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紅梅 (河南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國際化人才培養與大學英語教師教學的適應性策略研究*
■ 楊紅梅 (河南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全球國際化的發展需要國際化的人才,大學英語的教學與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有密切的關聯,大學英語教師教學對于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適應性需要加強,為此針對以下四點進行闡述:國際化人才培養對大學英語教師教學適應的迫切性;著力于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的精與專;著力于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推進;著眼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大學英語教師教學的推進。通過以上,以期取得實效。
國際化人才;大學英語;大學生適應性
從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大綱來看:1985年訂立的首份《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提出,“大學英語基礎階段的教學必須把重點放在語言基礎上”。這是著眼于教育現狀對學生的英語程度的合理要求,在對學生英語閱讀速度上僅定為17個單詞/分鐘,通過學生的學習,利用這一語言的工具性為其專業發展提供準備。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到了1999年教育部對《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修訂版提出的教學要求為“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進一步提升閱讀的速度為70個單詞/分鐘,快速閱讀速度達100個單詞/分鐘,在英語的學習方法上要求更科學的學,內涵上提升學生的文化養成,緊追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的需要,要求上向英語專業有所靠攏。又經歷幾年發展,在2007年版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既要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又能培養他們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更加注重實際的交流效用,強調自我發展提升語言能力,內涵上提升學生文化養成的綜合性,進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與日趨國際化的形勢。從大學英語的教學要求上看,對大學生的語言要求提高的同時也提出使學生擁有國際化的素養。
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特別是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達信息的能力?!币愿呖紴槟繕说漠厴I生需掌握的詞匯量約3300個,即八級水平,優秀高中畢業生需掌握的詞匯量達4500個,即九級水平,這一要求緊追CET-4。這樣看來,高中和大學的英語要求就顯得過于接近,在有關的調查中也顯示了大學英語學習針對的內容中有一半與高中相仿。因而大學新生的英語程度得到提升,在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形同雞肋,得不到更大的發展和提升,大學生畢業生的英語水平與日趨國際化的形勢不匹配,與培養更具國際化視野的大學生不相適應。
2016年12月15日,安徽省宣布2017年全國英語等級考試(注意PET非CET)停止考試,這使安徽成為國內首個取消全國英語等級考試的省份。人民日報微博藉此發起“停止全國英語等級考試,你支持嗎”的調查,超半數的人支持對英語測評體系進行改革。但我們要注意到時超半數的網友認為英語測評體系需改一改,而非認為英語不重要,更多人能明晰英語之重要性。這正是契合了國務院在2014年9月頒布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到的:到2020年,基本建成標準統一、功能多元的現代化外語測評體系。在此表明,我國在2020年前,將逐步推生一個新的國家英語能力等級考試模式,以適應對英語學習發展的需要,來代替眼下的全國英語等級考試和四、六級考試。我國幾十年的開放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得到空前的發展,各專業英語人才需求量大,同時對大學英語教師教學形成挑戰,彰顯了國際化人才培養對大學英語教師教學適應的迫切性。
社會上、學校里常會有人抱怨大學生耗費了大量的精力來學習英語,將來有多大的用處?當然不排除一部分畢業生從事了與國際交流不多的行業。但反思一下,更多的應是大學英語教學本身之不足,如內容與高中的英語學習有所重疊;英語學習內容為了打基礎學習了不實用的內容;專業需要的英語內容少而老等等。這也就是此處要談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的“精與專”。
精于大學英語的價值取向。我們需要考慮大學英語教學的價值取向,最終是為了大學生英語利用能力的提高,在于對英語知識的應用、對英語文化背景的建構。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側重向以英語為英語的純語言教學,應試教育的印痕明顯,這與英語教學的價值取向是相悖的,因此要取其精、去其悖。
教學內容國際化和對社會發展的適應性是教學能夠出成效的關鍵,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英語教學內容的容量一方面要加大,另一方面內容要有效。加大是著眼于高中英語課程目標和教學水平的提升,需要拉開與中學的差距,使得大學英語學習更具挑戰和激勵性;有效是著眼于精選符合時代的英語素材和語言學習的要求。國際化人才離不開文化上的交流與碰撞,語言是文化的承載者之一,需要引導學生養成對文化的敏感性、適應性,合理對待文化的差異與碰撞。英語教師教學時要自覺不自覺地嵌入英語國家的文化素材,突出與我國文化的差異與對照,使學生熟悉英語國家的地理、自然、社會體制、政治制度、宗教、飲食習俗等。
