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紅梅 盤縣兩河鄉中心小學
關注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學習《少兒美術》這本刊物,打開視野,厚重自我。
從小到大,我對閱讀課外書籍總是抱有一種興趣,想讀、想看。我在2010年12月參加貴州省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師國培計劃中了解到《少兒美術》這本刊物,作為一名美術老師,我非常喜歡這本刊物,其中包含教師學術爭鳴的論壇,孩子展示作品的園地,家長認識美術的窗口。它是少兒美術教育的專業刊物,是少年兒童學習美術的專業教材,是一本貼近孩子、貼近教師、貼近家長,融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為一體的好刊物。書中不僅有很好的教學案例,而且還附有學生的創作圖片,無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專業理論上都給我很好的借鑒。
在翻看每一期《少兒美術》的時候總能從中學到不少知識,產生共鳴。例如在《兒童美術教育瑣談》中提到:“技巧可教也可重復,想象不可教也不可重復。只有不可重復的才能稱為創造,重復得再好,與原來的一模一樣,也是吃別人的剩飯。”是呀!在平時的教學中,如果不注意這個問題,孩子們的畫就會千篇一律,內容就越來越缺少孩子的童真、童趣。看到這里,回想自己的美術教學,我們需要進行反思,初期的繪畫教學,教師越是用心教技巧,孩子越是感到為難,越是學不會。相反,教師什么都不教,只鼓勵引導孩子大膽畫出自己的感覺,孩子畫得越是“起勁”,畫的過程也越是快樂。我們要指出像不像只是成人的評價,孩子畫得好與像不是一回事,畫得不像的得到的想象并不比畫得像的少,甚至更多,因為畫得像的本身就少了想象。
書中一篇教師論壇中提到:“興趣是兒童畫畫的主要動力。”怎樣把這句話與我們教學實際聯系在一起呢?我縣今年的小學六年級畢業考試,對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也要進行考核,學生有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各方面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從而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我們專業教師由此也得到了一定的評價。其實大多孩子都比較喜歡藝術,他們歡度自己的節日,在六一活動中,用唱、跳、畫等方式展現給我們老師、父母看,可見孩子們對藝術的學習是多么的渴望,興趣是多么的濃厚呀!知識中有許多都是“學了才知”,唯有兒童畫畫例外,好像兒童一出生就帶著“繪畫天賦”來到這個世界。我們教師應該深思學生的興趣需要教師的熱情、體驗、贊美和肯定,教師有使命感培養孩子的繪畫才能。每當月初我拿到《少兒美術》時,以求知者的渴望讀完這本刊物,帶著神圣的使命鉆研好教材,上好每一節美術課。
在我所教年級中,或多或少有幾位學生不喜歡美術課,自稱“沒有美術天分的自由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美術教學在哪個地方出現了問題?這些孩子不喜歡美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少兒美術》中得到了詮釋,不喜歡美術的孩子,多半是因為家長或美術老師沒有發現孩子的興趣點,無從提供孩子需要的東西。我平時會把我訂閱的《少兒美術》與同學們一同分享,閱讀、欣賞上面刊登的學生作品,從而激發他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對藝術的熱愛。學生有了對美術學習的動力,在上每一節美術課時,我都努力著手于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充分感受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經常通過為學生示范,讓學生欣賞同年級學生的作品,隨機為學生作品拍照,從而激發他們創作的欲望,以達到教學目的。在一次美術課堂教學中,帶領學生認識色彩,我問同學們:“你們認識書中這幅畫中的色彩嗎?”同學們答道:“認識。有紅色、黃色、綠色、藍色、橙色等等。”我激動地對同學們說:“你們天生就有認識這些顏色的能力,你們太不起了。”學生們用異樣的眼神看著我,有些在思索,有些在凝視,有些在不經意地笑,想知道是為什么。我告訴學生們這是因為你們認識紅色、黃色、綠色,過馬路就會遵守交通規則,長大以后考駕照體檢能順利通過辨色力這一項目。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到了美術學科的獨特價值,也在美術學習中體會到了美術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每一期的《少兒美術》都有“版畫苑”,版畫是手工與繪畫的結合體,它的概括力很強。每期刊登的“版畫苑”內容豐富,靈活多變,有刻在木板上的,有刻在卡紙上的,還有些刻在塑料板上的。這是教育前線的教師們有效開發地方課程資源,把地方濃郁的民族文化,豐富的校園生活以版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有些詩情畫意的作品還把制作步驟告訴給讀者,教師們之間得到了學術間的交流。我把在書中介紹的版畫制作教學的步驟借鑒在教學中,學生在學與做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美術學習的樂趣,感嘆道:“我還沒有發現木板能有這樣的奇妙。”看到自己刻出的版畫印刷成作品,不由得露出欣喜的笑容。
“學海無涯,教無止境”。只有不斷充電,才能維持教學的青春和活力。讀書也是這樣。在每一期《少兒美術》上總能找到一些和自己實踐教學中相吻合的點,通過看,通過讀,可以在自然而然中去糾正自己教學上的錯誤,從而提供給學生更準確的教學方式。總之,《少兒美術》這本刊物是對少年兒童進行審美教育,提高綜合素質的陣地,是少兒美術教育經驗交流的平臺。我會堅持向它學習,讓自己的美術教學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