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培
讓提問成為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橋梁
王 培
數學這門學科主要是研究數量、結構、空間、變化及信息等概念的,對于思維的開發具有很大的作用。針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根據其不同的特點、愛好進行有效提問,不僅能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調動,還可使其提高課堂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欲望。在課堂教學中加入提問環節,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進行有效提問,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在問題的設計過程中,應對學生的特征、性格、特點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目的性的問題設計。以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學生的興趣、思維、視野等為主,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上減輕壓力、拓展視野,還能輕易掌握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時,要做好重點難點分類,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教學,提高其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加積極性,從而使問題能夠貫穿整個課堂,使提問成為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橋梁。
以“因數與倍數”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做以出有效提問,如:“10÷5、100÷5、1000÷5,這里誰是誰的倍數,誰又是誰的因數。”讓學生先對題目進行思考,然后再引導其進行解答。教師還可以通過該題目引入更具思考性的提問:“要使分式的倍數不變,因數要如何運用?”讓學生明白,原來想要一個倍數保持不變,那么除數在擴大倍數的同時,被除數也要擴大,這樣不僅有針對性、目的性地讓學生更好掌握該門課程所講的知識,還能讓課堂由開始到結束貫穿起來,從而讓有效數學教學橋梁嫁接起來。
由于每個學生的特征、特點、理解能力的不同,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問題制定,使其能在不同程度上理解學習的內容。教師還可由簡到易、由易到難層層推進,使學生能夠輕易消化教師教授的知識,加深對課程的理解。
以“面積”這一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先從公式方面開始教學,如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為a×b=S、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為a× a=S,先讓學生從最基礎的進行學習,然后再由簡到易推進,提問幾個同學:“正方形的邊長均為8cm,那么該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由于學生能夠輕易掌握公式的運用,那么也很快地計算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a×a=S;8×8=64cm。這樣,就能使學生在最輕松的狀態下掌握知識的運用。然后再由易到難,知曉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運算,教師再進行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運算教學,首先還是從公式開始:長方體V=a×b×c、正方體V=a×a×6,進行提問:“正方體的邊長為9cm,算出正方體的最后面積?”最后得出答案:“9×9×6=486cm”,這樣,由簡推進教學,不僅讓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也使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提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具備技巧性、藝術性,對于學生而言,并不是問題越多越能使其容易理解,若提問過于頻繁,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還會使其產生不耐煩、煩躁等心理。因此,教師應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提問,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入課堂,讓其正確認識問題,思考問題、尋找答案。
以“找規律”這一內容為例,教師若像傳統教學模式一樣提問:“找出2、4、6、8幾個數字的規律”等能夠在課本上輕易找到答案的不具備任何技巧性、藝術性的問題,不僅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積極性,還會讓其出現倦怠感。因此,教師應先在黑板上將4-2=2、6-4=2、8-6=2等式子全數列出,然后再進行提問:“以上的式子都有哪些相同點,哪些不同點?”讓學生自己進行觀察。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提問,既能讓學生感到課堂的新鮮,使課堂增加藝術氣息,還能通過技巧性讓其更好地理解知識,使數學課堂中的教學內容通過提問方式,讓學生能更好掌握。
總而言之,在數學課堂中對學生采用提問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上課的積極性,還能對學生智力的開發起到有效促進作用,以及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從而讓提問成為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橋梁。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海州區幸福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