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華山
真:教育的價值追求
■韓華山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已經成為各學校教育工作的學校文化自覺和價值追求。由于學校的客觀條件不同,各學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方式方法不盡相同,但是對“真”的追求卻有著驚人的一致。成功的教育中必定能找到“真”的基因,相反,曇花一現的不可持續的教育必然丟失了“真”,這種現象體現了“真”對教育的價值,蘊涵了教育的規律。“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色,更是教育的核心價值。在學校文化中的“真”,有如下三個層面——本真、認真和求真。
真善美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真”是善與美的基礎和起點,“真”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本真”是教育的本質要求。這個“本真”就是真誠、真實。
真實是教學的基本條件。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育。純真是美好的,純真的人性也是絢麗多彩的。教育之道在于順應個性的特性差異,加以呵護引導。教育離開了真實,怎能激勵人、啟發人,教育離開了真實,怎樣感染人、引導人,教育離開了真實,受教育者就會對教育表示懷疑,就會對教育者的人格提出異議時,教育的成效就可想而知了。在教育現實中,我們不能說各層面的教育都不真實,但是確實存在著個別的虛假現象。個別學校管理數據造假,應付上級檢查評估。教育評價好大喜功,造成教育虛假繁榮。教育理念高大上,教育口號震天響,教育遠離生活,遠離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需求,特色教育個性教育舉步維艱,對學生的個性差異缺少必要的關注,更為嚴重的是我們對校園中的失“真”現象熟視無睹。
真誠是校園的基本情愫。在教育活動中無論教師還是學生,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決定教育的成敗。作為教師,如何對待教育工作,如何對待工作對象,對于教育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教育主張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假如教師的愛是偽裝的,其教育的結果只會比沒有愛更糟,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表達的不是自己的觀點,不經過自身思考的,教學的感染力能有多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能依據自己的意愿去學習,不喜歡學習內容,不喜歡教師與同伴,不喜歡學習方式,學習的成效能高到哪里?在德育活動中,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真實的體驗,一些基本的道德認知沒有情感認同,對實際行為就沒有實際指導意義。如文明禮儀教育,各校都十分重視,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我們走進校園就會發現,“老師好,老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但你可能會不舒服,會有不被尊重感覺,因為有些學生在與你招呼的時候,只是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缺了禮儀真誠。為此,學校在禮儀教育中,推行尊重他人,自然微笑。

在校園中所呈現的人、情、知都是真實的,天真爛漫,民主自由,教學就有了起點有了基礎,教學的針對性、主動性、實效性有了把控的可能。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么無論什么時候你也培養不出這種感情來。因為人的這種真摯的感情的形成,是與最初接觸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對祖國的語言最細膩之處的體驗和感受聯系在一起的。學校中呈現的是假的偽的,善和美的達成都將是空中樓閣。當下,校園失真的主要原因是“利”氣太重,只重個人利益,眼前利益,教學行為竟如商業行為,遠離了“教”與“學”的本質。
“教育無小事,處處為育人”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教育實質。當前,我們要認識、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要“認”“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真”除了上述所談的教育的本源意義以外,還有如下幾點意義。一是教育要自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精神追求,把核心價值觀的樹立作為教育的力量和生命成長的內核。認準這是真理,是教育的方向。二是在校園中要大力倡導認真的態度和作風,實事求是,不做假不造假,我言表我心,對校園中所發生的事都要較真,因為學校無小事,事事為育人。三是大力弘揚科學精神,一絲不茍,不唯書不唯上,實踐出真知。在校園中,“認真”是一種積極嚴謹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態度,就像青草一樣樸素,像小花一樣美好,像流水一樣自然而然,像陽光一樣無處不在。“認真”的風氣本身就是教育。堅決摒棄功利主義,因為功利主義會扭曲人們的心靈,使得我們的行為不再單純,做假說謊和違規就此滋長。
曾讀到過這樣一件事,講的是李克強有一次向季羨林教授詢問一個學術問題,季先生當面作答以后返回家進行了查閱,發現有出入,第二天專門向李克強作了解釋,李克強深受感動。
