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等方式,分析了廣州市職業培訓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廣州市;職業培訓;對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098
職業培訓是一種按照不同職業崗位的要求對接受培訓的人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的職業教育活動。職業培訓是以有意就業者及在職勞動者為對象,以培養和提高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為目的的教育和訓練活動,對加快技能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在崗職工的技能水平、促進廣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研究數據和結論主要來源于廣東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網站、廣州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網站及對政府、企業、行業協會、院校、培訓機構、受訓學員的調研。
1廣州市職業培訓的現狀
2015年廣州共有職業培訓機構188家。其中,就業訓練中心13家;民辦培訓機構175家,占93%,民辦培訓機構占很大比例。開設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專業工種涉及服裝類、美容美發類、計算機類、烹調類、汽車類、家政服務業類等傳統培訓課程,以及會展、動漫、創業等新興課程130多個。培訓的群體主要是面對在崗職工、農村勞動力轉移、失業人員和其他各類政策性培訓和崗前培訓等項目。從調研結果顯示,在崗職工是職業培訓的主要群體,職業培訓周期以6個月以下的短訓為主。
2目前廣州市職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21培訓教材針對性不強
一方面,教材較為滯后,體現不出本行業的最新理念和最新技術,體現不出企業的崗位要求;有些工種技術不斷提升而沒有及時更新調整標準和教材,既沒有反映產業發展的最新技術成果,又脫離了實際操作對技術和理念的要求,尤其是高技能培訓和新興產業工種培訓標準和教材的缺乏問題更為嚴重;另一方面,教材存在重理論、原理內容多、輕技能、實際操作內容少等問題。由于大多一線工人的文化基礎較為薄弱,教材內容晦澀難懂,與學員知識的接受水平差距較大。
22職業培訓師資存在數量不足、素質不高和結構失衡的現象
根據對全市105家職業培訓機構調查資料顯示,目前系統登記的教師有3975名,每個培訓機構平均有37名教師,師資嚴重不足,專職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師資隊伍多為專科、本科學歷,整體素質偏低,專業和學科帶頭人缺乏,結構不合理。此外,職業培訓師資培養平臺建設滯后,師資地位和待遇偏低,職業培訓的質量評估體系尚未健全,都是影響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因素。
23職業標準研發相對滯后,考核評價與企業需求相脫節
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入發展,有的職業標準與企業崗位的技能需求已經不能有效對接,個別職業標準比行業標準還低,考核評價的標準與企業要求不相適應,使該職業(工種)的職業資格證書得不到企業的認同,職業技能鑒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培訓、鑒定、考核、使用”相脫節的情況。
24職業培訓市場存在盲目性
項目設置、工種培訓未能體現“新”,與市場存在脫節。缺乏品牌特色、地區特色的培訓項目,培訓工種過于集中,一些成本低、技能要求不高的培訓工種大量開設,而一些成本較高、技能要求高的培訓工種市場需求得不到滿足。調研顯示,目前廣州開設的培訓項目,主要集中在美容美發、駕駛員、會計、計算機操作員等一些含金量較低、培訓成本較低、見效快的工種,而一些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體現“高、新、尖”類工種的培訓設置較少。個別職業培訓機構甚至是根據自身現有師資、設備來設置培訓項目,與市場、企業實際的需求脫節。
25企業在技能培訓中的主體性體現不足
調研顯示,在崗職工是職業培訓的主要對象。但調查中發現,不少企業尚未建立職工培訓制度,也沒有相應的職工職業培訓計劃,重使用、輕培訓的觀念普遍存在,開展企業職工在崗培訓的積極性不高,職工培訓工作開展不太理想。
(1)企業對在崗職工的技能晉升培訓重視程度不夠。除了部分大型國有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外,大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在崗職工的崗位技能培訓甚少。隨著人工成本的不斷提高,個別企業不愿意花大量的時間和資金用于員工的培訓上,覺得員工的培訓時間與企業生產的時間有沖突。因而導致勞動者進入工作崗位后,獲得學習和技能提升的機會較少,導致知識老化,技能水平得不到提高,與企業轉型升級要求不相適應。企業需要技能人才時,總是想從市場上招聘,而沒有重視從現有職工中培養,加劇了供需矛盾。
(2)企業間的挖墻腳使企業不敢培養高技能人才。企業希望高技能人才能夠招得到、留得住,對開展崗位培訓培養高技能人才存有顧慮,擔心職工通過參加職業技能競賽、技能展示或技藝交流等過程中被其他企業物色發現,并高薪挖走。這使企業不敢送優秀的職工參加公開活動,制約了職工技能交流提升。
(3)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的提取與使用缺乏有效的監督落實。按現行政策法規,企業要按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足額提取職工教育經費,重點用于職工特別是一線職工的教育和培訓。但在調研的49家企業中發現,有29家企業沒有提取,有10家企業提取比例低于15%。可見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對職工教育培訓工作缺乏正確的認知,職工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該項政策在相當部分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中小企業中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部分提取了職工教育經費的企業,經費使用不規范,沒有用于一線員工培訓,但目前仍未有強有力的監管手段和處罰性的制度。
(4)不少企業尚未建立起職工技能水平與晉升發展、工資福利待遇相掛鉤的機制,員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即便是免費提供技能培訓,工人也會擔心因為參加培訓而工作時間減少,從而影響工資報酬。
