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星
最近,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沈林研究員推薦我讀了《中國教育問題的哲學解析》一書,頓感醍醐灌頂,心中的困惑茅塞頓開。
《中國教育問題的哲學解析》一書是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湯貞敏院長負責的“教育哲學研究工程”課題成果,湯院長組織了一批廣東高校、教育研究院、教科所、重點中學的學者、專家和一線教師潛心研究,歷時三年多的思考、調研、研究出來的成果。本書共四篇合計十二章,整合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哲學思想,從中國的教育實際出發思考中國教育的未來。
實施教育哲學研究工程具有重要的現實與戰略意義:第一,當前社會各界對教育價值和作用的看法缺乏開闊的視野和深邃的眼光。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戰略。從國計的戰略高度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及人才培養,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動教育科學發展,教育民生問題也必然會得到更好的解決。實施教育哲學研究工程,有助于統一和提高社會各界的認識,厘清教育與國計民生的辯證關系,對充分發揮教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第二,教育哲學研究對引領教育理論創新和教育實踐變革,溝通和加強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聯系具有重要價值,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認識世界、認識經濟社會發展、認識教育改革發展及人才培養的根本目的,應當加強古今中外教育和教育哲學思想的梳理、歸納、比較和提升。第三,針對中國現實教育問題,登高望遠,開展教育問題哲學解析,必須明確研究的目的和任務,在文獻研究、比較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掌握當今社會各階層對教育改革發展及人才的培養的理解和體會,分析平民百姓、教育家、政治家等對教育問題理解的異同及其造成原因。在充分了解各階層對教育的期盼、對教育的主張基礎上,探尋遵循教育規律、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動教育科學發展、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培養各級各類高素質人才的哲學指引,努力引導各階層各方面的主張和訴求適應和契合教育的國家利益價值。
《中國教育問題的哲學解析》一書的核心思想是“教育的發展需要教育創新”,啟發我思考:
一、落實核心素養,教育需要創新嗎?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對教育的價值和地位的認識普遍提升,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都在逐年增加。但是學校的運作方式和學生所期待的有很大的落差。學校里采取的是工業流水線的教學與管理模式,“守時、健康、勤奮”等對工業流水線的工人的要求,與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如出一轍。很多孩子在學校里生活的并不快樂,每天忙于應付各種功課、作業和測驗,心理上得不到舒展的時空。
教育和生活、社會之間的脫節現象越來越明顯。孩子們出生在信息時代,對信息時代的學習和交流方式有著天然的認同感,但很多學校到現在依然不允許學生帶手機進校園、不允許學生在校園里上網、查詢信息。在這個變化日趨迅猛、每天都有海量信息產生的時代,知識的數量以及記憶知識的本領,已經不再是學生的主要學習要求,讓學生擁有批判性思維、創造性反應、合作的能力、企業家的行動力以及對不同文化觀點的理解力,顯得日趨重要。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未來社會的主人翁,而不是唯唯諾諾的接受者,我們需要讓孩子做好面對全球性流動與物聯網世界的各種準備,而不是讓他依然沉浸在一個封閉的世界里自得其樂。社會需要的教育與我們所提供的教育之間的錯位越來越大,需要我們盡快革新當下的教與學的模式,來迎接這快速變化的世界對我們的挑戰。
我們的教育系統,總體上來說還是封閉的、自成一體的。一堵堵的墻壁、一圈圈的圍墻,將學生隔離在校園里、教室中,不太注重自身文化力量對社會的輻射與影響,也不希望外在的文化對教育帶來影響。給學生提供的教育從整體上看,是與孩子成年后要面對的世界相脫離的。在這個全球一體化、信息流動四通八達的時代,這樣的教育顯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需要通過各種創新的舉措和方式,來實現學校教育和社會、家庭教育的融合,實現學校教育與學生未來走向社會的生活的銜接。
教育的創新,不僅必要,而且還十分緊迫。
二、教育會實現自我創新嗎?
