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聲智
增強“城下鄉”教師交流實效的思考
李聲智
2006年2月26日,教育部發文《關于大力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意見》,鼓勵通過結對、走教、年聘、交流等辦法支援農村教育,確保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基于此,各省市均根據該文也制定了城鄉教師交流的相關文件,這一舉措旨在通過讓縣城教師下鄉“傳經”、農村教師進城“取經”,達到統籌城鄉教育、區域教育發展,切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的。通過幾年的實踐,區域之間的均衡有所突破,但是實效性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下面筆者僅就如何提高“城下鄉”教師交流實效談談自己的思考。
首先,教育主管部門要會同教研室、督導室等部門帶領相關專家深入薄弱學校,通過聽課、座談、問卷調查以及查看資料等形式了解薄弱學校的狀況,明確薄弱學校薄弱在何處。唯有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快速提高薄弱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
其次,精選下鄉教師,基于均衡教育發展的目的和支教性質,交流教師應以縣城業務骨干教師為主力軍,同時還要師德高尚。如果是學科教師則還要具有較強的合作能力、能獨當一面地開展學科教研的能力;如果是領導,尤其是校長,還要具有加強的溝通和領導能力。例如,目前當地教育主管部門都明文規定縣城教師要晉升中級和高級職稱時,都要有支教的經歷,結果有不少教師對農村教育并不“熱愛”,同時由于路途遙遠等多種原因,“城下鄉”教師往往是“掛名交流”,并不能“沉下去”,大大弱化了教師交流的初衷和效果。總之,選派下鄉教師,要凸顯“雪中送炭”,要不然,正如某些校長說,我寧愿要新招聘的教師,也不要不安心的教師充抵數量。
下鄉交流雖然要貫徹自愿為主、就近交流的原則,但是往往都會給予下鄉教師一些相關的待遇,從而激發其我要交流的自發行動。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一是一定數量的交通、食宿補貼用以解決因交流額外產生的日常開支。二是在職稱評定、崗位、職務晉升等其他優惠待遇。但是,筆者覺得,下鄉教師主要任務是去促進教育均衡,縮小城鄉差距,切實造福當地人民、當地學生,應該制定不同崗位完成后的特殊貢獻獎。如說,對下派校長制定獲得上級先進單位特殊獎,這樣讓下派校長真正明白自己的工作目的;對教師制定帶動學校學科成績提升和帶動學科教師整體素質提升特別獎,這樣讓他的付出獲得額外的認可與回報,永葆工作的熱情和動力;授權掛職人員,如果是骨干教師,當地學區甚至當地縣市教育主管部門要下文任命一定的職務,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落實工作責任,使下派教師有學校的管理職權,增強他們的事業心和責任心,激發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從支教教師角度來看,自身的利益是他們首先要考慮的內容,但是從教育主管部門推行方案來看,著力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如何讓兩者平衡,筆者覺得,應該強化支教教師的考核,提高公信力,從而切實避免下鄉教師“以支教之虛,行謀職位、職稱之實”,而將支教的目的置之腦后,在工作中得過且過,成為兩不管(原學校和支教學校)的真空地帶。
加強考核一是要明確考核主體,就是又誰考核。對于支教校級領導應該是上級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協同考核;對于支教教師主要應是支教學校考核。明確誰考核,方能知道教師誰來管,怎樣管,才能避免教師本人只是將交流作為“鍍金”和“練手”,鄉村學校將下鄉教師當作“上賓”而不愿管的尷尬局面。二是制定考核細則。考核細則的制定首先是應以教育教學實績為主要依據,具有可操作性考核條例。例如,有一所鄉村小學的數學教學質量特別差,在學區每年的質量抽查中總是墊底。這樣,學區通過申請,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派了一名優秀的數學老師來支教,其中有一條細則這樣規定:組織數學學科半月一次常規教研活動,提高數學學科教學質量,在質量抽查中有提升。其次是明確劃分考核的等級和獎勵要求。對于考核不合格的下鄉教師,對于職稱、職務、崗位晉升采取一票否決,這樣才能在制度上保證下鄉教師真用心。最后就是考核形式要豐富,考核結果要公示。在考核結果上,往往為了存檔,支教教師往往是準備三份表,一份交給原學校,一份留存支教學校存檔備查,一份交給教育主管部門存檔,這樣使考核形式也流于形式。考核形式要采取查閱資料、訪談學生、教師座談等形式,對于考核結果一定要公示。真正發揮考核這根杠桿的作用,切實幫助薄弱學校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教育主管部門一般都規定支教時間為2~3年,為了確保支教期滿后,薄弱學校進入良性的發展軌道,就應該在支教期間提供團隊支撐,確保支教隊伍走后,學校有較強的可持續性發展,這才是交流的終極目標。
所謂的團隊支持,是指支教教師原學校的支持。例如,有一位數學骨干教師被交流到一所村小后,當他第一次組織教研活動時,在評課議課這個環節,竟沒有一位教師參與討論。事后,這位教師在閑聊中,得知教師不是不愿說,而不知道說什么,怎么說。針對這一現象,這位教師和原來學校的校長商量,決定選取3名數學教師采用送教下鄉的方式來一次現場的教研活動。在這次活動中,通過上課、觀課、議課、主題講座、解答疑問等形式,讓支教學校的教師有了后續學習改進的熱情和方法。當然,后來也經常開展兩所學校的教研活動,兩年期滿后,這所學校的數學學科教育質量在全區名列前茅,教師研究成果也極為豐富。倘若學校指派的是一名校長掛職,要想在2~3年內提升這所學校的管理水平,這還要求選派2~3名骨干教師一同到受援學校,交流任教。這樣才能保證優質學校的工作作風、先進的管理理念、科學的管理方法得以有效貫徹落實,從而孵化這所薄弱學校,促進受援學校的快速可持續發展。
團隊支持還要有優質學校幫助受援學校進行教師培訓計劃,這種培訓要經常化,只有高質高效地培養培訓教師,讓農村教師主動鉆研業務,開展課程改革,養成終身學習的品質,大力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才不會是支教隊伍走后,受援學校又回到了原樣。
湖北潛江市后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