教師的認真具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教師的認真是一種敬業精神,對事業高度負責,對學生負責,兢兢業業一絲不茍,不斷進取,自我完善,為學生樹榜樣做表率。第二層次是教師的敬業精神是師德的主要要求,教師敬業影響激勵學生敬業——認真學習。
崇尚真理也是教育認“真”的基本要求,這種認“真”,就是求“真”,崇尚本質,追求真理。這既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精神,其實質就是價值觀。
有句名言這樣說,“人的價值并不取決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認為真理在握;決定人的價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求真”應是校園文化之基,教育價值之本。教育求真既是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有機部分,還是價值觀的核心。學校教育從本質上講就是求知和求真的過程。求知的最高境界是達致智慧;求真,即探求真知,獲得真知。求真的最終目標是達致真理。二者之間還存在著一種互為的關系:求知是求真的基礎,知然后真;求真是求知的結點,真奠基于知,追求事物發展的真理和尋找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這樣的學校文化中,校園主體的“人”(師生)在與社會與家庭與生命的交集中,考量著學校校長及教師對待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真心程度。在知識傳授學習中,滲透對科學謹慎探究,對真理的膜拜。在行動態度上,行知同一,言行一致,求真務實,處處認真“頂真”,張聲勢,不搞形式主義。不求外表繁華與否,只求人的精神境界。不求承載文化的物質、符號、制度完美與否,只求文化情調、精神氣質、生命意義上的品質。校園主體的生活方式、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無疑需要物質條件的優化和生活環境美化詩化,但本真仍是基礎即實事求是。求真——追求事物發展的真理所在和尋找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在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的指導下不斷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規律。
我曾聽過一節小學科學課,教學的內容已經模糊,但有一個教學的環節還清楚地記得,全班分組實驗,其中有兩個組的實驗沒有出現教師希望的結果,教師在評價中批評了這個組的同學。當時學生非常沮喪,我也很為學生不平。
教育本來就是求知和求真的過程。教育過程的重要性就在于主體所呈現的狀態,如果只就結果,不給學生真正求真的機會,不但主體的情趣無法滿足,思維不能激活,而且精神作風必將丟失。教育要是唯唯諾諾,唯書唯上,除了能夠培養機械背誦的機器,還會有什么?這樣創新發明就成了天方夜譚。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道出教育的真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教育做根本的目的是讓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別的東西,當一個人通過教育只是知識淵博,連一個最基本的人的品質都缺乏,那么他的整個教育都是失敗的。如果我們學會了做人,不但人類的現有知識可以學習掌握,而且還可以創造出新知識。人是知識的主人,不是知識的奴隸。這句話的本質是要求我們去做一個真正的人,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我們做其他一切的基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就是說教師最根本的教學目標在于教導學生追求真理。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學生最根本的學習目標在于學習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有道德守規矩,積極向上幸福快樂的社會公民。總之,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培養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即有社會核心價值的真正的人。
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追求。中華民族要達成上述目標,就要高揚社會信仰、構建誠信體系、激發主體擔當,就要根治急功近利、坑蒙拐騙、浮夸推諉,需要我們發揚“認真”的處世觀,“求真”的價值觀。發揚辦事“認真”,遇事“頂真”,處事“較真”,想與說相符,說與做一致,沒有空談更不喜擺設,與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自然契合。要做到這些,學校是希望,教育是關鍵。從當前的教育現狀看,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在校園主流文化中,反映“本真”,落實“認真”,崇尚“求真”,做真“教育”,不要花拳繡腿,只要腳踏實地,從修身開始,以成人為本,教人做人,這應該是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的態度和作風。因此,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應該緊緊圍繞“真”字,把“真”作為學校文化的底色,把“真”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真抓實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能真正落實。■
(作者單位:浙江余姚市城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