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山
摘 要:我國法學教育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變革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法學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伴隨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法學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出現了各種問題,無法適應當今法學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對法學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完善,以促進法學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本文主要針對當前我國法學教學現狀進行反思,進而提出了幾點改革構想,展望了未來法學教育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法學;教學;反思;展望
中圖分類號: D9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2-101-2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法律意識也逐漸增強,法學教育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我國法學教育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培養了眾多法學界的優秀人才,但是,當前我國法學教育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不利于法學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
因此,從事法學教育的相關研究人員應該對當前法學教學做出及時的反思,并采取措施對法學教育進行完善和改進,期待我國未來的法學教育水平能有很大提升,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法學人才。
1 法學教育的反思
1.1 法學專業課程設置
法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對于法學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夠反映法學教育的目標,而且反映了法學教育的定位。過去,我國法學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過分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而缺乏對學生職業教育的培養,這種觀念突出表現在法學課程設置上,對于法學專業學生而言,理論課程占據了其所有課程的80%以上。就拿我國法學教育突出的西南政法大學來說,高校對法學專業本科生的教育目標是:將其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將來能夠從事政法機關或者其他與法律相關的法學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法學本科生的就讀時間為4年,教學期間的課程設置由兩部分組成:必修課和選修課。在整個教學課程中,法學專業課程占據了絕大多數,而有些選修課程也與法學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1]。我們這里所說到的課程設置并不是單純的特指西南政法大學這樣專門的法科大學,而是針對所有開設法學專業的大學,在法學專業課程設置中通常都包含的課程有14門:法理學、憲法、刑法、民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經濟法、中國法制史、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商法、知識產權法以及國際走私法。
1.2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所謂教學內容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教材內容和講授內容。而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又是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的,因而,主要影響因素仍然是教材內容。法學教育發展的幾十年來,一直都比較偏重于理論知識教育,然而,伴隨時代的進步,社會對法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法學人才具備牢固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具有法律職業能力。雖然,近年來,我國法學教育工作者也意識到了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實踐教學環節,比如:法庭審判觀摩、案例分析等,但是,面對社會對法學人才要求的變化,法學教學內容卻沒能及時地更新,不利于新一代法學人才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過去法學教育一直采取灌輸式教學方法,在課堂上都是教師照本宣科的講解理論知識,學生盲目的做筆記,缺乏對學生主動思考能力以及思維模式的培養,而教學評價方法也是單一的試卷形式,很多學生都是在考前為了應付考試而匆忙復習筆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鍛煉,給后期的就業帶來極大困擾。好在一些法學教育研究人員意識到了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進而開始在教學過程中嘗試采用一些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新穎的教學方法,以此來增加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3 法學人才培養層次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國家也在大力提倡法治建設,因而,社會對于法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高。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國家開設了多層次的法學教育模式,不僅有高等學歷的本科、碩士、博士等學位法學教育,而且也有相關高校附屬機構設立的成人教育、自學考試等多種培養模式的法學教育,使我國法學教育呈現了一種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并且這種格局具有專業性和針對性,僅僅存在于我國法學教育中,其他國家無法模擬,也無法滿足他們自己國家對法學教育的要求,可以說,當前我國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獨一無二的[2]。近年來,隨著我國對法律重視程度的增加,對于法學人才要求的提高,專門培養高等法學人才的院校數量越來越多,本科及以上學歷對法學專業人才的招生數量逐年增加,使得一些較低學歷的法學專業人才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而,我國很多較低學歷的法學專業院校招生人數呈現下降趨勢,教育規模也在不斷縮小。
2 對我國法學教育的展望
就目前發展形勢而言,我國未來法學教育應該更加重視對人才職業能力的培養。這也是我國法學教育目標所決定的,法學教育培養的人才將來是要進入政府機關部門或者從事企業法律事務工作的,而他們的工作內容可能會涉及多方的利益,無論是對于個人利益還是企業合法權益的維護都是非常嚴肅和神圣的事情。因此,我國法學教育必須培養理論知識過硬并且職業能力很強的綜合型人才,以此滿足社會發展對法律人才的要求[3]。這就需要相關研究人員對法學教育課程、內容、方法等做出相應的改革。
2.1 完善法學教育的課程設置
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滿足新時期對法學教育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法學教育的課程設置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法學教學課程設置要有秩序。在教學理論知識教授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進而再通過模擬案例等形式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使學生不僅全面掌握理論知識,并且提高了職業能力,成為綜合素質較高的法律人才。其次,法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在實踐中會涉及多方面知識的運用,比如: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等,因而,在法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可以增設一些這類學科,起到豐富學生知識的作用,為更好地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奠定基礎。第三,增加一些有助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內容,比如談判技巧、訴訟技巧等,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得到職業能力的提升。此外,還要加強對學生道德素養的教育,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職業操守,使學生成為綜合素質過硬的法學專業人才。
2.2 引進先進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是教師選擇一些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交給學生討論分析,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處于主動地位的,此活動是多向信息交流的開放式活動,學生會多角度、多層面地分析問題,圍繞不同的觀點展開討論,就會形成強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學生的高度興趣和注意,從而產生主體性、探索性、信息加工的自主性以及協作性、交互性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懂得智慧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已知的答案,而是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獲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從而創造自己對法律理解的構架,真正掌握法律知識,并能將其內化為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4]。
2.3 創新法學教育評價體系
在實踐性等新的教育模式下,有的課程結束時是沒有傳統考試的,它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創造出一套全新的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評價的標準方法。在這種評價體系下,應以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基本要素。同時,教育實施的效果是表現在多個方面的,所以評價指標也應是綜合的。實踐的成敗固然是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但是學生是否在承辦案件等實踐過程中真正地成長了,是否形成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技能和知識更是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同時新的法學教育模式下也應注重學生職業修養的評價。新的法學教育模式下可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客戶評價、學生辦案小組內互評、教師評價多種評價體系。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法學教育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在為我國培養法學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法學教育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值得我們去認識反思,要想使我國法學教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學生法學職業能力的培養,改變傳統課程結構設置,引進先進的教學方法,創新教育評價體系,進而為我國培養更多的法律精英人才和職業型人才。
參 考 文 獻
[1] 胡雁云.我國法學教育的反思與展望[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05:155-157.
[2] 魯琴.我國法學教育的歷史、現狀與展望[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2,04:110-117.
[3] 黃欣.我國教育法學的研究現狀和未來展望[J].教育發展研究,2012,19:70-75.
[4] 范英華.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法學教育之反思[J].才智,2014,2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