樹種的種植面積,緩解原材料短缺的問題。其次,可以嘗試其他新型材料,使彝族漆器更符合現代生活需求。漆器的創新研發,也是對漆器工藝人的挑戰,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漆器工藝人的審美水平和審美素養較低,只有工藝人的技術和審美素養全面進步了才能推動工藝的進步和發展。
(三)細分市場,創新營銷策略
一是與旅游紀念品市場結合。將喜德彝族漆器的深厚歷史文化背景與具有創新性的旅游紀念品巧妙結合,深度挖掘彝族歷史文化,從中甄選出運用到旅游紀念品設計的元素符號,打造適銷對路的彝族漆器旅游紀念品,從而拓寬旅游紀念品市場。與此同時,政府可大膽打造景觀式廠區,讓漆器的生產流程成為游客們旅游互動的看點,參與其中一些流程,親自制作彝族漆器,豐富旅游體驗,讓游客可以把傳統文化帶回家。
二是與裝飾市場結合。目前涼山州彝家新寨建設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基本上所有新修建的房屋都采用了傳統的漆器髹飾工藝,其中重要房屋構建“勒墨呂日”大部分都是喜德生產,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實施是喜德彝族漆器難得的機遇,與此同時,還可以將漆器銷售到省內的其他正在建設彝家新寨的彝族自治區(縣),拓寬銷售渠道。其次可以和涼山本地土特產品企業合作,開發漆器外包裝,不但增加了土特產品的文化內涵還使其具備了藝術品的觀感。
三是與節慶市場結合。目前西昌已多次承辦國際大型賽事,期間國內外人流量猛增,爭取讓喜德彝族漆器在各類賽事、活動上嶄露頭角,最大限度的提高人們對彝族漆器的了解,并開發出不同檔次、方便攜帶的禮品以滿足各類人士的需求。
四是與藝術收藏市場結合。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藝術品投資市場正成為中國人投資理財的新亮點。漆器作為涼山州最具有特色的亮點,是藝術品市場中的新生軍,其潛力與韌性不容質疑。因此力爭向收藏領域拓展,以滿足收藏愛好者的需求;建立高檔的收藏類漆器的專營店,其次是漆器的專賣店和專柜,拓寬收藏愛好者的選擇面。
三、結語
喜德彝族漆器是彝族文化的一塊瑰寶,更是傳承彝族傳統文化的紐帶,只有不斷發展創新才能更好的傳承。所以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中,應該在保護好傳統彝族文化資源的前提下,不斷嘗試創新開發,力求設計出滿足現代市場的精美漆器,大力實施創新營銷策略,在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彝族文化的同時增加經濟收入,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作者單位:1.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
2.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3.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