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劍平
【摘 要】充分使用現在學校的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優勢與傳統教學手段優點有機結合,進行優化組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手段,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多媒體
21世紀是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期,以計算機為主的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已廣泛地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之中。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新的科技產品、先進的硬件和軟件,越來越多地進入教育領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就深深地體會到: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就能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一、巧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和積極的情感時,就會從內心迸發出向往和求知的強烈欲望,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學習活動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習效果也會事半功倍。這一點,多媒體教學就有它獨特的一面:采用新穎的方法,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如我在教《大海的歌》這篇課文時,我先播放美麗海邊的錄象片。動聽的音樂、海浪聲,優美的畫面,不僅讓學生欣賞了大海的博大、壯麗,而且讓學生得到了美的陶醉,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看完了錄象片后,學生學習興趣都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興致勃勃,熱情高漲。
二、利用信息技術化靜為動的特點,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化靜為動的特點是其他任何教學設備所沒有的。利用信息技術化靜為動的特點,為課堂教學排疑解難。如:在教學《小松樹和大松樹》時,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做人要謙虛謹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狂妄自大。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教師制作了教學課件:一是圖文聲像并用再現課文內容;二是將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的樣子做成動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三是將生字的學習設計成一個小游戲,把生字寶寶送回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時借助課件,自主學習,通過網絡獲得個別化指導,較快較好地把握課文重點,理解難點,進而進行語言、思維訓練。
三、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使教學內容化繁為簡,由抽象到具體、直觀
多媒體教學則聲、像、文相結合,創造出一個嶄新的語文教學新面貌。運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新課,能通過情景畫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機。情景導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懸念引入,設問引入,圖畫引入,音樂引入,表演引入等。??教師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中畫面的移動、定格、閃爍、同步解說、色彩變化等手段引入教學內容。例如:我在講解古詩《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時,當逐行出現詩句時,詩中的畫面也隨著變化,我把配有黃鸝在枝頭上鳴叫的聲音,一行白鷺飛上青天的畫面及時展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再結合有關必要的解說和優美的音樂,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產生立體效應,同時通過啟發性提問,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這樣的情景和提問引入,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他們產生想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學習動機,為學好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再如《九寨溝》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通過網絡等途徑搜尋有關九寨溝的圖片、文字介紹,視頻等,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觀看漂亮的風景圖片、配樂播放的九寨溝的錄像。讓學生自由感受,全面了解九寨溝的風土人情,情不自禁地贊嘆那兒的美景。通過配樂示范朗讀并反復朗讀,有感情地讀出九寨溝的美感,很自然地把學生帶進優美的情景之中。再加上課件的逐步呈現、音頻效果的恰當運用,更好地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烘托出教學氣氛。同時有學生的親身參與,也使他們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使學生樂學、愛學,參與的積極性就更高了。當然,學生對課文的全面掌握是比較到位,學習效果也就非常完美了。
四、運用信息技術體驗情景,升華情感
人的情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借助信息技術創設豐富的情景,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感覺中進行學習,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將更加深刻。有助于內化、升華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內涵。如在學習《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時,學生對“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一句話的理解感受總是不那么強烈,因而很難體會文中為什么要用了兩句“我多想去看看”的強烈感情。鑒此,我從互聯網上下載了“北京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直播場面”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設備觀看。學生看到了廣場上人山人海的畫面,看到了士兵們嚴肅而且一絲不茍地護旗、升旗的全過程。聽著那雄壯的國歌聲,看著鮮艷的五星紅旗與火紅的太陽一起升起……學生們不禁說:“啊,太壯觀了!”“我真想去看看。”“我以后要讓媽媽帶我去北京看升旗。”“五星紅旗,我愛你!”“祖國真美!”……我知道此時他們不僅體會到“壯觀”的場面和“我多想去看看”的心情,而且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也油然而生。此時的信息技術運用給學生帶來的閱讀情景體驗,不僅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而且產生情感共鳴,比起口若懸河的描述來得深刻。
實踐證明,信息技術的運用促進語文教學向深度發展正經歷這樣的過程:由引出內容、提高興趣,向強化重點、突破難點發展,由拓展視野、豐富積累,向參與過程、體驗情感發展,向提高審美情趣、增強人文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意義》,《教育研究》,200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