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洋
摘 要:根據創新教育理論及學校體育教學的特點,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怎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體育教學創新有何特征?應處理好那些關系?所謂創新教育,就是根據有關創造性發展的原理,運用科學性、藝術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能力和健康個性,造就創造性人才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
關鍵詞:創新教育;體育教學;特征;關系
一、前言
體育學科是學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它不僅與學校的其它課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鮮明特性。體育學科為學生提供了獨有的、開闊的學習和活動環境,以及充分的觀察、思維、操作、實踐的表現機會,對于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提高,具有其它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優勢。那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就成了體育教學追求的目標。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中學體育教學
(二)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2.觀察法;3.調查法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多樣化教學
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種模式的綜合運用,有的取向于師生關系,有的取向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有的取向于教學內容,有的取向于教學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學習與學生心理發展。追求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追求從生理改造到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追求從學會到會學水平的提高。教學模式的多樣化,說明各種教學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適用范圍。強調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靈活運用,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如培養形式靈活,培養層次結構多樣化,以適應學生個性發展。教學形式以集體教學、分段教學、循環教學、提示教學、電化教學、分組考核、小組創編隊形,以及理論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
2.自主性教學
創新教育倡導、鼓勵學生求異創新,強調培養學生掌握獨立地分析問題的能力,獨立地獲取解決問題的多種新途徑和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綜合運用開發學生創造力的各種方法,努力創設促使學生獨立探索、發散求異的教學情境,形成鼓勵學生自由發表獨創見解、熱烈討論的課堂氣氛。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講究方法的靈活性。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盡量少講,使教學內容保持一定的思維價值,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掌握創新的方法。教師不僅能提出有多種解答方案的發散性問題,啟發學生獨立地謀求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和方法,以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創新能力。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在體育教學中包含著各種要素,如教師、學生、教材、組織教法、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以及場地器材等等。這些要素之間,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系,每一種要素的變化又都影響著其他要素的變化,影響著整個體育教學質量的變化。因此,要使體育創新教育獲得最大效益,必須從整體性的觀點出發,把握住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弄清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師應把握好以下幾種關系?
1.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新型的師生關系應當是一種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為基礎的積極合作的關系,合作就應當是雙向的、主動的、協調的、和諧的、不是管與被管的關系。教師不是領導者而是指導者,不僅僅是年齡上的長者,更應當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有了這一基礎就會時時處處激發起學生創造的興趣,在豐富多彩的創新活動中,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這樣就能理解處于學生這個年齡階段時的許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時機地加以正確的指導和引導;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真正看作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如果我們真正能建立起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學生自然會心情愉悅、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樂于參與,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得以充分的發揮,他們創新意識的萌芽會得到精心的呵護。
2.處理好知識與身體活動的關系
體育教學的基本特性是“以身體活動為主”,這就形成了體育教學在實施時與其它知識傳授類學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創新教育必須結合體育教學的特殊規律去組織教學。我們要認識體育教學的特點,把握這些特點,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由于體育教學是以身體活動為主的,因此活動量和生理負荷是最顯而易見的因素,但身體活動又并不只限于給人以生理上的作用,還兼有知識的傳授、技能的發展、情感的體驗等作用。再者,身體活動外在表現(技能)的因素除來自于學習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遺傳的身高、體重、肌肉類型及神經類型的不同)影響很明顯,因此體育課中的個體差異大于文化課中的個體差異,再加上體育學科的培養目標(為終生體育服務)和體育內容的相對可選擇性(例如同樣為健身既可以打籃球也可以打排球)。
(二)建議
總之,創新教育就是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以創新精神為核心,重點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習慣、基本的獨立操作能力與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依靠創新,發展自己、充實自己、拓寬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要有強烈的創造意識熱情、要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頑強的意志力。
參考文獻:
[1]談松華,素質教育的重點: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J].中國教育學刊,2000.
[2]張立立,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J].北京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