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娟
完善班級制度,實現學生自主管理
■吳桂娟
古人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在現今社會中也很適用。不管我們走到哪里都需要遵守規矩或者是制度。因為有了制度,社會才能穩定的發展;因為有了制度,人們的生活才能有條不紊的進行。制度的出現告訴了我們生活當中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所以,每個人必須遵守制度。想要讓孩子了解制度的重要性,就要完善班級制度,從而促進孩子自主化管理。
如何讓孩子適應當前的環境,需要老師和孩子們的相互了解和積極配合,只有在孩子熟悉環境之后,才能消除孩子們的抗拒心理,遵守班級制度,促進兒童自主化管理。
教師可以會帶領孩子們和家長做一些適合他們年齡段的游戲,這樣在家長的陪同下,會讓孩子們慢慢的放下防備,融入到集體當中,同時消除抵觸心理。我組織孩子和家長們一起玩了“兩人三足”這個游戲,在游戲的過程當中,要求家長和孩子把挨在一起的兩條腿用繩子綁在一起,然后多組家庭進行比賽。這個游戲的關鍵點是想讓孩子體會到合作精神。雖然在游戲過程中小朋友的腿都被綁在了一起,無法隨意奔跑,但是經過與家長的配合下,很快掌握了自己的步伐,很容易就到達了終點,這個游戲讓學生明白:每一個游戲都有相應的規則,雖然這些制度剛開始的時候會讓他們不習慣,但是經過一段時間適應了之后,他們就會覺得這個班級的管理制度對他們有非常大的幫助,并且讓他們從中受益。
環境氛圍的營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學生感受到從一個小家庭進入了一個大家庭里,才能讓孩子消除抗拒心理,從內心深處接納班級,也更容易的接納班級制度。
制度的制定是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才能完成的,教師應該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上與孩子們展開對話,在對話當中了解孩子,這相當于在制定制度的過程中孩子們參與其中,而在實施時也會更容易被接納;從孩子的出發點考慮問題,既不會讓孩子產生壓迫感,又能讓孩子感受到參與其中的樂趣。
制定制度時,多跟孩子們展開對話,聽一聽孩子們的真實想法,這就相當于孩子們參與了制定,并且站在了一個主導位置來提出自己的想法。雖然處在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制度意識還不完善,但他們才是兒童時期的主人,多與孩子展開對話,鼓勵孩子主動參與制度的構建是非常有必要的。
家是孩子們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雖然每個學生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都不一樣,但面對制度和要求學生要一樣的遵守。教師可以充分調動所有有利的資源,讓學生在不同的場合遵守相同的制度,才有助于孩子們習慣的養成,從而更完善更全面的培養孩子。
有些學生在外面表現會非常好,但是在家就又變回“小皇帝”,為此,筆者特意開展了家訪活動。在去李浩家做訪問時發現,其在家生活習慣非常懶散,不能主動做事,只愿意玩耍,我及時和其家長進行了溝通,讓家長了解他在校時的情況,同時要求家長在家時也要多督促并且監督孩子,只有家庭和學校的要求相同,才能讓孩子更加適應學校生活,同時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段時間之后,我主動找李浩的家長溝通詢問最近的表現,結果家長反映的很好,李浩也在學校和家庭中慢慢適應了這些制度,并且養成了一個很好的習慣。
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環境是家庭和學校,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多溝通產生一種共識,讓孩子在校期間和在家期間都遵守一樣的常規制度,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這樣才能盡快的讓他們習慣學校生活,并且成長為一名守制度,懂規矩的好學生。
班級制度的制定,不僅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還需要老師對每一位學生的了解和溝通,互相建立信任,這樣在完善班級制度時,老師可以從孩子的內心出發,注意細節,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制度,從而才能發展自主化管理。■
(作者單位:江蘇海安縣高新區胡集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