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振
寄宿制中學生心理狀態分析及對策
井中振
當前,學生在家里多受到父母等長輩的呵護,生活無憂無慮。可許多學生一旦離開長輩到學校住宿,沒有了長輩的庇護,就會失去安全感,覺得特別地孤獨。面對新環境、新老師、新同學等新情況茫然無措,不知怎么辦。如果學生不能順利度過心理“斷乳”這一關鍵時期,就可能成為一個人格不健全的人。
寄宿學生的感情極易受外界以及現實因素的影響,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的成長規律,不懂得與學生如何相處,對發現的問題又不能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讓學生心靈蒙上一層陰云,從而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
1.脆弱心理。寄宿制中學生遠離父母等長輩的關心,失去了“小皇帝”的天之驕子的地位,在情感、心靈、精神上都有一種失落感,情緒波動大,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干擾。如果有一些事情沒有做好,受到老師的批評或別人的指責,就會精神萎靡不振,意志消沉,遇到挫折就會感到不知所措。事情發生時,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出一些過激的事情。但是,我們還不能說學生沒有自我控制能力,只能說學生控制能力小而已。
2.自卑心理。寄宿制中學生逐漸遠離與長輩在心理與情感上的甜蜜期,但仍然無法擺脫對長輩的依賴,面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知所措,他們第一時間還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幫助和安慰。遇到小挫折、小失敗受到老師的批評或遇到不順心的事,特別容易產生自卑感。例如,平時書沒有背誦下來,考試沒有考好,受到批評,就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認為自己比別人笨,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還有個別家庭條件差的學生,父母又處在社會底層,看別的學生花錢如流水,穿得好,用得好,就會覺得自己很寒酸,害怕別人瞧不起,也會產生自卑心理。有自卑感的學生看不到生活中的陽光,更發現不了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總覺得自己處處比別人差,抬不起頭來。這樣,既使他有無限的潛能,也無法發揮出來;有時明明知道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但因為自卑,也無法放開手腳,不敢大膽創新,無法發揮自己潛在的能量,結果把事情做得是一塌糊涂。這種自卑心理嚴重影響了學生正常心情,甚至畏首畏尾,前怕虎后怕狼,不敢做任何事情,害怕做錯了事情,受別人的指責。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卑陰云中,對自己缺乏自信,壓抑感太重。
3.抑郁心理。寄宿制中學生在心理上是“斷乳期”,無論是生理發育還是心理發育都還沒有成熟,既青澀又稚嫩,往往會因為一點小摩擦,就會不開心,同學之間發生一點小誤會,就會心事重重。再就是學生在這個時期,對任何事情任何問題都非常敏感、多疑,哪怕別人說笑與自己無關,他也可能認為是在嘲笑自己,經常感覺別人暗地里在說自己的壞話,對自己是指指點點,為此而喜怒無常,心里感到特別壓抑,沉默寡言,沒有好朋友可以傾訴。時間久了,就會形成古怪的性格,與眾人不合群,感到孤立無援。這個時候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經不起挫折、打擊。
4.嫉妒心理。現在獨生子女多,農村留守兒童多,長輩不知不覺中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在家被長輩寵慣了,一切都要合著自己的心愿,根本不懂互助友愛,做事愛占小便宜,對自己吃一點虧便斤斤計較、耿耿于懷,嫉妒別人、記恨別人,產生不良心理;學生在家是“小皇帝”,說什么是什么。但到了學校不可能事事以自己為中心,在學校每天面對的優秀學生很多,當別的學生比自己好時,就會感覺不舒服,進而產生嫉妒心理。
1.要建立民主、平等、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多關心學生的內心需要和生活冷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能采用諷刺挖苦的教育方式,更不能采取體罰或變相體罰來懲戒學生。常言說,“玉不琢不成器”。對待學生的錯誤行為,要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批評中帶有賞識,學生容易接受。對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學生,要找出原因,對癥下藥,對他們的點滴進步都要加以表揚,讓他們產生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2.要正確引導學生獨立去做事情,不要怕學生做不好而事事包辦,替學生做決定。老師要解放學生,從小事開始,由小到大,給學生獨立決斷獨立處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機會,讓學生自己處理日常生活、學習、同學之間交往等一些事情,即使學生做不好,也要鼓勵他們做事的勇氣,然后真誠和學生分析做得不足的原因,幫助學生克服脆弱心理,改正不足,盡快成熟。
3.教師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成長空間。教師學會尊重學生,學生才會“親其師而信其道”。要相信學生的交往能力,相信學生能把事情做好的能力,相信學生有無限的潛力,而不要對學生的事指手畫腳,妄加評論。要讓學生多交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活潑開朗的性格,消除抑郁心理,積極進取。鼓勵學生多做助人為樂的好事,讓學生明白“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開闊的胸懷,讓學生心里充滿陽光,走向幸福的人生。
(作者單位:河北臨城縣崗西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