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洪希 成都市三原外國語附屬小學
中國瓷器的歷史悠久,是勞動人民的一個偉大的創造。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到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例如瓷器、剪紙、棕編、刺繡等等。其中,陶瓷文化是人類在陶瓷制作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把德育滲透入陶瓷文化中,讓它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瓷器,而是成為凝聚了中華精神和民族心理與文化的象征物,同時也反映和表現出匠人們、大師們的思想、觀念、品格、精神等等。
習總書記寄語:“全國各族少年兒童要從小學習做人、從小學習立志、從小學習創造。”強調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寶貴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就注意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培養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如今小學生正處于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探索、求知欲極強的階段。但同時他們又是向往自由空間、強調自我的年齡段,對一切束縛和說教充滿反感和抗拒,空洞的說教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此時小學生極易受到各種思想的影響,學生思想活躍,可塑性強。所以此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能夠讓孩子從心里接受它,及時地進行德育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從而形成自身品格素養。魯迅先生說過:“誰塑造了孩子,誰就塑造了未來。不僅是自己的未來,還有孩子的未來,民族的未來。”小學階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啟蒙智力與能力,培養優良品德和良好生活習慣的最佳學段。教師應該抓住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因此對這一特殊年齡段學生的德育的引導尤為重要。
新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就是圍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強調人人參與活動,人人健康發展。且美術課對于學生來說是壓力較小而興趣較大的一門學科,如果將德育滲透于美術教學中,是切實可行的。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環境中受到教育,這樣更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等特征,比枯燥的說教更能打動學生、感染學生。
美術教學中的陶藝教學可以融想象、合作、科學、情感為一體,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使知識情感得到拓展,培養學生品質。在陶藝教學中,學生不僅感受到美,更能夠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不停地動腦,不間斷地動手,手腦并用全身心投入,這樣的美感與情感的教育是直指人心的。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道德教育不應該只是口頭的說教,而應讓兒童更多的切身體驗。”學生在陶藝創作過程中,從課堂上的構思、設計,到創作中的和泥、捏泥、塑形;從個人制作到小組合作;從個人喜好到集體欣賞與評價,每個環節和步驟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耐心和細心,提高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這和德育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陶瓷文化的課外和課內滲透,環境的打造,營建出良好的育人氛圍,使學生感悟到:“知立德、情體德、美悟德、行踐德。”并將陶瓷文化的德育理念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認同,外化為學生的實踐行動,弘揚了陶瓷文化中包含的傳統美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從而促使學生更快成才。因此,就需要教師精心思考,如何將德育潛移默化地融入陶藝教學中。
陶藝是一種生活化且富有鮮明個性的藝術。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陶藝課程也在教學中出現,它在推進學校素質教育方面有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認識和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陶藝教學是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的好場所,是進行審美教育、創新教育和動手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式。陶藝作品是豐富的,它所作用的范圍是寬廣的,作品的內容可以承載德育的內容,因此陶藝教育是實施德育的良好手段。
從學生的陶藝作品中表現出的是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和想法,或許有些稚嫩、天真,但德育的培養正是從這最初的一步樹立起來的。學生的陶藝作品并不需要高深的技法、技巧,然而表現作品的創新性、可塑性、情感意義,才是更為重要的內容。而以主題形式進行陶藝活動是從小學生的興趣點出發,以孩子的主動探索為核心,不斷在陶藝活動過程中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一種活動形式。主題性的陶藝訓練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的好契機,如在三原陶陶藝校本教材二年級下冊《國王的肖像》一課中,學習泥塑中泥球、泥條、泥片的變化運用,制作出獅子肖像。同時通過情境教學,培養學生學會獅子王身上勇敢的品質,并培養學生對陶藝課程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三年級上冊中以《枯木的故事》為主題的一課中,首先進行了枯木的基本造型特點分析與方法引導。接著便是這一課要突出解決的情感目標。同學們思考和討論:“這一段枯木它會倒在哪里?周圍會有一些什么?在它身上發生了怎樣的事情?曾經的它是什么樣貌”等等。經過同學間的交流、討論得到心中的創想后,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創意,對于還沒有思考完善的同學也是一種啟發。