學校教育確實不斷地在進行改革和創新,期望通過內在的完善適應社會發展的節奏。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紛紛推出新一輪的教育改革舉措,從核心素養、21世紀技能、終身學習、課程教學、教育評價等多個維度加大改革的力度,教育改革的號角在世界各地激蕩。
但不可否認的是,盡管教育改革的各種舉措層出不窮,學校層面整體變革的局面還沒有出現。在某些學校、在某些教室里,能夠看到教育改革所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但從系統的角度看,大工業時代的教與學的方式依然占據著主導的地位,死記硬背滿堂灌的教學仍然是當下最主要的教學生態。
為什么教育改革的各種舉措很難撬動學校基本的教與學的方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系統大多數的教育改革和創新,都是通過增量的方式對現有的教育系統進行改造,教育原有的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我們發現課程的強制性比較突出,沒有關注到學生個體的實際,就在基礎型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拓展型課程,給學生提供可選擇機會;我們發現學生在科學探究、研究性學習等方面和其他國家有差距,于是就增加了研究型課程……在增加上述課程和學習內容的時候,原來的基礎型課程體系并沒有發生變化,教育評價依然圍繞這些領域的內容來實施,教師和學生很自然就會繼續將教與學的重點聚焦在基礎型課程方面。
今天的學校課程體系,很好地繼承了“把一切知識交給一切人”的教育傳統。無論什么課程被學校系統采用,它都會變得過于細節化和規定性,以便更具有操作性,讓各地的教師都可以用它來實施教學。學校已有的那些課程,更是在教育改革的推進中傾向于規避風險,封閉內向,容易被生產方、教師及其教學研究機構所主導,要讓其拋棄效果不佳的、過時的方法非常困難。在增量上做改革的文章,在存量上堅守固有的傳統,這樣的現狀使得教育系統自身的改革步履維艱,很難有實質性的改變。而無力變革的教育不僅不能促進社會的流動性、教育的均衡性,還會固化社會不平等,讓教育成為一個篩分兒童的過程。
在信息化的時代,我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境況:搜索引擎告訴我們,如果存在某個信息,那它就應該能夠給找到;微信給我們的期待是,如果某一事件正在發生,我們就能夠從離它最近的人那里得到第一手的信息;社交媒體讓我們意識到,如果你想就某一話題展開討論,你一定可以找到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和一群對這一話題感興趣的人們……這些現象的背后,意味著全新的教育模式正在形成。教育將不再是走到學校才有可能發生的行為,學習將不再只有坐在教室里跟著老師學這樣的方式。人人能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學習型社會已經來臨,學校如果不能更加積極地擁抱這變革的社會,最終會被這個社會所拋棄。
三、培育核心素養,踐行教育創新的可能路徑
借鑒世界各國的教育創新經驗,要促進教育領域更有效的創新,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路徑:
一是把自上而下的改革要求與自下而上的創新舉措有機結合,在點上開展實踐探究,取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舉措,然后在面上逐漸推廣。最近國家推進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所采取的正是這樣的路徑。比如說高考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國家的要求先在上海、浙江省試點,在不斷實踐不斷完善逐漸取得經驗的過程中,再向其他省份陸續推開。這既可以確保教育改革舉措的平穩有序,又能讓改革項目真正落到實處,讓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二是把好教師的培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個好教師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好教師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處處以身示范,做學生的表率,他不僅有高超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技巧,更善于把握教育改革的新動向,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激勵者。他非常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以及面向未來的思維品質的培養,而不僅僅傳遞知識給學生,他是學生前行道路上的一盞燈。
三是要善于將各種資源進行有機整合。系統內與系統外,形成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家長、社會、學生共同的教育改革聯盟。社會上有很多資源,他們希望能夠為教育作些貢獻,教育要成為一個開放社會的文化高地,更需要社會資源的介入和融合。兩者有共同的意愿,也有很多可整合的契機,關鍵在于我們要有這樣的意識。
四是對學校現有的教育制度和教學模式進行結構性的變革。以促進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為核心,以核心素養的培育為目標,來重新思考課程的建設,課程的規定性要盡可能的低,讓教師和學生都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變革中的撬動作用,在配置必須的硬件同時,更加關注適合學生學習的系統和軟件的開發和使用,讓師生用起來既有趣又容易。要關注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體驗和職業生涯規劃,加強課程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逐漸明晰自己的職業趨向,為走向社會做好各種準備。
不忘初心,執著創新,核心素養之花定能結出人才培養之果。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