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蘭
讓數學“小”練習充盈“大”智慧
陳香蘭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與補充,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以往大搞“題海戰術”,大量機械、重復的練習,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教師應該優化練習設計,提升練習的質量,豐富練習的形式,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
在設計練習時,應考慮學生知識和能力差異,設計分層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思考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潛能,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能力都能得到鍛煉和提升。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時,教師就設計了這樣的分層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適合自己的練習,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基礎性練習有:一個圓錐的底面半徑是5厘米,高是6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一個圓錐形沙堆,底面半徑是3米,高是1.2米,如果每立方米的沙重1.8噸,這堆沙重多少噸?提高性練習有:把一個底面半徑是4分米,高是12分米的圓柱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一個圓錐的體積是8立方米,底面積是4平方米,高是多少米?拓展性練習是: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是3厘米和4厘米,分別圍繞兩條直角邊旋轉一周,形成了什么圖形?體積最多是多少立方厘米?
教師對練習的設計,沒有沿用“一刀切”的簡單做法,而是通過設計具有針對性、層次性的練習,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信心,避免出現“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現象,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大力挖掘生活資源,實現生活化教學,引領課堂走向高效。在進行練習設計時,教師也應注重練習的生活性,讓學生在練習中實踐,在實踐中體驗,提升學生靈活運用課堂上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后,教師出示了同學們去植物生態園觀賞的照片,并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一個用塑料薄膜蓋的蔬菜大棚,長12米,橫截面是一個半徑是4米的半圓,覆蓋在這個大棚上的塑料薄膜大約有多少平方米?大棚內的空間大約有多大?這樣的練習,充盈了生活味,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生活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性,這樣的練習學生樂于去探索,也易于接受。很快便列出了算式,進行解答。很顯然,要解答這樣一道練習,學生需要熟練地掌握課堂上所學的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公式,并能靈活地運用。
教師通過設計生活化的練習,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融于實際生活中,激發了學生解答的熱情,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靈活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讓數學課也因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更加鮮活。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而設計開放性的練習,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探索空間,提升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后續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學校二胡興趣小組共有50人,其中女生人數是男生的女生有多少人?”要求每名學生獨立思考,很快有學生給出了一種解答方法,有些思維活躍的學生給出了多種解答方法,通過匯報交流,大致有以下解答方法:①將二胡興趣小組的總人數看作“單位1”,那么女生人數占總人數的(人)。于轉化成比來做,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女生人數是男生的可以知道,女生與男生人數的比是2︰3,2+3=5,50÷5× 2=20(人)。③用方程的知識進行解答,設男生有數學知識系統性、邏輯性很強,通過練習,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練習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教師通過設計一題多解的練習,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創造的欲望,拓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提升學生思維的品質,促進知識的有效形成,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總之,練習設計既是老師應該掌握的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優化練習的設計,避免出現枯燥、單一、重復的情況,要通過新奇、有效的練習,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真正實現通過“小”練習,折射出“大”智慧。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市萬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