經過思考后,許多同學想到枯木也許受到了人類的砍伐,破壞了大自然,可以在枯木上做一把斧頭,提醒人們保護環境;有的同學想到大樹是動物們的家,人類破壞了動物的家園,可以在枯木的樹洞里做一只正在哭泣的松鼠,提醒人們保護動物;還有的同學想到了因為不良行為,引起了森林大火,可以在枯木上做火焰和數字119,提醒人們注意預防森林火災:還有的同學想到在枯木上做出一根骨頭和一朵朵的小花,展現了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孩子們思維活躍,通過靈巧的雙手做出了一件件蘊含深意的作品。四年級下冊《杯子的設計》,在美術繪畫課堂中學習了設計杯子的相關內容,并親手繪制了設計稿。有了設計稿后,在陶藝課上,學生使用泥片成型法、泥條成型法,將平面設計稿通過瓷泥轉化為立體作品。在五年級上冊《器官的述說》一課中,孩子們了解不良生活習慣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用自己的作品表現出器官的哭訴,提醒同學們要關注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有六年級上冊中《戰爭》一課,學生從中感受到戰爭的可怕,驕傲祖國的強大,讓即將步入中學的孩子們提升了國家認同意識與自身責任感、使命感。
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我們設計了不同的主題式創作課程。通過許多蘊含德育內涵的主題課程,孩子們創作出了一件件優異的作品。如陶藝作品《沙丁魚》——喧鬧的城市,緩慢的公交車,男女老少,像一條條沙丁魚,有序地拉著吊環,隨著公交車前進輕輕擺動。學生制作了以魚的形象代表擠公交車的人們,表達了孩子眼中社會擁擠與忙碌,生活程序化,了然無趣的狀態。學生富有愛心的作品《鳥窩》——如果有一天,能用我的頭發為鳥媽媽做一個溫暖的家,讓鳥媽媽放心地將鳥蛋放在窩里,那該多好呀!還有保護動物,向往自由的陶藝作品《放歸》——輕輕荷塘,讓我們攜手保護動物,捧起小盆,讓蝌蚪寶寶回到媽媽的懷抱吧!陶藝作品《惜時》——知識如上升的旋梯,盤旋而上,越來越高。時鐘滴答,時刻提醒著我們,學習如攀登,永無止境,只爭朝夕,提醒著同學們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這樣富有含義的陶藝作品比比皆是,我們經常能從一件件陶藝作品中看到德育的閃光點。
陶藝也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不僅需要學生擁有豐富的知識,還需要學生吃苦耐勞,擁有恒心和毅力。陶藝并不是一個粗活,相反它是一個精細的活,也是一門藝術。陶藝作品的制作需要創作者一遍一遍修改和完善,不斷雕琢和塑造。可見,陶藝涵蓋了培養毅力、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的過程,它能有效塑造學生的為人品德。學生的品格塑造關系著學生未來的發展,例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感恩之心等等。這些品格的塑造相較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加重要,當然,擁有了良好的品格,對促進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也是具有積極作用的。如在一節陶藝課上,孩子想要為父親制作一份禮物。經過思考,想到父親平日里有抽煙的習慣,就為父親制作一個煙灰缸吧。作品成型后,讓我覺得驚訝的是煙灰缸上赫然粘貼著一個大大的骷髏頭。孩子解釋道:“希望爸爸看了這個骷髏煙灰缸,覺得可怕,以后就不抽煙了,身體更健康。”這樣的陶藝作品,展現了孩子對父母的關愛。孩子們從陶藝創作中學會了感恩,擁有了孝心。
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開闊學生的思維,需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大家,而后進行創作練習。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對于德育的引導教育我也有著深刻的體會。
孩子們的想法是五花八門的。例如有孩子創想樹木上有骷髏頭、白骨,因為環境的破壞害死了很多的動物;有的創想枯木上有游樂場,是小精靈的樂園;有的創想枯木上是數字119、SOS,表達著環境被破壞,樹木發出的求救。有的是以樹外觀變形出兩種不同種類的動物,傳達著珍愛友誼等等。有了孩子們精彩的創想述說,緊隨的是老師隨機的點評與德育的引導。
在燒制后,讓繪畫優秀的同學根據選取的陶藝作品,合作商量為其配圖。最后由教師將繪畫與陶藝作品合成,形成了有故事有意義的陶藝繪本《TIGER先生與枯木的故事》。陶藝繪本的方式,再次拓寬了德育教育的道路。
學生玩泥和制作陶瓷作品能充分表達學生本身特有的思維和認識,是他們自我表現的途徑,是人類個人情感的宣泄和流露的方法。在陶藝課上,經常能看到孩子興奮地隨意地和泥,也會有孩子賭氣般地用力敲打泥巴,揉捏泥塊。雖然最后呈現出的不是精美的工藝品,但卻是學生真情實感的展現。
除此之外,教師在陶藝課上引導學生一邊感受手中的泥巴如何成形,一邊感悟陶泥質樸、經得起烈火錘煉的品質,感悟煉泥為器是需要足夠的細心和耐心,亦如孩子的自身成長。這個過程正是學生從感受美、發現美、欣賞美到創造美的心路歷程。
而在本土文化主題課程中《寶光寺》一課,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創作場景時如何將自己與寶光寺融合在一起,接著齊心協力分工合作,創作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型陶藝作品《游寶光寺》。在作品中,古樓建筑美輪美奐,人物制作也是栩栩如生。有的人正抬頭瞻仰羅漢;有的人正邊走邊欣賞寺中美景;有的人正跪坐蒲團誠心祈愿;還有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先隊員,在老師帶領下有序地列隊游覽。孩子們通過在課堂上聆聽寶光寺的歷史,聽佛教故事,感受體會做人須心存善念。從寺廟建筑中,體會了勞動人民的創新智慧。這樣與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的課題,也巧妙得引導了孩子對真善美的追求。
陶藝制作需要使用到各式各樣的竹刀、石膏盤、云臺等,每一次陶藝課程中對于工具的保護、整理、收納,無一不是在對學生進行一種行為規范的培養。且陶藝課程中的創作形式從獨立創作,到在過程中需要集思廣益與同學交流,最后到合作創作,也是對學生行為規范的考驗。
在陶藝校本教材中《校園的標志設計》一課,同學們從發現校園中出現的問題及不良現象,到小組討論解決方案,最后到設計校園標志以提醒同學們嚴于律己、遵守規則。同學們有的制作了不能亂扔垃圾的標志;有的制作請安靜的標志;有的制作注意行走安全的標志;有的制作節約用水的標志等等,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引導孩子們要學會做到懂規矩,守規則,講禮儀。在學生思考制作怎樣的校園標志時,不也潛移默化地規范了自己的言行嗎。
在接下來的陶藝教學中,我思考可以將交友、法制、安全等常規教育融入的陶藝課程中。由故事案例分析,到集思廣益的討論,并努力延續陶藝繪本故事的創作。通過生動的陶藝課程引發學生的關注并且自發地改善。
陶藝教學是德育重要的實施途徑,是在思想上教育學生追求美。因此,陶藝教學和德育是可以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讓陶藝課成為德育的“活的教科書”,使德育變得形式多樣、有吸引力、有趣味、易懂從而潛移默化地實現德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