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華
[摘 要]企業社會責任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對企業提出的期望與要求。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深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APEC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以“新常態”定義當下的中國經濟,對中國經濟新常態進行了全面闡述和解讀。2015年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如何在供給側改革中承擔社會責任,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供給側;改革;企業;社會責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44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2-00-02
以“新常態”定義當下的中國經濟,按根據照“新常態”在戰略上審慎制定選擇中國的宏觀政策,絕非簡單制造新的政策詞匯,而是對改革開放30多年后中國經濟進入新的階段之后的戰略性思考和抉擇。
1 企業社會責任概述
1.1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它是組織管理者對整個社會的進步和保護社會利益所承擔的一種管理責任。
1.2 企業社會責任的分類
企業社會責任,若從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式可以分為經濟性社會責任和非經濟性社會責任。經濟性社會責任即是指以貨幣、實物等經濟性要素為承擔方式,如銷售收入指標、利潤指標、服務水平、凈資產增加、股東回報、職工收入水平與稅賦等。另一種則可分為非經濟性社會責任,它是指除經濟性社會責任以外的所有社會責任的總和,例如:員工的心理健康、工作環境的改善、承擔社區義務的責任、周邊環境智力的治理、解決就業問題的解決及對弱勢群體等的關注。
1.3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必要性
社會賦予了企業生存發展的權利,有權利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社會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繁榮,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的企業,應該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同步發展盡責盡力。一方面,企業擁有大量的管理人才,也擁有大量的資金,具有比其他組織更有效率地執行社會行動的能力;另一方面,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從長期來看,實質上是一種自利的行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僅能得到社會的接納,還有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從而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1.4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意義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使社會的整體環境更有利于企業發展。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不僅關注自己的利益,也會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及全社會的綜合利益,不再單純追求效率,會多方面考慮經濟行為的實際影響,關注綜合效益。
企業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經之路。這需要人們充分認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不斷實踐,追求愛國、敬業、誠信、守法和貢獻,發揚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扶危濟困、共同富裕、義利兼顧、德行并重、發展企業與回饋社會,要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在企業中形成知榮辱、講正氣、做奉獻、促和諧的良好氛圍。
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也是企業自身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中,若能兼顧企業自身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使企業自己的價值取向與主體社會價值保持一致,從行業發展、生態環境、公眾利益和社會和諧的角度出發,就能讓企業的命運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員工也能基于對企業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認同,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滿意度和自豪感。這樣企業可以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確保企業真正獲得長遠發展的源動力。
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是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客觀要求。企業通過對產品、設計、流程、管理和制度等方面進行創新,可以減少生產活動各個環節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時也可以降低能耗、節約資源、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從而使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通過盈利方式和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生產效率、改變生產方式、拓寬創新領域、改善經營環境和發展循環經濟,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
企業可以通過履行社會責任這一方式提升自己的社會形象并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企業形象,即企業在社會中的認同度。企業應提高生產過程的安全性,保證產品的質量,保證生產環境符合標準,并努力提高社會就業率。只有努力尋求發展,才能切實提高企業的形象。另外,企業還可以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例如:資助非發達地區教育事業、醫療事業和社會保障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推動當地的發展,緩解當地政府資金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為企業進行宣傳,大幅提高企業的影響力,從而營造“雙贏”的局面。
2 經濟新常態的含義
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的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著眼于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對稱態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總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
新常態的“新”,首先是速度,即“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其次是結構,即“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最后是動力,即“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的“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新常態不僅是經濟轉型的過程,同時也是風險釋放的過程。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意味著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3 供給側改革的含義
供給側改革,主要是對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結構、排放結構、動力結構與分配結構等經濟結構問題進行改革,需要宏觀政策、產業政策、微觀政策與社會政策等的相互配套,需要采取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與補短板等行動。總的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整體性的、社會性的改革,并不是企業單獨的事。
4 企業在供給側改革中的社會責任
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中,企業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應該有所作為。
一是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去掉落后的、不適應市場的產能。在企業的前期發展中,企業間的市場競爭,導致了產能過剩。這些過剩的產能不去掉,就會造成資源浪費、效益下降,長此以往,必定會拖垮企業。例如:日本松下公司針對中國電視機市場連年虧損的狀況,決定撤下在中國的所有電視機生產線,其原因是因為中國已經擁有了強大的電視機生產、研發能力,國外企業很難在中國市場上與之競爭。我國企業應學習松下公司這種“壯士斷腕”的勇氣,去掉落后的、不適應市場的產能,卸掉包袱、輕裝上陣。
二是既要“埋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在正常發揮產能的同時,要“抬頭看路”,看清三方面情況:首先是要了解消費市場的需求情況變化,根據市場變化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不能一成不變地按照現有產能情況進行簡單的重復生產;其次是要根據當前發展新常態,開展企業的各項轉型升級,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再次是關注供給側改革,注意吸收和享受改革的成果和紅利,如減稅、資源價格優惠等政策,以實現減少成本支出,取得更大效益。
三是要不斷進行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在過去我國走完相對粗放型發展的階段后,目前已經進入智造、創造時代,需要的是人才創新、產品創新、營銷模式創新等,只有通過創新,才能不斷地擁有市場,不斷發展。近幾年,人們經常從媒體上看到中國消費者瘋搶日本馬桶蓋、韓國化妝品、澳洲奶粉等方面的報道,這說明中國的消費市場仍然是個強勁的市場,但產品的質量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此,我國企業只有通過不斷創新,開發出適應消費者各種不同需求的產品,才能在做大企業的同時,實現供給側改革的最終效果。
5 結 語
企業在供給側改革中有所作為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企業是供給側改革圍繞的一個重點和落腳點,企業積極參與其中,必然有利于匯聚力量,使供給側改革的巨大成功。我國經濟社會也必將在企業配合供給側改革履行社會責任中煥發新的生機。
主要參考文獻
[1]唐煥良,李敏龍.企業的社會責任[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0.
[2]周振華.走向新常態的戰略布局[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
[3]張應杭.企業倫理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