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秋
[摘要]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發達國家城鎮化建設獲得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重視農民的教育培訓。文章分析了城鎮化進程中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困境,借鑒了國內外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先進理念,構建了城鎮化進程中湖南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戰略路徑。
[關鍵詞]城鎮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91
新型城鎮化是對傳統城鎮發展方式的揚棄,城鎮化的本質是人的城鎮化,而人的城鎮化實現的關鍵是農民素質的提高。發達國家城鎮化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重視農民的教育培訓,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借鑒于此,構建湖南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戰略路徑是促進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
1城鎮化進程中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困境分析
11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城鄉分割的二元化經濟結構,由于制度和機制設計上的缺陷,從政策和體制上限制了農民的合理有序流動,過多的農業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資源使農村經濟難以形成產業支撐,加上農業相對勞動生產率過低,導致棄農意識嚴重,破壞了新型職業農民賴以形成的內部動因。
12信息不對稱
由于農業經營主體分散,農民組織化程度低,信息不對稱,在產業化、集約化、規?;褪袌龌潭确矫嫒狈Ω偁幜?。
13職業化程度低
新型職業農民是把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作為一種職業的農民,農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現代化是新型職業農民的根本標志。目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并未形成一個穩定的職業群體。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轉移過程中,大批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在家耕種的群體素質不高,加上農民容易安于現狀,缺乏接受專業技能、創業培訓的激情,導致農民職業化程度較低。
14政府支持度不高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一種政府的遠期投入,近期難以見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面廣量大,目前的培訓量遠遠不能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需求。因此,基層政府對農業教育支持和投入力度不夠,很多農民根本沒有機會參加培訓。
15農業培訓項目與經費的制約
一是農民培訓項目缺乏計劃性、持久性投入;二是農民培訓項目缺乏整體推進示范效應;三是農業項目明顯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培訓經費缺少有效整合,存在重復培訓、多頭培訓等問題[1]。
16土地流轉和產權制度的制約
目前土地流轉制度不健全、不規范,土地流轉中地方政府行政干預過多,造成農民獲得閑置土地信息不通暢、不及時。土地使用權轉讓過程煩瑣,農民土地經營分散化等問題普遍存在,制約了農業規模化經營,對新型職業農民群體的形成帶來了制度障礙。
2國內外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先進理念借鑒
21國外先進培訓理念借鑒
國外比較成熟的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分為東亞、西歐和北美3種。其中東亞模式以日本、韓國為代表,這一地區共同的特點是人多地少、資源有限,很難形成較大的土地規模經營;西歐模式以法、英、德國為代表,主要指以家庭農場為主要農業經營單位進行農業生產,通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的模式;北美模式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主要結合自身自然資源豐富,土質肥沃,發展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特點,構建以農學院為主導的農業科教體系。要根據湖南省各區域農業生產特點,有選擇地借鑒國外先進的職業農民培訓理念[2]。
22國內發達地區培訓模式借鑒
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基本可分為“三類十一型”模式。其中,政府主導類包括政府工程型、院校培育型、遠程教育型、創業扶持型和文化活動型;政企配合類包括園區依托型、推廣服務型、科研項目型和科技示范型;市場運作類包括合作組織型、產業促進型[2]。各級政府應根據不同經濟區域、不同產業領域、不同的培訓目標選擇不同的培訓模式,并實現由政府主導類模式向政企配合類模式轉變,條件成熟的可以過渡到市場運作類模式。
3城鎮化進程中湖南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戰略路徑研究
31強化工作機制
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戰略部署,各級政府要加強領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過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立法,強制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落實政府職責,明確執法主體,完善配套政策,明確扶持措施,從根本上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走上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32完善培訓機制
各級政府要統籌協調,優化結構,有效整合農業教育培訓資源,建立健全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結構優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要以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龍頭,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農廣校三教統籌。建立縣、鎮、村三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心,加強軟硬件設施配置,進一步提升和創新以區鎮為中心、以村為基地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
33建立項目運作機制
要把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提高到解決“三農”問題和“四化”同步發展的高度來決策。要建立自上而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庫,通過有效的市場化運作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課程體系,拓寬培訓領域,提高培訓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有效整合項目培訓經費,實現項目實施推廣和項目培訓經費分離,有效保證項目經費專項用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要創新職業農民培訓機制,積極探索“訂單”和“定向”的有效培訓模式,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效率[3]。
34建立完善示范機制
一是項目引路,重點示范。實施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全面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科技素質和應用技能。二是因地制宜,典型示范。充分利用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現代農業園區的示范作用,采取觀摩、示范模式,增強新型職業農民對現代農業科技的直觀感受。三是體系支持,跟蹤服務?;鶎愚r業服務體系要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訓后跟蹤服務,采取服務、扶持模式,提高他們對科技創新與經營管理知識的吸納能力。
35建立評估機制
一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要與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主導產業的發展同步規劃,實現人才的產業推進、整村推進。二是績效評估,優化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必須重視經濟和社會效益,應定期對培訓成果的經濟效率、效果和公平四個方面進行評估,達到修正指標,優化培訓效果,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可持續性。
36構建保障機制
全面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社會地位,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剝離農民的身份屬性,把農民真正當作一種職業而不是身份的象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積極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讓新型職業農民在養老、醫療、孩子教育等方面得到保障,解決新型職業農民的后顧之憂[4]。二是從法律法規層面加強準入制度。農業部應探索建立職業農民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只有經過專業的培訓,獲得農民職業資格證書后,才能成為職業農民。管理注冊部門應將已具有資格證書的農民登記備案,對經過認證的職業農民,給予補貼,定期開展農技、經營、管理等培訓,提高其科技素質、經營能力管理水平。三是建立保障。政府要加大土地流轉和產權制度改革的力度,深化農村改革、促進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加快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營造新型職業農民存在和生長的法律環境。政府要建立信息系統平臺,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及時、充分、有效的信息,做好經營風險的防范與規避,及時化解新型職業農民創業風險,保障正常的生產經營。
參考文獻:
[1]陳正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理論與機制[J].高等農業教育,2013(5)
[2]趙幫宏,張亮,張潤清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選擇[J].高等農業教育,2013(4)
[3]張愛華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幾點思考[J].科技與企業,2012(2)
[4]徐涌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