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傳偉
多走走也是一種管理
趙傳偉
肖川教授在《辦好學校的策略》一書中介紹,《教育世界》網站訪談了43位名校長,以了解成功校長的特質,其中排列第三位的一條是:走動式管理——離開辦公室,出現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里。在對這43個校長的問卷調查中,有41位校長認為這種方式很重要。
在一次學校管理論壇上,一位資深教育專家慷慨陳詞、擲地有聲地說:“如何落實管理?就是要善于發現問題,認真分析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就是要常在校園里轉一轉,看一看,對學校的人和事了如指掌,方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多走走也是一種管理。”
眾所周知,“走動式”管理原本是一種企業管理模式。但筆者以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校完全可以從實際出發,結合自身特點,從中有所借鑒和創新,以提高本校的管理水平,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只要大家都紛紛動起來,走出辦公室到各自負責的區域、分管的處室多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問一問,及時了解情況,發現問題,現場辦公;針對棘手的共性問題,大家一起坐下來,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拿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付諸實施,一切不都迎刃而解,萬事大吉了嗎?
為了驗證這種理念的可行性,作為一校之長,我身體力行,率先嘗試“走動式”管理。工作中嚴格做到腿勤、眼勤、手勤、腦勤、嘴勤。每天一早第一個到校,最后一個離開。自從踏入校園的那一刻起,就全身心地進入角色,帶上筆記本和筆,馬不停蹄地到各個教室、辦公室、食堂、宿舍、操場、衛生間等地方去巡查,認認真真地走一圈,仔仔細細地看一遍,邊走邊記、且看且思,掌握第一手信息資料,為正確判斷、科學決策提供堅實有力的依據。
在走動巡查中,對于偶發性問題,如,因惡劣天氣造成的線路中斷、樹木歪倒、墻體坍塌等安全隱患,或其他突發性事件,立即安排在第一時間盡快處理,目的是防患于未然或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對于頻發性問題,要特別引起高度警覺,進行深入分析,找到癥結,對癥下藥,力求藥到病除,杜絕發生質變。例如:某個班級的衛生區經常打掃不徹底,殘留部分垃圾;某宿舍晚休時學生經常竊竊私語,影響他人休息;某教師經常在課上接聽手機,導致課堂秩序騷亂;某位領導經常在辦公時間偷偷上網聊天,不能安心工作等。事出必有因,對這些異常現象,要沉下心來反復斟酌: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會這樣?切忌主觀臆斷,草率地意氣用事,帶來負面效應。最好的方式是,單獨約見相關的責任人談話,敞開心扉,坦誠交流,摸清真相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進行妥善處理,使其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自覺主動地改正錯誤。
在走動巡查中,即使沒有發現異常情況,主動與教師打個招呼,熱情拉拉“家常”,耐心傾聽他們的肺腑之言,虛心采納他們的合理建議,或者就當前的熱點難點問題,聽聽他們的心聲,談談學校的意見,相互交流一下看法,求同存異,達成共識等,同樣會受到教師的青睞和歡迎。他們感覺你平易近人,親民務實,與下屬心貼心,是一位接地氣的好校長,會由衷地欽佩你,愛戴你,擁護你。“士為知己者死”。只有干群關系融洽了,教師才會更加愛崗敬業,忠于職守,不遺余力、心甘情愿地忘我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榜樣輻射作用催開了“走動式”管理之花,各部門管理人員都相繼加入了這個行列,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在走動中,分管校長、中層干部或班主任都睜大眼睛,開動腦筋,在與其他部門、年級或班級比較時,發現自己分管的工作、擔負的任務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就會自慚形穢,暗下決心,學人之長,補己之短,迎頭趕上。這樣的管理,不需要校長耳提面命、批評加壓,在“看一看,比一比”的走動中,自然而然會受到觸動,學到經驗。
“走動式”管理是一種領導藝術,這種模式有力地拓展了管理時空,使管理無處不在,讓問題無處藏身,確保了學校和諧發展,運行暢通,井然有序。
(作者單位:山東單縣北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