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梅
摘 要:道路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之源。在當前中華民族奔向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堅定道路自信:一是加強中國道路宣傳教育,提升道路自覺認識;二是增強國民的政治素養和理論思維能力;三是爭取國際話語權,跳出西方話語陷阱。只有這樣,才能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關鍵詞:道路自信;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1-0011-02
每個人都有夢想,它構成了人們前進的動力。一個國家和民族同樣需要有夢想,夢想可以為民族振興和國家發展提供凝聚力和向心力。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也是每個中國人的熱切期盼。在今天這樣一個全體人民奔向偉大夢想的過程中,道路選擇至關重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領導人民所做出的明智的道路選擇。堅定道路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所在。
一、道路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之源
道路是指實現國家發展的基本方式和途徑。國內外歷史反復證明,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關系著這個國家的未來前途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正確的發展道路能夠引導國家通向光明的前途,而錯誤的發展道路則會使國家貽誤發展時機,與強盛失之交臂。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曾一度在歷史的深淵中苦苦掙扎。歷經中華兒女的反復探索與實踐,最終在一個嶄新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迎來了中國發展的新曙光,并且逐步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創造出了一個個“中國奇跡”。在當代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道路自信。這一點必須堅定不移,毫不含糊。
道路自信是指一國國民對本國發展道路給予肯定的和積極的評價,從而產生的對國家發展能力及美好前景的確信。人作為復雜的高級生命體,其精神狀態對行為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自信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夠給個人提供強大的正能量,促使其無所畏懼地努力奮斗,不斷接近并最終實現預期目標。在當代中國,能夠給全體國民提供這一強大正能量的力量源泉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自信。在中國發展過程中,堅定道路自信十分關鍵,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重要的精神力量。只有社會成員對國家發展道路充滿信心,才能夠萬眾一心,更好地克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從而實現奮斗目標。
自信既不同于自負,也有別于自卑。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在整體上長久地保持了高度的民族自信和道路自信,但也曾經有失偏頗。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我們曾因歷史上的輝煌文明導致發展上的自滿自足和妄自尊大,逐漸走向了自我封閉和對外界的茫然無知。然而,伴隨著鴉片戰爭的隆隆炮響,近代中國遭遇到來自西方的堅船利炮。隨著中國在與西方列強對抗中的一次次失敗,中國人對國家發展道路產生了一系列困惑和疑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自卑之中。就是在這種心態下,中國人開始了不斷向西方尋求出路的歷程。從封建地主階級到農民階級,從資產階級改良派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紛紛登上歷史舞臺進行了可貴的嘗試與斗爭。經過無數次失敗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終于找到馬克思主義這一先進的理論武器,并成功締造了新中國,逐步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并不斷創造出新的歷史輝煌。因此,堅定道路自信,一方面要深刻領會自信的要義,避免重蹈自負和自卑的歷史覆轍;另一方面,要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的歷史根據和現實依據。盡管這條道路仍不完善,還有一系列發展空間,但毋庸置疑,這條道路已被證明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是中國人民的正確道路。只有堅定不移地走這條道路,我們才能一步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以道路自信助推中國夢的實踐路徑
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道路,這是一個基本前提。只有堅持中國道路,才能進一步鞏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發展成果,并更好地惠及廣大民眾。在選擇這一正確道路的基礎上,如何使全體人民認同這條發展道路,堅定道路自信是一個關鍵性問題。當前,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以道路自信來助推中國夢的實現。
第一,加強中國道路宣傳教育,提升道路自覺認識。道路上的清醒和自覺,是道路自信的前提和基礎。為此,必須通過宣傳教育不斷提升廣大民眾的道路自覺認識。一是要使人們認識到各個國家道路選擇的內在機理。要看到,“由于國情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以及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也不一樣,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沒有統一的模式。”[1]盡管總體來看,各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體現出前進的、上升的這一總的進步趨向,在發展道路上,各個國家逐步由野蠻與專制走向文明與民主,這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但另一方面,世界上從來都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統一的發展道路模式。各個國家的發展道路都應當從本國的具體國情出發來進行選擇。二要使人們深刻領會中國道路的確切內涵。中國道路具有特定的內涵,簡單來說,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體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只有全面把握中國道路的內涵,才能夠自覺踐行中國道路。三要使人們認識到堅持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要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的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主要邏輯以及道路選擇過程;要通過當代中國發展成就的正面宣傳教育使全體社會成員認識到,當代中國所取得的輝煌發展成就與長期堅持中國道路密切相關。只有人們真正認識到中國道路選擇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提升道路自覺意識,才能進一步建立道路自信。
第二,增強國民的政治素養和理論思維能力。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不斷提高國民素質,特別是國民的政治素養和理論思維能力。政治素養是指社會成員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內化了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等方面的基本品質,它將對其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發生長期而穩定的內在作用。在全球化時代各國之間不斷競爭和較量這一背景下,一個國家社會成員的政治素養顯得十分重要。正因如此,各個國家都非常注重通過多種渠道的宣傳和教育來提升本國國民的政治社會化水平和政治素養。另一方面,社會成員的政治素養又與其理論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只有具有卓越的理論思維能力,才能夠明辨是非,透過現象把握本質,也才能夠不容易被別有用心者的淺薄話語所誘導。在西方強勢文化的侵襲之下,要避免思維西方化。蘇聯解體有著深刻而復雜的國內外原因,然而,蘇聯后期戈爾巴喬夫等人的全盤“西化”政策無疑是對蘇聯社會主義的致命一擊,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確實由于缺乏起碼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思維能力和分辨能力而變成蘇聯“西化”的鼓吹者。這個教訓我們必須汲取。
第三,爭取國際話語權,跳出西方話語陷阱。“話語權這一概念,直接脫胎于法國社會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關于話語與社會權力關系的理論。”[3]從字面來看,話語權就是發言權;但在現實語境中,話語權往往意味著話語的有效性和權威性,有時甚至有話語霸權的意味。話語權即控制輿論的權力。在當今中西文化不斷交流、交融、交鋒的情況下,西方強勢話語對中國形成巨大壓力。一些社會成員在西方充斥著歪曲和誤讀的話語攻勢下無所適從,影響到他們對中國道路的認識和評價,削弱了道路自信。這種情況應當引起注意。在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跳出西方話語陷阱。一要提升話語權意識。要意識到話語權問題的重要性。在今天中國快速發展過程中,仍不斷地有“專制”“獨裁”等刺耳的聲音不絕于耳。正如復旦大學張維為教授曾經說過的,實際上,民主與專制已經不能夠確切地描述我們這個復雜的時代。我們需要有新的話語,比如“良政”和“劣政”,以沖破傳統對中西差異的偏見,給人們昭示一個真實的世界。二要加強話語創新以打造主流國際話語。能否掌握話語權雖然與國家實力有一定關系,但也與話語創新性密切相關。要通過繁榮人文社會科學來加強話語創新,提升話語的邏輯性和說服力,并用中國具有原創性的優勢觀念引領國際話語,從而更好地發出中國聲音。
總之,道路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之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必須通過一系列途徑不斷堅定道路自信,使得中國夢的實現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顧鈺民.論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張志洲.話語質量: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關鍵[J].紅旗文稿,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