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儀 賀林波
[摘要]本文通過對網絡輿論暴力內涵的解讀,分析網絡輿論暴力產生的原因以及帶來的一系列危害,從個體和網絡自身、政府、法律3個方面提出措施,從而達到遏制網絡輿論暴力的目的。
[關鍵詞]網絡輿論;暴力;危害;反思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28
[中圖分類號]G206;C9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2-0-02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年1月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人。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 951萬人,如此龐大且數量還在持續增長的一個網民群體,擁有了更多表達自己意見的場所,使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網絡輿論在現代社會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網絡輿論日漸強大的影響力,網絡輿論的負面影響也開始顯露,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網絡輿論暴力,網絡輿論已經不單純是多次意見表達,而是深入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場場道德討伐的群體性事件。
1 網絡輿論暴力概述
1.1 網絡輿論暴力的涵義
網絡輿論暴力是指公民利用計算機等網絡方式侵犯他人的人身、財產、隱私等合法權益,從而給他人在物質上或精神上帶來傷害的群體性行為。網絡輿論暴力主要包括“人肉搜索”“網絡追殺”以及其他不良信息的傳播等形式。人肉搜索是指通過利用網民的力量去搜索信息和資源的一種方式。“網絡追殺”則是指某個事件激起了民憤,網民通過一些途徑將“肇事者”的各種信息公布出來,對其進行打擊。但不管是哪一種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1.2 網絡輿論暴力形成的原因
1.2.1 網民素質參差不齊,貧富差距大
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國網民在收入特點表現如圖1所示。
從網民收入結構(圖1)中不難看出:我國網民收入在5 000元以上的群體約占10%,同時從互聯網統計數據上了解到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群體僅占12%。這可以說明網民素質和貧富差距兩個問題。網絡是一個相對自由且“不設障礙”的平臺,人們可以各抒己見,“不設障礙”就會在出現社會熱點問題時,素質高的人會進行客觀合理的評論,素質低的人則采取“推波助瀾”“火上澆油”的方式甚至惡意謾罵,“挑起大戰”。另外,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確實使一部分人富裕起來,但是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經濟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了高低收入人群之間的摩擦愈演愈烈。一些低收入群體因為生活上的壓力難以宣泄,便通過網絡來釋放壓力;同時受仇富心理的影響,一些網民難免會失去理性,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將“富二代”定義為惡人。
1.2.2 網絡的自由性與隱匿性造成責任缺失
網絡最大的特點就是隱匿性,人們可以利用任何工具自由地表達觀點而不受控制,即使受到辱罵,你也無法知道對方的信息,就是因為無論說出多么惡毒的言論也不用承擔責任,也因此導致網絡上出現了“害群之馬”,他們惡意炒作、惡意中傷抓住網民的從眾心理將事件鬧大,歪曲事實,最后達到獲取利益的目的。這樣勢必會給一些人造成名譽方面的損失,但他們的無計可施又助長了“害群之馬”的囂張氣焰。
1.2.3 網絡輿論法律法規和監督機制的不健全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套完善的關于網絡的法律法規是網絡輿論暴力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使政府在監督管理過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同時網絡信息復雜繁多,參差不齊,政府在監督管理過程中難以分辨和整理,影響到了網絡監督的效力。此外,信息的紛繁復雜也使網絡輿論監督管理部門難以建立一套完整規范的監督機制,形成惡性循環。
2 網絡輿論暴力的危害
雖然網絡輿論暴力在某些方面有其積極作用,例如:網民利用網絡搜索等方式將一些不道德的事件爆料出來進行打擊的正義行為。但是,網絡輿論暴力的危害也是不能忽視的。
2.1 誠信缺失
在網絡上一些人制造虛假信息引發輿論,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例如:曾經引起網絡熱議的“秦火火事件”,“秦火火”主要是從事網絡推手的業務,為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通過多種網絡平臺,組織策劃網絡謠言,惡意詆毀公眾人物,捏造雷鋒生活奢侈等事件。秦火火被捕后宣稱就是通過“忽悠”網民的方式,將這些被污蔑的公眾人物的財富和名譽摧毀。他還表示:“謠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個謠言”。這非常諷刺地概括出了網絡輿論的部分現狀。這些傳播虛假信息者無中生有,導致真相與假象交織。而網民有時難以分辨其中真假,在這個過程中網民得到的是被歪曲的事件信息,進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一旦事件被揭露出真相,受眾發現自己道德判斷的錯誤性,會感到被欺騙。對原來極度信任的網絡輿論產生懷疑,網絡輿論的公信力受到質疑,導致誠信缺失。
