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茂
找學生談話要從心出發,以心換心
李國茂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師生之間的心心相映的活動,惟有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靈深處。”談心是師生溝通感情,消除隔膜,激發學生心靈深處火花的重要途徑。
找學生談話前,需要做好調查研究,找準談話內容,學生存在問題產生的原因,變化的過程,以及現在的狀況,為談話把脈問診。說得實在一點,談心也需要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備課”,談心準備有時比備教材還要多花費一點心思,因為那必然是心靈的對話,遠比知識復雜得多,諸如早戀問題、成長問題、學習動力不足問題、生活習慣問題、孤僻離群問題、紀律問題、打架斗毆問題等不是孤立的,可能都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因素,需要走訪記錄摸清情況并梳理線索。談話前的準備要細之又細,來不得半點馬虎。無準備的談心有時會有不好收場的可能,適得其反,無果而終。
談心是一個藝術活,我們要過好這五關,一是過“情關”,感情是打通談心壁障的最佳武器,有了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情感,就有了談心的基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個淡淡的微笑,一個期待的眼神,一個前傾的姿勢,都會不著痕跡的傳遞情感。情感可以融化堅冰,可以破譯心靈密碼。二是過“誠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談心時,教師要以誠相待,不遮不掩,平等對話,要讓學生明白您是在和他一起探討,一起思索,一起注視遠方,一起實現夢想,不是空洞枯燥的說教。常言道,心誠則靈,無誠則昏,就是這個道理。三是過“靈關”,方法靈活多變,或故事引入,或旁敲側擊,或“煽風點火”,看看風向,找找火點,針對不同性格,不同問題,不同環境,談心的主題不同,切入點各有不同;談話的地點要靈活,或校園的林蔭道上,或陪伴學生回家的路上,或學生家中,或食堂的餐桌旁,或辦公室,根據內容長短,問題的性質靈活安排,或一起坐著,或共同站著,或瀟灑走著;時間要靈活,睡前,飯后,課間,最好不要占用學生的上課時間,以免在學生中產生“老師談心的就是有問題”的誤會。四是過“趣關”,談心的語言要活潑風趣,遇到嚴肅的問題,不要始終板著個面孔,有時用上一點幽默,來一點有關的生活小事,勵志的小故事,讓學生佩服教師的滿腹經綸,覺得教師可親,可能有“破涕為笑”,“化干戈為玉帛”的功效,這樣就有了談心的氣場,談心就會進入同一個“頻道”,師生之間就會產生磁場,互相吸引,互為相知,產生共鳴。五是過“實關”,談心的交流要實在,不能虛無縹緲,不東拉西扯,滿天撒網,不無的放矢,多個主題,否則心談了,問題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迷迷糊糊,反而讓學生心涼了;主題要實際,一次談心,疏通一個問題,抓住主要問題和問題的主要方面,化解一個矛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還要定時,一般不要超過30分鐘,時間長了就容易產生了厭倦,學生有可能充耳不聞,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還應該注意的是談心應該是師生雙向互動的交流,要互相傾聽心聲,教師不要唱獨角戲,只是談看法,說觀點,論是非,要怎樣怎樣。
與學生談心后,要關注學生的細微變化,了解談心是否起到了作用,起了多大的作用,是否還藕斷絲連,沒有擺脫過去,如果還有問題,就需要對談心過程進行反思,尋找新的途徑和方法,對談心對象“回訪”了。
法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在《普通教育學》中說過:“教育活動中,學生覺察到自己面臨各種紛亂的頭緒,于是他瞻前顧后,在他的腦海了閃現出正確的原因或者恰當的方法,而當他準備去了解和整理這些頭緒時,教育者將立即幫他撥開黑暗的云霧,幫助他們把分散集中起來,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是動搖的穩固起來。”從心出發,有效及時的談心應該是幫助學生“撥云見日”,披荊斬棘,站在新起點,確立新目標,展望新高度,讓學生無憂無慮的幸福快樂成長的最好方法之一。■
(作者單位:四川閬中市朱鎮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