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明
學習古詩文,不僅是一個“讀”字
葛昌明
近日,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落下帷幕,上海16歲美少女武亦姝憑借深厚詩詞積累和淡定穩(wěn)健發(fā)揮奪冠。隨著節(jié)目的熱播,古詩文被熱捧,國人傳統文化的基因被激活。不少為人父母者因受其影響,開始要求孩子每天都去讀背。毫無疑問,中華詩詞源遠流長,古詩文承載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傳承這一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的確有必要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去讀書。
但是,盡管誦讀是學習古詩文的重要手段,然而更為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在誦讀中積累、在誦讀中感悟、在誦讀中成長。《禮記·經解》引孔子話:“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意思是《詩經》的學習與教育對完美人格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透過古典詩心的深情躍動,體驗詩人的情懷,塑造自己的本真心靈,這才是古詩文教育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當然,要實現“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目標,還得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因為沒有興趣,就沒有欲望,就沒有學習的動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打通古詩文傳承和發(fā)揚源頭上的瓶頸,也是對古詩文最好的傳承。
再者,做事最怕三分鐘熱情。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最忌表里不一的形式主義。近年來流行的經典誦讀、國學誦讀等,常常也是形式大于內容。譬如當前,教育上的功利性比較強烈,古詩文內容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背什么。不考的就不在讀記的范圍之內的現象,需要好好糾正。
(作者單位:甘肅景泰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