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書建
如何組織網上研討活動
■賈書建
日前,筆者有幸以“嘉賓”的身份參加了幾次網上研討活動。教師們個個有備而來,提問積極,發言踴躍,或者敘述在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中所遇到的種種困惑,或者傾訴在學校日常工作中生出的諸般苦惱,迫切地期望得到點撥、找到答案。置身其中,我也被這種濃厚的研討氛圍所深深地感染,思維的馬達被啟動,靈感的機關被觸發,時不時地會從腦海里迸出幾朵或大或小的火花、閃現幾點若明若暗的光斑來,不指望能夠點燃、照亮別人,只求給自己漸漸冷卻了的教育良知預熱一下,不讓它那么快地泯滅掉。
以計算機為核心、以網絡為載體的現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洪水猛獸般闖入人類社會的公共領域和私人空間,不容分說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乃至思維方式,也為教育的發展、為教育的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手段和支持,使許多原本只能想一想的事情變成了現實,甚至有人說“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我以為然。但是,應該看到,再先進的技術都有它的局限性,而且這種局限性恰恰寓于其優越性之中。網絡具有即時性、快速性、交互性、虛擬性等特點和優勢,可以打破時空限制,使跨校際、跨地域的網上研討得以實現并帶來便捷。也正是由于網絡的這些優勢,如若組織、調控不當,則會成為“麻煩制造者”。僅以博客社群研討為例,凡是參加過的教師都深有體會:每刷新一次頁面都會同時跳出多個帖子,給人眼花繚亂的感覺,如我這般眼神不濟、反應遲鈍者,一時還真找不到下“嘴”的地方,要想理出個頭緒來頗費周折,特別是參與的人數較多時,就顯得有些混亂不堪了。這樣一來,就使得主題難以集中,跑題現象嚴重,既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研討效果也大打折扣。
在參加網上研討活動的同時,我就在想:網上研討活動應該如何組織呢?
結合多年從事教師培訓工作與研究的心得,我建議引入“參與式研討”的理念與方法來改進時下的網上研討活動?!懊裰鳌痹瓌t是參與式研討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自始至終都要堅決貫徹,絲毫不能走樣,一點不能走板。所謂“民主”原則,最主要的一層含義是:所有參與網上研討活動的人員,沒有高低之分,沒有貴賤之別,這里沒有專家、沒有權威、沒有領導、沒有特權,大家的身份都是一樣的,大家的機會都是均等的。要使網上研討活動有序、有效,組織管理就顯得特別重要了,要規則清晰,分工明確,籌劃認真,準備充分,調控得當。一般設召集人兼主持人,負責網上研討活動的組織管理、籌劃運作等事宜;中心發言人,負責對研討主題的具體闡述;噪聲控制員,負責維持網上研討的秩序,排除各種干擾因素,保證研討的主題集中;信息管理員,負責信息的整理、發布等;如有必要還可以設置網絡技術員,負責網上研討的技術保障。這些職務有的可以固定下來,如召集人、網絡技術員等;有的可以由群組成員輪流擔任,如中心發言人、噪聲控制員、信息管理員等,這也是“民主”原則的體現。
網上研討的具體運作流程,我們以主題網上研討活動為例作簡要介紹。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首先要確定研討“主題”,完全可以通過民主的方式產生,由召集人負責,提前向全體成員公開征集某領域或某方面的問題,這個范圍越小越好,否則問題容易發散,每個人所提出的問題一定是自己最關注或最困惑的問題;然后對這些問題加以梳理、提煉,列出清單,征詢全體成員的意見,再按關注度由高到低排序,一般選取關注度最高的問題作為研討主題。還可以由召集人列出問題菜單,利用網上提供的投票功能,由全體成員采取無記名投票的方式確定研討主題,操作更為簡單。其次是要確定“中心發言人”,可以由全體成員按事先排定的順序輪流擔任,也可以由嘉賓臨時擔任,每次研討活動邀請的嘉賓不宜太多,太多也是一種資源浪費。圍繞研討主題,中心發言人要做重點準備,其他成員也要認真準備,參與式研討里面沒有局外人。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接下來就是網上研討活動的具體實施了。按照“參與式研討”的要求,召集人宣布研討活動開始,第一個環節由中心發言人先作主題陳述,然后每位成員針對中心發言人的陳述依次發表意見,要注意這個環節是圍繞中心發言人進行的小循環;第二個環節中其他成員按事前排定的順序分別陳述自己對主題的見解,其他成員針對這名成員的陳述(或問題)依次發表意見,要注意這個環節是圍繞每名成員進行的小循環。這樣環環相扣,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充分陳述,每個人的問題都能得到徹底解決,這是真正的集思廣益,是真正的智慧共享。第三個環節由群組成員做補充發言,讓每名成員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真正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最后由召集人對本次網上研討活動做簡要小結,肯定優長繼續發揚,指出不足以待改進。網上研討活動結束后,由信息管理員負責整理研討紀要,或留存備忘,或網上發布,如有價值可以推薦給報紙雜志發表,讓更多人分享研討成果,以求得網上研討活動效益最大化?!?/p>
(作者單位:黑龍江哈爾濱市香坊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