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苗
【摘 要】積累是一個用的很廣泛的詞語,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的聚積生活經(jīng)驗,學校教育中有意識地聚集文化知識,都是積累。本文就初中語文教學如何引導學生積累語言。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積累”,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在“總目標”中又提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1.從閱讀中豐富語言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里的“少”字的含義有三:一是讀得少,二是了解少,三是記住的少,所以說話,作文時便沒詞。如何解決表達困難的狀況呢?首推閱讀積累,閱讀能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培養(yǎng)語感,提升思想。
首先要重視對課內(nèi)典范語言的積累。熟讀和內(nèi)化典范語言是完成語言積累的捷徑。在課內(nèi)要通過朗讀、誦讀、賞讀、熟讀、背誦,使學生對課文的語言達到熟記在心,在“讀”中感悟到作品語言的內(nèi)涵,把別人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為此,教師要加強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使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勾畫,勤作評注。自覺做到閱讀與思考相結(jié)合,在讀中積累,學中感悟。
其次,強化課外閱讀,豐富語言積累。語言積累單靠課文典范語言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要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博覽群書是許多文學上有造詣的作家、學者成功的捷徑。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每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的要求。語文積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語言積累。語言積累應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一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符號,積累大量的詞匯等。積累語言材料是語言發(fā)展的基礎。二是語言規(guī)律的積累。通過聽、讀來理解語言,通過說、寫表達思想感受,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了解語言規(guī)律是語言發(fā)展的關(guān)鍵。小學生了解語言規(guī)律,是在長期模仿學習、語言實踐中通過反復多次的感性接觸進行的,積累的多是近乎于模糊直覺的感性體驗,而不是理論形態(tài)的語法修辭邏輯知識,不是閱讀學、作文學之類的東西。錘煉語感就包括錘煉對語言規(guī)律的感覺。三是語言典范的積累,如記誦古今中外精彩的語段、篇章等。語言典范往往包含著豐富的語匯、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還是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規(guī)律的成功范例。積累語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修養(yǎng),是促進語言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目的之一就是促使學生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豐富語言積累。因此,語文教學切不可忽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只有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才能使學生廣泛涉獵語言材料、語言的范例,才能真正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
教師要幫助指導學生制定明確的課外閱讀目標,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自主閱讀的意識。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有計劃有步驟的向?qū)W生推薦各方面的課外書籍,并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采取適合自己年齡層次的閱讀方法,對于不同的閱讀內(nèi)容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如閱讀小說可采用瀏覽故事情節(jié),細讀精彩片斷;讀詩歌重在濃情朗讀,背誦品位;讀散文中在體驗感悟,理解內(nèi)在思想涵義。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摘抄精彩片斷、警句,并能熟記在心。要加強課外閱讀的檢查督促,了解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時予以指導,提高閱讀效率。
2.從溯源中積累語言
我國的成語大多出自古代典籍,弄清它們的源頭及含義,在口語交際和書面表達中,才不至于張冠李戴。筆者在教學中針對初中生成語積累匱乏的現(xiàn)狀,堅持每天給學生講解一個成語故事,名曰“天天成語”。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陶醉其中,享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帶來的精神愉悅,沐浴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陽光雨露,其樂融融。
入選初中教材的課文,大多文質(zhì)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語。教師要充分發(fā)掘和利用教材中這一寶貴的語言資源,并適當?shù)耐卣寡由欤辗e月累,學生成語積累量會相當可觀。如在學習了《論語》、《孟子》、《莊子》等諸子百家的散文節(jié)選后,教師與學生一起精心挑選十多條出自這些經(jīng)典上的常用成語,以擴大他們的成語積累量。如在學了《莊子》二則后,教師讓學生在課外上網(wǎng)查資料收集,將莊子的寓言整理成故事,如“螳臂當車”、“東施效顰”、“庖丁解牛”、“朝三暮四”等成語,每一條成語的背后都蘊涵著一個生動的故事。在課堂上互相交流,師生點評,形成良性互動。這樣,學生學得主動,學有所得。學生既學習了課文,又在遷移閱讀中拓寬了視野,產(chǎn)生了朗讀經(jīng)典的強烈愿望,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成語,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自然會受益匪淺,何樂而不為呢?
3.從運用中積累成語
學習語言,貴在感悟和運用,學習成語也不例外。學習成語,我們認為要做的“五會”:即會讀、會寫、會釋義、會辨析、會運用。學成語,首先要正音、正確書寫,尤其對那些容易讀錯、寫錯的成語應格外留意。準確無誤地解釋常用成語,切忌望文生義,教師還要同學生一道辨析常見的容易混淆的成語,盡量做到不誤用。讓學生在課堂和書面作業(yè)中用成語造句,學會正確使用成語。再逐漸嘗試用一組成語寫短文,鼓勵學生參與“成語接龍”“成語猜謎”等有益心智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教師針對電視廣告詞中濫用成語的現(xiàn)象,讓學生為這些成語“會診”,挑刺糾錯,還原其本來面目,增強維護祖國語言文字純潔性的意識。
在生活中積累語言。“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雜志封面語),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師要求學生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讓語文學習和生活接軌,在生活中學習和積累語言,在課外閱讀、看電視和上網(wǎng)時有意識地積累語言,對精彩的廣告詞進行點評,對新詞“愿景”“PK”“超女”等也要留意。做積累語言的有心人,并記錄在專門的積累本上。
總之,引導初中生積累語言,非一日之功,貴在持之以恒,“腹有詩書氣自華”,在語文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應讓學生自覺養(yǎng)成積累語言,正確使用語言的良好習慣,逐步讓他們談吐生色,文筆增輝,人文素養(yǎng)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