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國
初中生物分組實驗課教學案例分析及對策
潘新國
因生物學科自身特點,分組實驗課教學也就毫無疑義地成為其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問題。那么,在生物分組實驗課課堂教學怎樣才能使更多的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實驗中來呢?
生物實驗表面的新奇特點只能使得學生的注意力維持較短的時間,教師可以創設最佳情境,使得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持續較長的時間且能夠沉浸其中,積極按照小組分工參與實驗操作,仔細觀察并及時記載,認真思考且能夠主動將自己的所得和小組成員及教師交流。我們可以提出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問題,比如,在菜市場買魚,如果魚已經死亡,我們如何判斷它是否新鮮。這個問題可以在課前提出,讓其從生活經驗中找到答案,當學生了解到根據鰓的顏色判斷新鮮程度的知識后,進一步要求學生了解魚的鰓有什么作用。在教師的情境創設下,學生們的對實驗課的興趣得以保持且更為濃厚,其學習的內容不再只是局限于教材及知識內容本身,適當得到了更多的延伸。
1.實驗目的和原理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增進觀察力以及適應各種考試的需要等。同時還要全面介紹實驗過程中所用到的材料、試劑、儀器、實驗的操作步驟以及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使學生在進行分組實驗時做到更加心中有數。在本實驗中,實驗前就要明確本實驗的目的是觀察鯽魚外形、各種結構及它們的功能,教師可以結合實驗報告冊設置一些探究問題,比如鯽魚的鰭有什么作用,鯽魚用什么器官感覺水流方向,鯽魚的呼吸器官是什么等,只有明確的探究問題后,學生的思考才得以順利進行,他們才愿意更為仔細的觀察、記載、探究。
2.部分教師為省事,常常簡化實驗環節或者變為“演示”實驗為“講”實驗,為了貪圖方便而不嚴格按規定程序進行演示操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實驗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點,更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教師在分組實驗開始前可進行演示,當教師熟練、嫻熟的演示實驗過程時,學生們往往會為教師的精湛、嚴謹而暗暗贊嘆,期待自己可以馬上操作,躍躍欲試。部分高中生在實驗課上使用顯微鏡也有問題,不規范甚至是不會使用。其原因這里有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就沒有做過“練習使用顯微鏡的實驗”,也有不少學生雖然做過該實驗,但由于部分教師演示的不規范,反而鞏固了學生的錯誤操作。
在進行分組實驗時,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巡視指導,要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動手操作的機會,使更多的學生積累實驗操作的經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在巡視指導過程中,對于不會操作的學生,不能冷眼旁觀,更不能完全包辦,一定要耐心地指導,幫助其學會實驗操作。教師應在學生實驗操作中的不規范動作及時指出,及時加以糾正。同時,教師還要管理好過于“熱鬧”的學生,幫助其改正實驗課“好玩”的心態,使每個學生都能專心的投入到實驗中去。
在分組實驗結束后,要指導學生分析實驗中每一步驟或每一裝置的作用和必要性,還要指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尋找成敗的原因。如在“在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中,有部分學生實驗成功,能觀察到人的口腔上皮細胞,這時要引導他們分析能看到細胞的原因,而部分學生實驗失敗,找不到細胞或只看到一個氣泡,這時要引導他們分析造成這些現象的可能原因,可能是刮取細胞的位置不正確,也可能是對顯微鏡的操作方法不正確,還可能是制作臨時裝片的方法不正確,并克服這些原因,重新進行實驗并觀察。在實驗課結束前,還要協助學生完成實驗報告,繪制圖表,得出實驗結論,并進行小組間的交流和展示,使更多的學生能體驗到實驗成功的喜悅。
總之,教師要從實驗前的目標原理的解讀以及規范的演示操作,實驗中地指導,實驗后的分析、總結入手,規范、高效地開設好每一節實驗課,積極打造“人人都參與,個個肯動腦”的真學、高效生物實驗課堂,促使學生積極動手與思考。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如東縣岔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