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倚天
[摘 要]高校的品牌效應是一種物理現象,它被延伸至社會領域就內隱了一種功能性狀態的價值。高校的品牌效應是大學的獨有特性,其不僅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品牌效應指的是品牌的內在價值以及精神氣質的延伸能力,因此高校品牌效應象征著高校的傳承和延續能力。大學品牌效應的發揮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的質量、人才吸納的效果、社會服務能力及資源配置利用這4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大學;品牌效應;發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56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2-0-01
0 引 言
品牌的特質源于高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所累積的優秀稟賦,一旦這一特質被充分激活,大學的品牌就會極大地體現出時間和空間上的擴張效果,也就是大學的品牌效應。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大學的品牌效應是大學的經營者根據品牌的創新機制提升辦學的優異稟賦,其是品牌特質的最好體現,這樣就可以實現最大的辦學福利。大學的品牌效應能反映出大學和其相關利害關系者的雙向動態的影響,這樣的影響不僅包括正面的積極的影響,同樣也包括了反面的消極的影響。
1 大學的品牌效應
大學雖然是一個不同于商業運作的知識運營系統,但其品牌效應也同樣重要,對大學來說,品牌的效應會直接影響大學領導或學生的有關利益。對大學生而言,大學的品牌效應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學生在品牌形象良好的大學中能夠產生某種程度的優越感。當大學擁有了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就擁有了其他大學主體難以復制的實力,包括人才資源、財力及社會資源等,此類學校在人才培養及科研發展方面就會取得一定程度的優勢。學生是大學品牌的消費者,優秀的學生通常會選擇品牌效應較好的大學。
2 大學品牌效應的發揮對大學自身的影響
2.1 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品牌具有大學人才培養的獨特優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品牌大學能夠吸引更優質的學生前來就讀。研究表明,品牌良好的大學或院系總是能夠招攬到整體能力和素質更高的大學生,并且招生“抗跌”的效果也會更好;反過來說,如果一所大學的品牌形象太差,那么它可能會面臨其生源一屆不如一屆的情況。諸如從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大學走出的學者、革命家等人才遠超過默默無聞的普通大學,包括很多國家領導人及高層部門的工作人員,都是從名校中脫穎而出的人才。
2.2 獲得良好的人才吸納的效果
大學的科研工作需要優秀人才,并且科研活動也是國家的基本研究需求。高級研究人員是大學科研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優質的品牌大學在對待教職工方面具有更明顯的優勢,其工作人員的薪資待遇、生活環境以及發展空間都明顯優于普通的大學,而這也正是優質的品牌大學所具備的良好效應之一。科研人才的聚集對進步一提升大學的品牌效應、發展大學的品牌戰略至關重要,而反過來看,人才的流動規律也基本和大學品牌效應正相關。在當今學術資源特別是用學術經費衡量大學科研水平和社會價值的時代,具有良好的品牌效應的大學總是能夠爭取到更多的研究經費,從而進一步增強其科研實力。
2.3 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的社會功能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擴展,現在的大學基本都不再滿足于基礎教育的功能,很多名牌大學都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工作中去。大學的品牌效應通過提高大學本身的知名度以及社會聲譽的方式,使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被熟知,目前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已經能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另外,大學品牌效應的提升能夠提高社會對大學的認知度,加強大學與社會的關聯性,而且大學的品牌效應對加強該大學的競爭優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社會服務已經成為當代大學運行的重要功能之一,而提升大學的教學質量,培養更具創新性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已經成為當代大學有效地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保障。
2.4 優化資源配置
大學的資源主要為教育資源、科研資源以及文化資源三種資源方式,大學的品牌聚集效應也是一種調節并合理配置教育、科研與社會資源的過程。首先,大學通過加強學校品牌的分層來實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集聚,以此形成良好的品牌。其次,大學品牌在社會競爭中出現了等級分化,這也是對競爭結果的重要體現。在同一個市場之中,不同的大學品牌效應使大學之間的競爭尤為激烈,有效的競爭能夠形成高效的教育機制,從而實現對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大學的品牌效應除了使大學具有人才培養、科研及社會服務的優勢,還能使其更方便地利用社會資源,通過其巨大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其中,進而使更優質的社會資源也加入進來。
3 結 語
優質的大學品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優化大學的內部結構及功能,品牌效應不僅可以提升大學的知名度,還能夠促使學生接受更先進的教育制度。基于大學品牌效應對大學的影響來看,大學對其品牌的經營應以大學的品牌效應為基礎,遵循大學品牌效應所發揮出的規律,采取正確的經營對策以不斷地擴大大學的影響力。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文鵬.芻議大學品牌效應[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11).
[2]金昕.美國公民教育的品牌效應、培育路徑及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3]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