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陽 張志鵬
摘 要: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馬克思的思想和德國古典哲學都經由恩格斯加以發揚光大,而其所采用的方法正是一般的科學方法和唯物主義的辯證方法。在此分別論述了兩種方法,并以此析出為學的方法用處,即方法是文章之骨和立意之體。唯有如同恩格斯一般心存正道,才能使得方法如魚得水,也唯有方法的恰當,才能使得正氣化于文筆之間。
關鍵詞:方法;唯物主義;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1-0059-02
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恩格斯充分借鑒了已有的各種學術方法,并且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更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作了總結與創新。本文將通過下述兩個分論來完成這一論述,即對于《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所使用的傳統學術方法的摘錄與介紹,以及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的具體使用及新的提出。在這一基礎上,根據論述討論對于為學研究的啟發和增進。但是要說明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和一般學術科學的方法在思維的內涵上是一致的,區別論述的原因只在于更為清晰,而非有了本質上的差異。
一、一般學術科學的方法
恩格斯寫作本文時,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取得了人類歷史上長足的進步,因此,關于研究方法,整個歐洲社會也有了一定的確立。正是在這一基礎之上,恩格斯對于馬克思工作的繼承也同時繼承了馬克思對于已有的研究方法的掌握,即龐瑜所認為的“綜上所述,馬克思與恩格斯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不同點在于恩格斯在承認馬克思的基礎上再論證和引申”[1]。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以下以《終結》代稱),一文中出現的且主要運用的方法有如下幾種,從層次分類而言,思維層次上的是演繹法和經驗法,技術手段上是文獻法和定性分析法。其余的方法還有調查法、對比法以及實驗法的存在,作為論述的輕重,將重點介紹恩格斯思維層次和技術層面上的主要方法,即演繹法、經驗法、文獻法和定性分析法。
(一)作為思維層次上的方法
整部《終結》比較重要的內容,除了辯證法的成熟運用之外,應是恩格斯在思維上的成熟和運用的熟練。對于思維方面,最為閃亮的就是恩格斯對于馬克思前后的資產階級哲學家的有力駁斥,這些駁斥有力地維護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而這正是和方法的正確運用分不開的。這里所體現的由古希臘學術所延續至今的兩種方法都是比較健全的。
演繹法,又稱作演繹推理法,主要表現在嚴格的邏輯推理以及由已知所得出必然結果的過程。在《終結》一文中,恩格斯使用演繹法推理出自己的必然成立之結論,但需要注意的是,恩格斯在這里的演繹法有借鑒亞里士多德工具論中《論題》的歸謬法之使用,證明了恩格斯的使用是合乎古已成立的學術規則的。
經驗法,由于經驗法的歷史悠久,而論者眾多,故諸多在現代看來不同的方法都在此處是相同的,比如實地調查所采用的訪談法和歸納理論都屬于經驗法,但是一者是思維過程而另一者已轉化成研究方式,在這里所介紹恩格斯的方法更側重的仍舊是思維層面,技術層面的將之后論述。恩格斯對于歸納思維和其他的經驗思維方法都有著獨到的使用,例如“歷史同認識一樣,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2]8。
(二)作為技術手段的方法
在介紹了思維層面的方法之后,有必要關心一下恩格斯在技術層面上的方法運用。這里也主要有兩種方法可以展現恩格斯的治學之方式與思路。
定性分析法,為了更好地對于一個事物進行之后的研究和推理,作者有必要將其性質作一判斷和描述,這也是定性分析法的理論基礎,恩格斯在《終結》一文中曾多次做了定性分析描述。例如“精神現象學(也可以叫作同精神胚胎學和精神古生物學類似的學問,是對個人意識各個發展階段的闡述”[2]10。“上一世紀的唯物主義主要是機械唯物主義,因為那時在所有自然科學中只有力學,而且只有固體(天上的和地上的)力學”[2]19。
文獻法,《終結》一文中恩格斯為了學術的確實性,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和文獻,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了馬克思的正確觀點。這里舉幾個例子來證明“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現實性在其展開的過程中表明為必然性”[2]6。
