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容


[摘 要]對財政資金科技項目進行績效評價,是財政部門和科技管理部門安排科技項目、調整科技投入方向、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是政府強化財政支出管理、推動科學技術研究進步的有力措施。本文論述了財政資金科技項目績效評價的意義,對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內容進行了探索研究,重點對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條件建設及軟科學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個性指標的設計進行了分類探索。通過研究,探索出適應科技自身特點和科技管理要求的績效評價個性指標體系,為科技項目績效評價和在此基礎上的后續研究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財政資金;科技項目;績效評價;個性指標體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45
[中圖分類號]F224;G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2-00-03
財政資金科技項目績效評價是指財政部門和科技管理部門遵循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標準,運用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對財政資金支持的科技計劃項目的目標實現程度、經費投入產生的效益以及經費的使用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核評價。
1 財政資金科技項目績效評價概述
1.1 財政資金科技項目績效評價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科技的進步,科技創新已成為各國核心競爭的焦點。近年來,我國政府大大增加了科技項目的財政投入,財政科技撥款穩步增長,到2012年,中央財政科技支出占中央財政支出的11.99%,年均增長18.26%。財政科技投入的加大對科技項目績效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政府對科技項目投入的不斷增加,國家審計部門、財政部門和社會公眾對科技支出的績效也越來越關注。2016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旨在通過進一步簡政放權,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在完善政策、釋放活力的同時,強調要規范管理,完善內部風險防控機制,強化資金使用績效評價。
對科技項目進行績效評價,財政部門和科技管理部門可優化項目內部資源分配,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資源配置的綜合作用,提高使用效率,為制定財政項目資金使用決策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項目承擔單位亦可通過績效評價優化自身結構、加強自我控制,提升研究質量。
1.2 我國的科技項目績效管理亟待加強
近年來,相關管理部門在財政科技項目資金績效管理上做了一些積極探索,將績效理念和績效要求貫穿于財政資金管理的全過程。2003年,財政部出臺了了《中央級教科文部門項目績效評價管理試行辦法》,并結合教科文部門實際情況制定了《中央級教科文部門項目績效評價規范》,對如何進行科技項目績效評價作出了明確規定;各部分省市財政部門也相繼頒發了項目績效評價的管理辦法,并在相關辦法的指導下開展了科技項目績效評價工作,重慶市在2006年也印發了《重慶市科技專項資金項目績效評價管理辦法(試行)》,并逐步實施。
雖然,相關管理部門在科技項目的績效評價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對科技項目進行績效評價,還處于對原則、方式方法、程序、標準和規律的探索和實踐階段,較少開展系統的研究,尚未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績效管理體系和相關績效評價制度,無法滿足在科技管理中全面實行績效管理的要求。
2 科技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內容
2.1 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分為業務評價和財務評價。業務評價內容主要包括立項目標的合理性、立項目標完成程度、組織管理水平、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及項目可持續性影響等。財務評價內容主要包括資金落實情況、實際支出情況、財務管理狀況以及資金使用的合法合規性、合理性等。
2.2 指標設計原則
科技項目績效評價除遵循客觀、公正、科學的原則外,績效評價指標的確定還需遵循以下原則。
(1)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設計應從項目績效總目標出發,分系統相互聯系、各有側重,完整系統地反映出某一時期地方科技項目的執行情況,每項指標的權重設置需與項目定位及重點目標相一致。
(2)目標導向原則。績效評價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結果導向,指標體系中的每一個指標都應具有導向作用,引導科技人員緊緊圍繞項目目標進行科學研究活動。科技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適應國家、地方科技發展需求,與科技目標一致。
(3)可行性原則。指標體系設計要注重在實際績效評價工作開展時的可操作性,力求內容簡單,數據易采集,計算方法標準、規范。
(4)可比性原則。對同類項目進行績效評價,需設定共性的指標評價體系,以便進行統一評價和相互比較。指標體系設計時,須滿足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可比、指標口徑一致。
