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萍
全面育人觀在小學管理中的體現
■林 萍
在小學管理中,教育是為社會大眾,尤其為適齡兒童提供大眾化的教育服務,并非是“精英教育”。小學管理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體現大眾性、全員性和公平性,關注學校的創新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資源,為學生服務。
1.“好學生”和“壞學生”一視同仁。全面育人是覆蓋“所有人”,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不是少數的特長生,反對“特權”現象。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部分學校將優秀的師資等教學資源集中在少數班級或者少數“優等生”上,讓所謂的優秀學生享有“特權”,這對于其他學生是不公平的,也是有悖于全面育人觀的。
2.學習和道德品質同等對待。全面育人觀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更關注學生道德品質等綜合素養。全面育人觀中的“全面”是指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身體素質、道德品質、學業成績、意志品質、心理素養等。小學管理要尊重學生的特長愛好,注重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成為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人。
3.評價機制更全面。全面育人觀不單單以分數論優劣,要創建“綜合素質評價”,通過學校、家庭、社會關注學生的學業、品質、特長等全面進步。這說明小學教育對學生的評價走出了“唯分數”的誤區,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具體的評價內容,體現了學校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視與尊重。
小學管理者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的興趣愛好、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要給學生全面展現個性的時間和空間,正視學生的獨特性,培養具有個性的學生,要承認并正視學生的群體特征以及與成人之間存在著的巨大差異性。
1.開設多樣性的課程,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當前,小學教育中開設了多門課程,除了數學、語文等課程外,要盡量增加音樂、繪畫、文娛、體育等課程的學時。例如,有的小學開設了棋類、球類等運動項目課程,任課教師注重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傳遞,既滿足了學生的不同愛好,同時增強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
2.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充分拓展自己的才能和特長。課外活動可以安排在自習時間、課間活動時間、節假日、周末等空余時間,組建各類興趣班,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參加不同的活動,既鍛煉了技能,也能在相互學習和相互合作中提升人際交往能力。例如,有的學校長年堅持讀書社、書法社、戲劇社,開展長達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參觀動物園、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學生通過活動,能獲得許多在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個性特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小學生處在快速發展的最佳時期,其身上蘊藏著無限的創造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全面育人觀的核心內容之一。傳統小學教育主張學生的行為要整齊劃一,言行要遵規守紀矩,這樣培養的孩子看問題沒有自己獨創的新觀點,對新的領域和未曾遇到過的問題不敢挑戰,畏首畏尾,這種教育管理顯然是有悖于全育人觀的。
1.在教學管理中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在小學語文中課文《草船借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設問激發學生的思考,當老師提出“草船怎么借箭呢?”有學生提出問題,“草船難道不會被箭射穿嗎?”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想象力進行表揚。
2.在學校管理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小學生從自己的現實需求出發參與學生的管理。如學校文化墻的設計,可以廣泛征集學生的意見,歡迎學生提出創新想法,或者創新作品。學校的紀律維護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參與制定紀律要求、規矩,讓學生成為學校紀律的管理者和實踐者。
每個學生都是一片有待開發或進一步開墾的土地,其身上都存在著“不完善”和“未確定性”。只要小學管理者通過教育為之創造條件不斷培育和扶植他們身上的“生長點”,就能在小學生身上找到閃光點。
我們提倡用積極的眼光和態度來認識學生的天性,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造就的。例如,在課堂無疑是學生天性表達的一個平臺,教師要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又如學生在學習到《孟母三遷》的故事時,學生就疑問,為什么孟母在搬遷兩次家的時候,沒有好好地看看這地方是不是適合學習,他顯然對孟母選擇的新家位置表示了懷疑。
學生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教育活動應順應這些規律。小學管理要研究學生成長的規律,在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潛力釋放提供機會?!?/p>
(作者單位:遼寧丹東市合作區江海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