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然 馬一先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水平逐漸得到提高,現有的財政基礎力量也隨著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進行不斷的創新、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現有的財政基礎理論的建設工作正在面臨著全新的突破。財政基礎理論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一部分。做好財政基礎的建設工作能有效的將我國現有的財稅體系進行梳理、完善,并將其立足于現代化財政制度與公共財產制度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財政基礎理論具有公共性、非法盈利性、法制性的特點,從而促進我國經濟效益的快速發展。基于此,本文對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的財政基礎理論的建設進行了簡單分析。
[關鍵詞]國家治理現代化;財政基礎理論;建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74
[中圖分類號]F8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2-0-02
0 引 言
我國現有的治理理論主要是針對政府、企業、社會這三個方面的,因此,我國在開展財政基礎治理工作時應從我國現有的財政基礎理論上進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并提高社會經濟效益。而財政是我國開展治理工作的重要依據,只有根據社會的發展現狀制訂出科學、合理的財稅體制,才能將政府、企業、社會中現有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從而做到維護市場統一、和諧,實現國家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1 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的財政基礎理論概述
財政基礎理論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家的財稅體制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現階段,我國的財稅體制在改革過程中已經與國家現代治理工作的進程相連接、相交融,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我國財政理論的快速發展,并保證財政基礎理論可以在指定的范圍內發揮出重要的支撐作用,從而實現國家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的財政基礎理論的建設工作可以有效地保證理論創新、改革,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的改革與實踐。
早在多年以前,我國就已經開展了財稅體制的改革工作,并將其理念、思路進行了全方面的創新、完善,從而保證財稅體系可以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而財稅體制的改革、創新都是建立在對應的財政基礎理論上。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制訂了全新的財稅體制改革方法,在財稅改革過程中,其不僅會對現有的財稅體系的實踐層面進行改革,同時還將對現有的財政基礎理論的建設層面進行全方面的創新、完善,這對我國現代化框架下的財政基礎理論的建設工作來說是一種機遇與挑戰。
2 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的財政基礎理論建設
現階段,在我國治理現代化框架下的財政基礎理論在建設過程中,要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深刻體會到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圍繞財稅體系改革理論的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財政基礎理論的建設。要想保證財政基礎理論的建設工作可以順利進行,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2.1 從根本上擺正了財政與財稅體制的位置
財政基礎理論是我國治理的基礎與重要支柱。在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建設財政基層理論,需要通過國家政府的收支活動或以國家的主體進行分配,只有這樣才能將財政基礎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含義體現出來。其作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制定全新改革的總體目標,主要以股價的治理體系為基礎,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性,并對其進行改革。因此,就要做到對國家、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學等領域進行全面改革,在經濟領域將財政重新定義,從而將財政體系與財稅體系的位置進行轉變。由于財稅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工作人員應對財政基礎理論的認識及定位逐漸提升,并將其以單獨的財政體系理論呈現在大眾面前。我國現有的財稅體制主要對國家國情、經濟特點進行了全面概括,并將其以財稅體制的形式展現出來。但財政制度可以有效的與其他國家之間相匹配或類似的經濟制度體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全新的財稅體制。
國家治理工作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展,要想實現我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根據社會的發展現狀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理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做好財稅體系的改革與財政基礎理論的建設工作。
2.2 從宏觀上梳理了財稅體制改革與全面深化改革的關系
在我國以往的財稅體系改革過程中,主要是通過一些經濟體系進行改革,并將其歸納、總結、融入到對應的財稅體制中。在1994年,我國就發布了相應的財稅體系改革的總體目標,即分稅的改革是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梳理財稅體制改革與全面深化改革的關系保證了所頒布的改革制度可以有效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求,從而保證財稅體系的改革工作可以順利進行。雖然1994年的財稅改革總目標是以分稅來實現的,但其與我國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相適應的財稅體制的框架結構基本一致。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財政體系與財稅體系進行全新的定位,并從宏觀上梳理了財稅體制改革與全面深化改革的關系,保證了財政基礎理論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作用。相對于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人民的生活需求來說,我國要想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中站穩腳步,就需要認清自身的發展形式與競爭能力,并根據國家的發展現狀制訂一個長治久安的發展目標,并將遏制我國快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中的不足)進行創新完善,才能實現我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我國應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制訂出全新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全面的國家治理體系。
2.3 從總體上勾畫了現代財政制度的基本形態
要想保證在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的財政基礎理論的建設工作可以順利的進行,就需要事先做好總體的勾畫工作,將財政制度的基本形態體現出來。
2.3.1 從公共財政制度到現代財政制度
我國現有的財稅體制的改革工作已經開展多年,但這么多年以來也沒有形成一個能夠統領、覆蓋整個財稅體制的改革概念。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提出一個全新的財政基礎理論,并保證財政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共特性。不管是從公共財產的概念,還是從一些基本制度等形態下開展財稅體制的改革工作,都需要將其整體的改革目標落實到相應的財稅體制中,才能保財稅體制的改革工作順利進行下去。
2.3.2 具有一脈相承關系的統一體
要想保證財稅制度與財政制度以統一體的形式進行創新,就需要對現代化的財政制度進行創新,并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角度將財稅制度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等。同時還要以社會的發展趨勢對現有的經濟發展方式進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建立一個公平、統一、和諧的市場環境。
2.3.3 公共性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完善相應的財政基礎理論時,應該以公共性的角度進行建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建立出來的財政制度可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保障人民的自身權益,提高社會的經濟效益。另外,在建立財政制度時不管在哪一種趨勢下進行制定,都應根據國家現有的財政功能及作用進行完善,從而保證財政基礎理論具有實質性的意義。如果制定的財政基礎理論沒有任何的公共性,那么整個財政制度的真正意義就不復存在。公共性是在一種與生俱來的獨特性質,不管在任何的經濟體制下,都可以將財政制度中的大概意義體現出來。將公共性與財政基礎理論相結合,可以有效的對國家的經濟發展現狀與財稅體制進行判斷,找出不足之處,并為其制定有效的解決的對策。
2.3.4 非營利性
非營利性在財政基礎制度建設的過程中,無需考慮所制定的財政制度與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的關系,要以非營利性的特點進行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會過分的追求商業利益。在我國現有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要想做好財政理論的建設工作只有在營利性的邊緣進行建設,才能保證財政基礎理論可以有效地對財政的運行格局進行合理的判斷,找出其中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解決對策。
隨著我國財稅改革工作的推進,我國治理現代化框架下的財政基礎理論在建設過程中要以公共財政的發展目標作為整個財政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視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財政基礎制度的建設工作與財稅體制的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
3 結 語
本文對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的財政基礎理論的建設工作進行了簡單的分析,文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希望我國的專業技術人員能有效地加強對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的財政基礎理論的建設工作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財稅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從而提高社會的經濟效益,促進國家快速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呂虹.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的中國共產黨適應性變革[D].濟南:山東大學,2015.
[2]李樹陳.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視角下的職業教育政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6.
[3]崔潮.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財政制度變遷[D].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