二、馬克思主義的方法
(一)作為辯證唯物主義方法的兩條路線論
為了更好區別并理解哲學的發展與出路,恩格斯在總結馬克思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兩條路線論作為研究哲學史以及哲學的方法。具體可見于這一論述“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2]15這樣的論述,使得自古以來撲朔迷離的哲學演進過程得以展現自身,同時也破除了黑格爾的神秘化唯心主義哲學對于哲學史的過度闡釋,更進一步的,恩格斯在對于費爾巴哈的批判上也更為有力“費爾巴哈所增加的唯物主義的東西,與其說是深刻的,不如說是機智的。對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的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2]17由此,恩格斯才能進一步對于費爾巴哈,以及古典哲學作一有用的批判。
(二)作為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的階級分析論
19世紀以后,大量的考古文獻以及學者研究的成果頻頻見諸紙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人在此基礎上結合實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經濟學觀點,同時也是他們研究這類社會科學問題的方法,即階級分析法——“因此,在現代歷史中至少已經證明,一切政治斗爭都是階級斗爭”[2]43。這一方法系統地也是簡潔地在文中總結了有史以來的世界史特別是歐洲的政治、經濟演變過程。對于未來的展望,也就是對于無產階級的展望,也就合理了。在此方法的支撐下,恩格斯最后贊同“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的新派別,一開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階級的,并且從工人階級那里得到了同情,這種同情,它在官方科學那里是既沒有尋找也沒有期望過的”[2]51。
三、方法對于學術研究的意義
(一)方法是文章之骨
文章常有血、肉、體、骨之差別,一篇好文章即在于各部分的比例協調,協調與否即所稱的一篇文章是否有“魂”。而之所以稱方法為文章之骨,就因為一篇文章有無方法,方法之強弱與否就決定了這篇文章是否經得起推敲。常見的一些“軟骨病”之文,就是由于一些方法上靠不住或操作不可信而導致文章本身最終缺乏說服力。恩格斯的《終結》,就在于運用了合理的方法,并且每一方法都有實有據,才會有如此效果。
(二)方法存于用也存于心
在恩格斯的這一作品之中,方法并非是一種孤立的存在,方法是有機地融入進文章本身的。同樣的方法不能出現在不同的區域,對于這兒的斟酌也保證了方法本身的有效性,而在另一方面,方法不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方法,比如恩格斯就擅長運用階級分析法直接指出對方的立場之所在,而對于一般人,則可能留于機械套用。就連馬恩兩位親密戰友間,方法甚至思想也是有差異的,如俞吾金所言“我們發現,在恩格斯的《終結》和馬克思的《提綱》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之間存在著若干重要的差異。”但是,“事實上,正是恩格斯在《終結》中所闡發的思想對以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者們的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些也都是因人而異的,故而不可不仔細考慮。
(三)方法之正道在于人之正道
方法并非是“光榮中立”的。不同的階級立場,相異的利益取向,都會使得看似中立的方法成了階級斗爭的工具。恩格斯的批判在《終結》一文中并不是將重點放在其論戰對手所用的“手段”上,而是直指本心地揭示了對方的經濟基礎所帶來必然的利益結論,這樣操作有力地摧毀了資產階級學者的“中立”的迷誤,而正是在這一立場上,恩格斯懷著對于廣大無產階級的深刻同情,才能使其所使用的方法有著信服的效果,進一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應效法恩格斯的文筆,以“浩然正氣”在心,才能正確地繼承偉大導師的財產,也包括其對于方法論的思想。
四、結論
恩格斯的作品《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不但有著深刻的思想內容,也有著其對于方法的純熟使用。正是如此,才對于今天仍有著非凡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龐瑜.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比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8).
[2][德]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