加強英語課程與專業的契合度。在大學英語教師教學上強化與學生專業發展的有效融合,關注專業的國際化發展與趨勢,為學生的專業發展服務,利用英語的文化背景培養其探索創新、大膽質疑、不唯書不唯師的自由度和靈活度。對專業英語的教材也需注重實效性,過于久遠的教材不選,進一步多選擇原版教材。英語教師需要掌握適當的關聯專業知識,能夠用雙語授課進而用英語授課,融合英語與專業的差異與對立,以進一步適應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方向和難度,化解英語教師教學的純粹度與專業學習發展的純粹度界限,使兩者相容相惜、共同促進發展。
大學英語教學最終要落腳于學生能不能用,故“要堅持能力為重,努力提高大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書面表達能力以及翻譯能力,特別是提高大學生聽、說、讀的能力,切實扭轉部分大學生聽不懂、說不出、看不明的狀況”。以專業的眼光安排大學英語的教學和學習,即大學英語的學習向英語專業的教學和學習方向靠攏。教學上安排高級聽力、高級口語、高級閱讀、高級習作、高級翻譯、中西方文化比較等英語專業內容,當然這些不可能全部以獨立課程的形式來進行,設想可以縮減傳統大學英語內容的教學,增加整個大學英語的教學量,或者安排部分作為選修課或講座的形式教學,通過這些課程或課程內容的擴展,使得大學生對于英語專業方面的諸如有關聽力中的常用載體CCTV-9、VOA、BBC、CNN等以及西方影視媒體賞析;有關口語中的多種演講或記者會,如公眾性的、商務性的、學術性的、競選性的、辯論性的等;有關閱讀中的西方報刊閱讀、文學欣賞等;有關寫作中的各種文體寫作;有關英語翻譯中的公眾翻譯、科技翻譯、專業翻譯以及同聲口譯;有關文化比較中的中華文化之英語表達、西方文化和跨文化交際等等內容的學習進一步專業和深入,使得大學生具有更加廣闊的國際化視域,產生對英語國家背景文化的感悟,使其同樣成為涵蓋更多的大學生進一步熟悉、適應、融入國際化的砝碼。
教學形式上,大學一般都有外教,只是都用于英語專業和國際教育學院的教學工作中去了,學校在此可以發揮作用協調這些外教為更廣的大學生上一部分課時,或者做一些講座或選修課等,切實讓大學生感受更加地道純正的英語環境,通過與外教的交流互動鍛煉口語、聽力及其文化內涵更是難得。還可以利用留學歸國的人才開展以上活動。
當然開展以上工作還需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大學生有了更為具體的自主性,無需強求一致,對于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課程設計可以選擇發揮。
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是國際化的助推力之一,同時也是大學生走向國際化的媒介和方式?,F階段,大學英語的教師教學沒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在多媒體教學上建設不足,利用網絡教學、對英語教授及學習軟件的接受上不對等,對大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處于忽視狀態,對英語學習的自主性重視不足。大學生的生活、交流等環境因信息技術而變,我們不能將其視若對立面,應以疏為主。大學英語的教師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需要跟隨信息化時代的脈搏,來對接校園、對接課堂、對接大學生,促進大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表述“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模式?!爆F代社會是個信息化的時代,尤其是網絡技術的推進,互聯網、手機網絡技術的提高,大大改變了人們的交流學習方式,學習的范圍、廣度和深度極大地提升擴展。大學英語的教師教學在此背景下要將多媒體、網絡與課堂協調融合,產生出促進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提升的化學效應。
總之,回顧前述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發展脈絡,始于1985年發展到2004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再到2007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從中可見對大學英語教學要求的不斷提升和國際化人才培養要求的日益迫切性。大學英語教師教學有責任和擔當為將青年才俊鍛造成優秀國際化專業力量的能力,讓我們的大學畢業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
[1]楊惠中.迎接21世紀挑戰,力爭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上一個新臺階[J].外語界,2000(1).
[2]蔡基剛.制約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方向轉移的因素分析[J].外語研究,201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劉貴芹.高度重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努力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3).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S].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0).
G645
A
1008-2549(2017)05-0058-02
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國際化人才培養與大學英語教師適應性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JKGHC-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