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義長
追本溯源,加強誠信教育
■吳義長
孔子有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一個人在社會中安身立足的根本,亦是衡量人格的準則。初中階段正處于品德塑造的黃金時期,正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加強誠信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必須及時把握這一時機,幫助學生樹立誠信意識,培養學生優良品質。
要對學生的品格養成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利用更多的有利資源為學生營造充滿底蘊的環境。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關于誠信的文學作品、名人故事不勝枚舉,那一章章、一卷卷的作品對教育而言更有分量,我們要利用這些載體,實施文化熏陶,渲染氛圍。
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向學生滲透誠信教育,例如《誠信是金》中講到了季布“一諾千金”的故事,當時流行一句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句話足見言而有信對人的發展極為重要;我還向學生介紹了商鞅通過“立木為信”在百姓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才得以后續順利地開展變法,使得秦國國力逐漸強盛,最終統一天下。這一則則故事充分說明誠信對國家興衰榮辱都是至關重要的。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背誦《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誠信守則,在班級內弘揚傳統文化。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每天都在校園中生活學習,必然會被潛在的誠信文化所影響,認識到了誠信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培養起誠信的意識。
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如開展情景表演等適合中學生的活動,讓大家能夠真正融入到案例中,充滿體會誠信的重要。
例如,誠信經營是我們一直倡導的秩序,然而近年來隨著誠信意識的喪失,缺斤少兩、售賣盜版出版物的現象屢見不鮮。筆者設計讓學生自導自演一則小品《倒霉的“上帝”》,學生,分別飾演無良商家和無辜顧客,一位學生到市場上去買一些生活必需品,他先后買了CD唱片、水果、作業本……回家后發現唱片是盜版的;作業本紙張粗糙;水果則是缺斤少兩。后來他找到商家要求調換,竟然遭到拒絕,商家拒不承認自己的商品有問題,顧客無奈之下回家后,向親朋好友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并譴責商家的行為,一來二去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個商家的不良行為,紛紛表示不去光顧這家店,他的生意自然也就冷清了下來。扮演商家的學生最后講道,自己一次不誠信經營毀了所有的生意。真實、生動的場景使得自己明白了誠信經營的重要性。
通過這樣的設計,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每一次表演都等同于一次親身經歷,感受當時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最終理解誠信的意義。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理論如何沒有實踐的配合佐證一定是空洞乏味的,生活是個充滿知識的大課堂,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應該應用于生活,我們可以抓好生活實例組織學生真實地演講、辯論,把課堂所學實踐化。
例如,學生經常看到記者深入工廠進行蹲點,進行采訪調查的新聞,我讓學生化身“誠信調查員”,走進小區和學校附近的超市、集貿市場、活動中心隨機對路人進行訪問“你是誠信的人嗎?”“有哪些不誠信的經歷”“你認為誠信到底有多重要”……結束后大家可以把走訪的結果寫成報告,同時結合自身所學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建議和整改倡議書。在后續課外活動時間里,我們甚至可以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開展“誠信為本”的主題演講活動,向大家宣傳不誠信的后果,幫助更多的人明白誠信的重要性。
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自主探究、實踐、分析,認識到誠信與生活密切相關,其效果一定會比單純的講解要好得多。
總而言之,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開展誠信教育將會關系到學生的未來品質和綜合素質,我們要利用好班級文化環境的渲染,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促使學生換位思考,得到更充分的體驗,融入生活,完成學以致用;幫助學生不斷地健全人格,完善自我。■
(作者單位:安徽銅陵市樅陽縣老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