3廣州市職業培訓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應對策略
31完善政府為主導地位的管理機制
在政府對職業培訓的過程監控方面,學習德國用法律明確行業和企業在職業培訓中的主要職責,借鑒日本用法律規范職業培訓機構的設立和經費使用等。根據《勞動法》《職業教育法》《企業職工培訓條例》的相關規定,制定操作性強的政策法規,進一步明確企業培訓的權利和義務。企業有義務舉辦職業培訓來提升本單位職工的素質和技能水平,有權利要求職工定期參加職業培訓。對開展高技能人才培養、職工技能培訓工作成效顯著的企業,政府給予一定的獎勵,并在企業申請基建項目立項、政府貼息貸款等方面作政策傾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工商部門、稅務部門建立有效聯動機制,進一步加強對企業職業培訓實施的監督力度,對有能力培訓而未開展培訓的,或職工教育經費使用不當的企業進行處罰,對開展培訓工作突出的企業給予表彰或專項經費稅收優惠,從而增強企業開展職業培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2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優化投入方向
政府財政在逐步加大的同時,要不斷優化投入方式與方向,重點關注基礎能力建設。加大對高、新職業技能培訓標準和項目開發、師資隊伍建設、品牌培訓項目建設、信息預測平臺建設、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和扶持。通過建立資金補貼和獎勵機制,鼓勵行業、企業自主(或委托)開展技能培訓、職業標準和工種開發評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同時,引導企業加大對技能培訓的投入。指導督促企業按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足額提取并合理使用職工教育經費,制訂年度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使用計劃,要求職工教育經費的60%以上應用于一線職工的教育和技能提升培訓,企業職工在崗技能提升培訓和高技能人才培訓所需費用從職工教育經費列支。
33建立行業和企業主導的技能評價機制
建立企業技能人才評價體系與政府技能等級評價制度對接機制,構建適應產業發展、企業需求的技能評價工作體系。充分發揮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在引導培訓、促進就業和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等方面的作用,指導行業、企業按照國家統一標準,結合企業生產經營實際組織開展技能人才評價,對經鑒定符合條件的職工,頒發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探索 “技能儲蓄”制度,加快建設推廣人力資源職業開發評價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對職工在不同時期、不同企業、不同培訓階段取得的技能鑒定成績予以記存,累計達到職業資格要求的,發放相應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評價證書。
34貼近崗位培訓實際,加大教材建設力度
在教材編寫方面,要體現崗位實際需求。培訓教材要與行業、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貼近崗位實際技能需求來更新培訓內容,采用典型工作任務、案例模塊化的方法,把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融合到教材中。建議由政府、行業制定相關的職業標準,學校和企業合作開發相關的培訓教材,學校專家的參與可以保證教材的理論水平,企業精英的參與又能確保培訓教材與企業實際密切結合。在教材形式方面,做到多樣化。教材以通俗、易懂、實用為宗旨,不僅要有傳統書本的形式,還要開發各種形式的實物教材、電子教材,使教材符合勞動者的認知特點,做到圖文并茂、形象直觀、易學易懂,富有針對性。
35建立廣州市職業培訓師資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一方面,培訓機構的師資需要經過統一培訓,考核合格后,統一入庫登記在冊,才能給予上崗授課。另一方面,各培訓機構所需的緊缺培訓工種教師,可經培訓機構,提出書面申請后,由市級職業培訓師資庫統一調配。廣州市職業培訓師資庫每年組織在庫的教師到企業實踐不少于兩個月,每季度召開一次職業培訓師資交流會,確保師資的技能水平與企業的新工藝、新技術同步更新。同時,制定和完善職業培訓兼職教師的聘用政策,師資庫面向社會聘用有豐富企業經驗、技能精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充實師資隊伍。分培訓項目或工種實施“名師領航計劃”,給在職業培訓中有突出貢獻的教師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
36建立遠程職業培訓網絡體系,創新職業培訓學習形式
通過重點整合全市培訓的優質資源,特別是充分發揮職業培訓師資庫中名師的作用,將優秀教師的講授過程拍成視頻,整理成為網絡課程視頻教程。建立課程豐富的職業培訓網絡,定期更新培訓課程視頻內容,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職業、工種,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行選擇培訓的項目,自行安排培訓時間,增加靈活性,提高了職業培訓針對性和積極性,也從根本上解決了培訓的水平和質量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穗鈺,余靖中,余鳳翎基于SWOT分析方法的廣州市職業培訓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4(12)
[2]陳斯毅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J].職業能力開發研究,2013(5)
[3]羅利平勞動者職業培訓制度創新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4]揭育通,徐瓊枝基于“雙轉移”戰略的廣東職業培訓發展策略[J].企業研究,2012(6)
[5]肖密論我國職業培訓的困境與發展——以亞洲國家經驗為鑒[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
[6]盧暉蓉廣東省職業培訓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的探討[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