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師應站在教育教學新形式下,重拾誦讀教學方法,認識到其存在的價值與必要性。教師在課前、早讀、課堂、課外都應當組織多種形式的誦讀。教師要讓誦讀發揮多樣的教學作用,讓誦讀成為理解文本、體悟作品思想情感、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金鑰匙。
關鍵詞:誦讀;教學;能力
誦讀,曾經是語文教學的法寶。如今,它似乎沾染了灰塵,沒有昔日那么有光澤。現在的語文課堂里少了氣壯山河的誦讀,于是一堂熱血沸騰的語文課成為了罕見之物。在此,筆者不禁要問:我們的語文教學到底怎么了?
一、誦讀被忽視的原因
苦思冥想走過的語文教學之路,筆者發現當下語文教學真的讓誦讀隱居了。要重拾誦讀教學法,就有必要深思其中的緣由。
1. 教師不再重視誦讀。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發達,多媒體朗讀資料也層出不窮,花樣翻新,似乎給語文教師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只要找好誦讀材料,上課時一播放,學生一聽就完事了。于是教師也就不會在課堂上激情誦讀課文。在此種情況下,學生誦讀意識淡薄了,教師誦讀水平也江河日下,也就羞于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自己課文朗讀水平,如此也就不會有藝術化的朗讀示范教學。
2. 學生的誦讀意識被現實扼殺。當教師不在重視誦讀的時候,學生自然也就沒有了誦讀的意識;當學生被各種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無暇去誦讀,自然也就沒了誦讀的情志;當學校的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話劇表演等節目減少的時候,學生自然也就覺得沒有了誦讀的必要了。
3. 語文課改棒的歪掄,把誦讀擠到了課堂的邊緣。現在的高中語文課堂結構是檢查預習、目標展示、自主學習、互動交流、拓展延伸學習、總結提升。這樣的課堂模式條條框框、形式化的環節多了,更注重研討學習、展示學習、點評互動。課堂似乎缺少了書聲瑯瑯的直入式誦讀。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要搞作品誦讀只能是見縫插針、蜻蜓點水。試問,在這種看似活躍的課堂模式下學生真正體悟了多少文本文化精髓,我想只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空虛與凄涼。也許,有人會問,學生會在課前自主預習時把課文誦讀好,那我就要問:高中學生每天作業那么多,完成作業一般都是12點左右,課后哪有時間去誦讀課文呢?
二、誦讀的必要性
誦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看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搞好語文誦讀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旨歸。誦讀從語文學習的終極目的來說,應當是提高語文語感、體悟語言文字之美、提升語文解題能力。在現實的語文學習情境中,有三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第一種現象是私塾先生上課,所講的經典文段,先要讓弟子背會,方可講解。為什么呢?私塾先生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沒有別人思想干擾的情況下,與古人展開最純粹的文本對話,并讓其在誦讀中自然體會文章的文化精髓,先生的點引自然是錦上添花了。試問,我們對文本賞析解讀了那么多,學生日后能記住多少?如果連經典的文段都沒有背下來,這不是白教了?
第二種現象是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背記的東西最牢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脫口而出,可我們高中學習的古詩文背誦篇目卻記不住,為什么?因為沒有真正背會,沒有深入骨髓的反復誦讀。
第三種現象是有個別學生,似乎課也沒有認真聽,或者說老師講的東西根本就沒有學,作業也不寫,可是人家的語文成績卻比扎實聽課認真完成作業的同學要好。這種情況,讓認真跟老師學習語文的同學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懷疑。我想這類個別學生肯定扎實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自主誦讀詩文,語感好。他做題時只要讀過去答案就出來了,也不需要那么多條條框框的分析。
通過對以上三種現象的分析,我們應該看到熱情誦讀、反復誦讀、潛心誦讀,無疑是提高語文語感、體悟語言文字之美、提升語文解題能力的法寶。
2.搞好語文誦讀學習是汲取經典文本文化養料最有效的方式。經典文本文化是經過長時間考驗沉淀下來的文化瑰寶,是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如果一名語文教師能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經典文本時,一定會重視誦讀教學。因為面對經典文本,教師的教學更多的是指導學生以何種方式解讀文本,而不應是霸主一樣地解讀經典。
3.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表達能力。有人說中小學英語是啞巴英語,大學英語是半啞巴英語,國外英語是能說會道的地道英語。這種說法顯然在譏諷中國式英語是啞巴英語。我們是中國人,啞巴英語的出現也不奇怪,因為英語在國內交際中也不怎么用。可是,現在卻出現了一些學生把漢語也學成了啞巴漢語。即有些學生不會說,也不愿說,不愿意張口讀課文,尤其是古詩文,這樣如何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語言鑒賞能力呢?現在必須避免的一種情形是早讀上有些學生不愿出聲,低頭般默讀,如此誦讀自然是沒有效果的。殊不知,學生的表達能力就是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提高的。
三、開展有效誦讀
首先,誦讀是語文教學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整個課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誦讀的主體,學生通過誦讀走進文本,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的諸多美點。而教師是誦讀的主導,教師要反復誦讀文章,真正把握課文詩文的讀法、內容的演繹、情感的表達,以便在課堂上給學生做出規范而具體的指導。因此,在整個課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要重視誦讀。
其次,做好課文誦讀,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課前,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由地誦讀課文,也就是不受干擾地誦讀課文,以便走進文本熟悉文本內容,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真感受。
2.早讀,教師要要求學生熱情高漲地高聲誦讀課文,以便在情境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情感,體會文章不可言說的精妙,最后熟練背誦課文。在這個階段由于時間較長,教師要引領學生誦讀,和學生一起聲情并茂地誦讀,以教師的誦讀激發學生持續不斷的誦讀熱情。
3.課堂,教師要靈活多變地使用各種誦讀法,激發學生的課堂誦讀熱情。一種誦讀方式容易產生誦讀疲勞,而出現怠學情緒。在課堂上,應多種誦讀方法綜合運用才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4.組織多種誦讀課外活動,讓誦讀成為學生的習慣,為其人生不斷添光增彩。語文教師除了要響應學校組織的相關誦讀活動外,也可以自己組織類似的誦讀活動,以提高誦讀的實用性,從而激發學生在平時誦讀優美古詩文及美文的意識。比如可以組織現代詩班級朗誦活動或古詩詞朗誦活動,可以組織各類演講比賽活動等等。這些都可以檢驗學生的朗誦水平,引導學生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重視誦讀,提高誦讀能力。
古人已走遠,文化卻留在了發黃的文本里了。教師不讓學生反復讀怎么能夠體會得到呢?多媒體誦讀素材已撲面而來,教師若依靠它,不對學生進行誦讀指導和示范,不讓學生美美誦讀,學生怎么能夠深入體會古詩文的魅力而有所收獲呢?
作者簡介:張含光(1979—),男,甘肅省永昌縣第一高級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及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