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霞
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郭曉霞
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觀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狀態,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點。實現和諧,是古往今來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現代教育思想告訴我們:只有在和諧健康的師生關系下,學生才會樂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養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達到育人、造就人的目的。在教學中,師生角色的定位影響著教學的根本出發點,也就影響著教學的質量。那么,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呢?
素質教育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個性。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要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負責班級的一份工作,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使他們感到作為班集體一分子的光榮。例如,在課堂提問中,要設計一些容易回答的問題,使“后進生”有回答問題的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在文體活動中,要讓各類學生都參與活動,都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在座位安排上,努力做到男女平等,“好差”平等,使“后進生”感到教師的關愛;對進步的學生要及時地進行表揚,對犯錯誤的學生,要滿腔熱情地去關心、教育。把愛滲透到教育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去,教師的工作就會取得更大成功。
在班級中,“后進生”由于學習成績較差,或因為行為上不夠規范,受到的批評較多,在同學中也時常受到埋怨。來自教師、同學和家長的歧視、批評,使他們感到在學校中備受冷落,在內心深處產生了自卑感。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小學生形成情緒穩定、自信心強和樂觀外向等優良人格特征;相反,緊張冷漠的師生關系,會導致小學生形成焦慮、偏執和缺乏自尊等不良的人格特征。現在,班內的獨生子女比較多,他們以“我”為中心的現象非常嚴重,所以,小學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了解了小學師生關系的特點和類型的基礎上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在班級教育工作中,對這些學生更要注意心平氣和,真心相待,要讓學生相信教師這樣做是為他們好,切忌動輒當眾批評、挖苦、翻陳年舊賬、體罰或變相體罰。教師要充分理解與信任學生,放手讓他們工作,以提高他們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參與班級工作的能力。
教師要善于用賞識的眼光、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每一個學生;要用動態的眼光看待學生。學生的可塑性強,發展彈性大,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許學生犯錯誤;教師面對一個學生時,要看到學生的優點,相信學生的潛能,激勵其發展成材。賞識教育就是一種以尊重學生人格為前提,通過激勵、表揚手段,肯定學生的某些閃光點,鼓勵他們不斷追求成功。哲人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賞識正是肯定一個人的具體表現。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學習、工作、人品等受賞識,我們的學生,同樣需要老師、家長的賞識。曾經有過這樣兩句話:“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如:在選拔班長上,我注重選拔能力強、成績好的學生來當,并且強調隨時可以更換,誰有能耐都可以當;組長輪流當,并定期評選優秀組長、班長。創造民主氣氛,不使班級變成“一言堂”。
學生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一個正在成長的人,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教師不能忽視學生正在成長的特點,而苛求學生十全十美。把學生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來對待,就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許學生犯錯誤。更要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看待他人,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如果為人師者內心不充滿陽光,我們的學生又怎么會是一個寬容的人呢?面對“問題孩子”,教師要給予特別的關注,付出更多的愛。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曾經有這樣一句話:“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我們愛“白天鵝”,更要愛“丑小鴨”,只要我們用心雨去滋潤他孤寂的心田,再丑的“小鴨”也一定會變成“白天鵝”。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有首《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這首詩是說,彈琴,既要有琴,還要有彈琴的手指,兩者巧妙地統一起來,才有優美動聽的琴聲。教育也是一樣,只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彈奏出優美的教育樂章。■
(作者單位:山東陽谷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