2.2 個人合法權益受到侵犯
網絡不受限制的傳遞不實信息容易誤導公眾對社會的認知,引發的輿論可能給事件當事人帶來極大的身心傷害。網絡時代,個人隱私權缺乏保障,社會成員缺乏安全感。面對一些看似正義的爆料,憤怒的網友常常會出于正義地對所謂的“沒有道德的人”群起攻之,語言侮辱、爆料隱私等暴力行為給當事人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壓力。打著正義旗幟的暴力行為給當事人帶來身心的嚴重創傷和生活的沉重打擊更是難以估計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將微博當作法庭,公然給當事人戴上“失德者”的枷鎖,無論事件的真相如何,網民滿足了宣泄的欲望,而“投機者”獲取了利益,當事人的名譽或隱私等合法權益卻受到極大的損害。
2.3 影響社會發展的秩序
輿論暴力會煽動負面情緒,造成社會恐慌,影響社會的穩定。通過網絡所發布出來信息,大部分都是未經考證的信息,真實性不足,再經過不斷的傳播,會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例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國內首先從網絡上出現了吃醋可以治非典的謠言,造成民眾的恐慌,一時引發搶醋熱潮,多地超市的醋被搶購一空,醋的價格也高漲。謠言沒有得到及時的澄清,會影響社會的穩定。
3 網絡輿論暴力的治理對策
如何治理網絡輿論暴力,這個問題值得思考且任重而道遠。主要可以從自身、政府、法律3個方面來考慮,引導人們朝向正確的輿論方向,最后達到使網絡輿論暴力越來越少的目的。
3.1 網絡自律
網絡輿論的主體是網民和互聯網。網絡輿論暴力是否能夠得到遏制關鍵在于網絡自律。網絡自律一方面需要網民能夠提升自身的素質,網絡輿論暴力的遏制需要所有網民的共同努力,所以加強道德宣傳及精神文明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人是社會的產物,人們在網絡世界所反映出來的價值觀、道德觀就是對現實社會的折射。一個和諧、文明的網絡社會也應該由文明的公民來組成。文明的公民是能夠懂得尊重他人,理性看待事物的社會人。廣大網民要自覺踐行,促進綠色網絡建設,要減少網絡輿論的負面作用,讓互聯網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網絡自律還需要互聯網管理者的努力,例如:某些網站為了積聚人氣發布不真實的信息等,煽動網民進行炒作。所以,從互聯網自身角度來說不發布侵害他人權利的言論,及時刪除有關他人隱私的信息,這對于加強互聯網行業的自律也是非常重要的。
3.2 政府的監督
政府應加強對網絡的監督和管理。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進行定期的檢查,各級公安部門也應該加大監督力度,對于網絡輿論進行進一步的監督和限制,對于網絡上的不健康信息、偏激的言語要進行及時刪除。同時,網絡監管部門要對關鍵的敏感詞進行一定程度的屏蔽,讓擾亂網絡活動的行為無處遁形。只有這樣,我國的網絡環境才能更加純凈,網絡輿論暴力才能夠消退。另外,各級政府可以建立陽光網絡發言平臺,方便群眾得到真實可靠的信息。各類電視傳媒應該建立自己的網絡微博、客戶端,方便群眾獲取正確的新聞資訊。對于網絡上輿論暴力事件,政府部門應該提高關注程度,加強管理。另外,政府需大力推動網絡文明秩序的建設。全社會都應該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必須從自身做起努力增強網絡文明社會責任,引導民眾積極健康的參與網絡活動,凈化網絡空間。
3.3 法治建設
對于網絡輿論暴力問題,許多學者都提出要引入“網絡實名制”。首先,網絡實名制可以防止網絡暴力欺詐行為,避免網民的財產權等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其次,對于網絡上利用網絡輿論暴力違法犯罪的行為可以迅速定位打擊。最后,有助于網絡文明建設,網民會因為網絡發言與現實自身聯系而慎重理性地發言。“網絡實名制”的引入一直是有著極大爭議的,不乏反對的言論。反對者認為:網絡實名制侵害了自身的言論自由權,同時將個人生活完全置于國家監控當中,形成國家專制。筆者認為不論是否要引入網絡實名制,但是建立健全網絡法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網民的正當權利不受侵犯,才能使整個網絡環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網絡輿論暴力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4 結語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網絡是虛擬的,離人們的生活很遙遠,但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同時看到一次次的網絡事件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之后,人們不得不承認網絡已經進入了自己的生活,與自己息息相關。網民的意見開始影響事件的進程,網絡開始占據人們的主流生活,所以網絡輿論暴力的問題需要得到及時解決或遏制。
主要參考文獻
[1]萬磊.“網絡輿論暴力”與網絡自律[J].中州大學學報,2008(4).
[2]羅睿.當代中國的微博客倫理問題探究[D].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2.
[3]彭蘭.關于中國網絡輿論發展中幾組關系的思考[J].國際新聞界,2009(12).
[4]江玲玲,王燕飛.網絡輿論暴力的引導——以張顯侵權案為例[J].東南傳播,2012(11).
[5]周霞.論網絡輿論暴力的倫理規制[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