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中
捕捉生成案例,建構智慧課堂
陳國中
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為了達成明確的教學目標,基于一定的事實、故事,展開課堂討論和分析,使學生有所收獲,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生成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個重要理念,教學不應只是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課堂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通過生成案例對學生的引導,實現了學生知識的自主學習,同時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教師一定要聯系生活實際,將日常生活經驗轉化為課堂問題的解決,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出生成的動態場景。
例如,我在教授《駱駝和羊》一文時,為了避免學生們覺得學習枯燥,我把課前準備好的駱駝、羊和牛的畫像拿出來展示給學生們,讓同學們辨別其形象和特征,然后引導學生:大駱駝說個子長的高好,小山羊說個子矮好。它們誰說得對呢?首先,我把幾個生字和拼音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們學會這幾個生字;其次,領著同學們讀了兩遍課文,再次,讓同學們扮演角色朗讀課文;最后,提出問題,讓同學們回答。駱駝是怎樣證明長的高好,羊是怎樣證明長的矮好,牛伯伯是怎樣回答的,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學生講出了其中的原因,很好完成了一課的教學。
通過讓學生們扮演生活中的小動物,體驗真實的生活,讓學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充分地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構建智慧課堂的目的。
課外延伸是拓展學生們思維的一種重要的方式,不僅要依靠課文中的內容,更是引入資源,進行課外拓展。
例如,在欣賞完《火燒云》中的絢麗景象,我用多媒體給學生們展示《海濱仲夏夜》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和《火燒云》用了類似的描寫手法,它描寫出了一幅海邊傍晚的美景圖,學生們對海邊的夜晚進行向往。在課堂上的拓展的時間是很有限的,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們在課外多讀一些名著,尤其是一些世界名著,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去感受作品要表達的情感,談談讀完文章的感受。當學生讀完《魯賓遜漂流記》之后,他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魯濱遜和命運抗爭的頑強意志,感受到人物的勇敢、智慧,體現出了人物的形象美。當讀完《背影》之后,學生指出父親雖然平時沉默寡言,好似對作者不太關心,但是他們心里情感的翻涌是我們體會不到的,父親和母親一樣偉大,應該學會感恩。
教師應積極進行課外拓展,學生在閱讀課外書的同時,不僅增加了自己的學識,還可以提高自己對人性的認識。在品讀完之后,通過思考文章的用詞和表達情感的手法,來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從而達到生成的目的。
在學生和老師的認識中,往往將作者和作品本身放的位置過高,在品讀文章的時候總是懷著一顆敬畏的心,這樣的劣勢地位會導致學生們不敢質疑。學生們本能的認為教材中的一切知識都是完全正確的,作者的思想是不容置疑的。
為了不讓學生們有盲目從眾的心理,教師應該給他們創建一個平等對話的平臺。學生們不再只是死記老師的講解,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例如,在我講《虎門銷煙》的時候,給學生展示了幾張當時的人們在煙房抽鴉片的圖片,希望他們思考出來文章中沒有提到的內容。有的學生說,當時鴉片那么害人,可是幾乎沒有人愿意去阻止他,說明當時的官員已經變得麻木,這個時候林則徐在站出來了,進行了虎門銷煙,但是其它地區的官員并沒有響應,清朝的氣數就快要斷絕了。
教師搭建一個平等的交流平臺,可以讓學生們有自信、有感情地與文本進行交流。教師是所有參與者的組織者,有如交響樂的首席一樣,教師是參與者中的核心和靈魂。教師應積極發揚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們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激發出學生們的活力。
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積極尋找生成的切入點,捕捉教學契機,從而建構智慧課堂,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
(作者單位:福建安溪縣福田中心豐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