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瑋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
■李 瑋
歷史素養,即學生通過日常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所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換言之,所謂歷史素養,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判斷、評價歷史問題,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或啟示。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使學生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拓展國際視野,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一要求正體現了初中歷史教學“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應堅持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宗旨,積極引導學生對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進行正確的考察,并幫助他們逐步學會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屬于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同時也是人類認識、改造社會的方法論,學術界通常也稱之為唯物史觀。
在特定階段,學生學習相關課程后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稱之為課程目標。素養則是要求學生在一定教育經歷后所必須擁有的基本素質和能力,著重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教育問題,從某種程度上是對教育目標的另一種詮釋。將培養學生素養作為初中歷史課程的目標完全可以稱為我國基礎教育的一次質變。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稱之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其屬于歷史基礎知識、能力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等內容。
從古至今,國內外關于學習的理論眾多,尤其是西方,關于學習的理論流派非常之多,如我們所熟知且在實際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的行為主義理論、認知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要求我們必須對學習理論加以研究,因此我們需從學生素養形成角度對初中歷史教學行為和教學策略進行研究。相對于其它學科,歷史較為獨特,因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而具有極其豐富的教學內容。為了充分利用歷史學科的這種優勢并展開有效教學,教師除需具備較強的歷史專業素養外,還需具備跨學科的知識。針對如何梳理歷史的基本脈絡與發展線索問題,我們可按照歷史基本要素、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點、歷史人物的活動規律、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歷史進程的發展階段及特征、歷史問題的性質影響、人類文明的進步更迭等進行梳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打破以往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利用一定歷史情境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歷史、思考歷史與體驗歷史,進而通過細致考察與反復論證來感悟歷史之美。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了“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這一要求的提出意味著教師要積極尋求有效檢測學生歷史學習質量的途徑,以促進我國教育質量整體水平的提升,推進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真正落實和深入發展。尋求檢測學生歷史學習質量的途徑,實質上就是學業質量標準的制定。目前學術界存在眾多與學業質量標準相關且內涵與之交叉的基本概念,如教育標準、課程標準、學習機會標準、成就標準等。教師要以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學習評價為突破口,以學生達成歷史學科素養為標準,綜合發揮評價對學生歷史學習中的檢測、診斷、激勵、引導及反饋作用。在以往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投注更多精力在教什么、怎么教、有沒有教的問題,“學生學會了什么”這一重要命題卻被忽略了。因此,歷史教師需嚴格遵循目標、教學與評價一致性的原則,并就作業設計、紙筆測試題命制以及多元化的學業評價標準的構建等問題進行深入地探討,堅持以科學有效的學習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
綜上所述,《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放在了初中歷史教學的關鍵地位,這一舉措凸顯了初中歷史教學從知識本位向歷史素養培養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教師需對此加以重視并積極探索落實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