(5)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定量指標評價,通過實地的調查、測量,獲得項目相關數據,客觀性較強,但缺乏綜合性;定性指標評價,通過評價主體對項目狀況進行分析判斷、評定,綜合性較強,但主觀隨意性較強。加上科技活動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具有滯后性,科技項目的績效產出無法完全以價值形式來衡量,最終往往需要間接地推斷或測定其效果。因此,評價指標須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以保證績效評價的有效實施。
2.3 指標體系設計具體內容
指標體系設計具體內容包括共性指標和個性指標的設計,共性指標設計包括項目的前期投入、過程管理;個性指標設計包括項目的產出及成效。績效評級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差”四個等級。
2.3.1 共性指標
共性指標是適用于所有評價對象的指標,本文對共性指標體系(見表1)設計進行簡單的闡述。見表1。
2.3.2 個性指標
個性指標是針對行業性質或項目特點而設定的,適用于不同類別項目的業績評價,各地對各類項目的個性指標設計都還在探索研究之中。科技專項資金大致可分為基礎研究、條件建設、應用開發和軟科學四大類,本文將重點對上述四類項目績效評價個性指標的設計進行分類探索。
(1)基礎研究。基礎研究項目是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科技理論和關鍵共性技術,以獲取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動。項目具有周期長、影響面廣、公益性強的特點,績效評價以其原始性創新成果為主。基礎研究項目績效評價個性指標體系,見表2。
(2)條件建設。條件建設項目通過對科技資源的有效流通和整合,促進區域科技水平和產業技術的增強,包括公共實驗室建設、科技基礎平臺建設等。項目具有投入回報期長、公益性強的特點,績效評價以帶動區域科技/產業技術進步、社會效益顯著為重點。條件建設項目績效評價個性指標體系,見表3。
(3)應用開發。應用開發類項目主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需求和應用為導向,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其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直接的推動作用。項目具有回報期短、時效性強、回報率高的特點,績效評價要以關鍵技術實施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作為績效評價的目標。應用開發項目績效評價個性指標體系。
(4)軟科學。軟科學研究項目是針對決策和管理實踐中的復雜性、系統性課題進行分析、論證的一種多層次、跨學科的科研活動。與前三類項目相比,比較特殊,績效評價主要以被政府、社會所采用并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為導向。軟科學項目績效評價個性指標體系。一級指標:項目產出;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其中項目產出包括:項目獲獎情況(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或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以上獎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及以上獎項;其他獎項);學術著作和論文發表情況(版研究著作/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報紙、網絡媒體署名文章;其他)。社會效益包括:研究報告被采納情況(被國家部委或省級政府部門采納;被市級政府部門采納;被本單位或其他部門采納),成果觀點被引用情況(被電視、報社等媒體專訪;被媒體引用;其 他)。經濟效益包括:成果應用所獲得的經濟效益情況(為企事業單位進行技術支撐、技術咨詢等技術服務產生的經濟效益;為政府或其他部門決策管理提供咨詢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等。
3 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用過程中的問題及思考
3.1 科技項目的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問題
科技項目的投入產出具有非對稱性,加上其績效評價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指標評價體系只能對項目績效進行靜態評價,考察項目某一段時期的績效。而動態評價是一項非常復雜系統的工作,需分期分段進行跟蹤評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3.2 科技項目結題評價的形式相對單一問題
我國的大多數績效評價系統對科研產出和成果賦予了過多的權重,致使科技人員傾向于研究時間短、風險小、見效快的短平快項目,不利于企事業單位的長遠發展。這對于從事基礎研究、對社會長遠發展有益,但風險大、研究周期長、見效慢的項目的科研人員會產生負面的激勵。因此,財政部門或科技主管部門在設計共性指標時應給予充分考慮。
3.3 建立完善的績效評價及監管制度問題
目前,財政部或地方財政部門雖陸續出臺了科技項目績效評價相關管理規范和辦法,但尚未建立針對績效評價過程的監督檢查及績效信息管理制度。我國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一些經驗和做法,通過建立和完善相關政策制度,使我國科技項目績效評價走上制度化和規范化的道路。
主要參考文獻
[1]李璐穎.城市化率50%的拐點迷局——典型國家快速城市化階段發展特征的比較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13(3).
[2]仇保興.新型城鎮化:從概念到行動[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3]朱洪祥,彭山桂.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準備期績效評價研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2(5).
[4]劉海平.新型城鎮化內涵探析[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2(7).
[5]吳江,申麗娟.重慶新型城鎮化路徑選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