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越 邵廣俠
摘 要:黨史專家石仲泉先生說過,周恩來是新四軍的“助產婆”。實際上,就新四軍在八年抗戰中所取得的斐然戰績而言,與周恩來是分不開的。周恩來力促各方巧組新四軍,勇破難題發展新四軍,嘔心瀝血智救新四軍,殫精竭慮守護新四軍。在緬懷新四軍將士為抗戰勝利立下的豐功偉績時,我們不能忘卻周恩來對新四軍的卓越貢獻。
關鍵詞:周恩來;新四軍;貢獻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1-0026-04
在八年抗戰中,新四軍戰績斐然。他們懷揣抗日必勝的信念,與日軍作戰兩萬多次,斃傷俘日偽軍四十一萬余人。提到抗戰,我們既要講八路軍,又要講新四軍;說到新四軍,我們不能忘卻周恩來。周恩來如同新四軍的“管家”一樣,奔走在力促各方巧組新四軍、勇破難題發展新四軍、嘔心瀝血智救新四軍以及殫精竭慮守護新四軍的征途上。大量史實證明,周恩來對新四軍這支共產黨的抗日隊伍做出了卓越貢獻。
一、力促各方巧組新四軍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踏入中國的國土,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逐步上升為國內的主要矛盾。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過程中,如何將南方八省的游擊隊組成一支抗戰的力量,已經迫在眉睫。周恩來受中共中央與毛澤東同志的委托組建新四軍,既要在我黨的領導下,又要讓國民黨接受,在當時的情況下難度是很大的。周恩來憑借其超凡的智慧與崇高的人格,在與國民黨就改編南方紅軍游擊隊的交鋒中,始終堅定正確立場與方向,注重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結合。
以前蔣介石一直把南方紅軍游擊隊看作是“亂匪”,為了消滅這股異己勢力,他曾派遣40個正規軍、60個保安團先后對其進行無情的剿殺,即使是國共雙方正在談判的情況下,仍不罷手。但是隨著時局的變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步形成,這支曾經的“亂匪”一躍成了抗日的武裝力量。為了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進行有效的第二次合作,周恩來審時度勢,提議將這八省紅軍游擊隊集中改編,成立一個軍,用于抗日。盡管周恩來的提議合情合理,但是新四軍組建的道路還是充滿著艱難險阻。在是否改編這支部隊以及任命軍長方面,周恩來與國民黨展開了多輪談判。由于蔣介石害怕這支部隊,更不想中共打著他的旗號壯大自己的武裝隊伍,所以蔣介石一開始就拒絕給予正式番號,還試圖削弱和控制紅軍游擊隊。后來干脆提出,若要改編這支隊伍,國民政府就要派人在這支隊伍中任職,部隊整編由國民黨全權指揮,并由他們安排集中地點,企圖分化瓦解中共這支久經沙場的部隊。然周恩來等人洞悉了國民黨的陰謀,據理力爭,一再努力,加上當時特別的情況,國民黨才迫不得已同意改編。
中共爭取到改編南方八省游擊隊的機會實屬不易,但究竟由誰來擔任新四軍軍長,也是頗費了一番腦筋。對于周恩來來說,問題的關鍵在于尋得一位有才干的新四軍軍長,他既要獲得國民黨同意也要愿意服從中共領導。正當國共雙方為新四軍軍長人選焦灼的時候,周恩來從潘漢年處得知北伐名將葉挺回到了上海,他靈機一動認為葉挺是最適合的人選,理由很簡單,葉挺既不是國民黨,也脫離了共產黨,無黨無派。所以,周恩來當機立斷于次日就跟葉挺會了面。葉挺和周恩來此次是老友重逢,興奮不已。當周恩來問及他歸國后的打算時,葉挺道出了“此番回來只為報效祖國”的心愿,周恩來聞聽此言,覺察到葉挺雖遭受了個人委屈卻依然斗志滿滿,于是滿含深情地對葉挺說:“國共已就改編南方紅軍游擊隊達成了共識,而且南方游擊隊的許多領導骨干,都是當年北伐時鐵軍的成員,我希望你能夠繼續領導他們。”葉挺當時正感報國無門,聽完此言激動不已地說:“恩來,你認為我合適,我就來挑這個擔子。”[1]33兩人一拍即合,可是這還需要說服蔣介石才行,于是周恩來又給葉挺出了一招,葉挺與蔣介石的心腹陳誠是老同學,而且張發奎也是他的老長官,周恩來告訴葉挺,只要做好這兩人的工作,取得他們的支持,說服蔣介石也就容易了。在葉挺的自薦以及陳誠的說服下,蔣介石也覺得葉挺適合做新四軍軍長,因為在蔣介石看來,如果啟用了葉挺,共產黨人選就會被排除,而且他相信只要多做葉挺的思想工作,葉挺就會聽從他的號令。所以在1937年9月,國民黨軍委會單方面任命葉挺為新四軍軍長。不久,中共在考察了葉挺后也承認了他。應該說,在新四軍的組建上周恩來功不可沒。正因為如此,黨史專家石仲泉才說周恩來是新四軍的“助產婆”。
二、勇破難題發展新四軍
新四軍雖然活躍于大江南北,牽制了大量日偽兵力,其戰績在全國也有廣泛影響,但是,由于歷史和地緣等原因,新四軍還局限于江南一隅,受到日偽軍的包圍和國民黨軍的牽制,回旋余地不大,如不迅速發展,恐難有大的作為。針對如此局勢,周恩來沒有退縮,而是勇于面對和解決難題。在1939年2月18日,他決定親自前往云嶺視察工作。周恩來此行的目的是為了糾正新四軍內部存在的錯誤思想,真正落實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同時處理好葉、項之間的矛盾。
周恩來千里迢迢來到云嶺,不顧辛勞就投入了緊張而有序的工作當中。他一到新四軍軍部,發現會議室里沒有懸掛孫中山的像,當即指出在國共合作敏感時期,應當注意彰顯中共態度,維護國共合作抗日的形式和良好氛圍。與此同時,周恩來又發現在新四軍第二次政工會議的一個文件中有反映王明右傾錯誤的思想內容,不僅如此,他們還宣傳蔣介石的演講稿。周恩來嚴肅地對項英說道:“你們不掛孫中山的像,這是‘左,但是又主張一切聽從國民黨,居然還用蔣介石的話當作教材,這完全沒有堅持我黨獨立自主的原則,豈不是又很右嗎?你們必須按照中共中央會議的精神,把這些錯誤即刻改正過來。”[2]583他還逐條逐句地指出文件中的問題。
在視察期間,周恩來同葉挺、項英等人進行過數次交談,到新四軍每一個部處進行實地走訪,多方聽取同志們的意見。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最終為新四軍確定了符合當時形勢的發展方針:“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這是周恩來從抗戰的實際出發首先提出來的戰略方針,為新四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3月6日,周恩來在新四軍軍部大禮堂上作了《目前形勢和新四軍的任務》的報告,在長達五個多小時的報告中,他精辟地分析了武漢失守后的形勢變化和特點,指出越向敵后,越能發展;越深入群眾,越能創建根據地。他根據中共中央會議安排以及當時局勢變化,為新四軍的發展方針提出了三條有建設性的原則:第一,哪個地方空虛,就向哪個地方發展;第二,哪個地方危險,就到哪個地方去創造新的活動區域;第三,哪個地方只有敵人偽軍,友黨友軍較不注意,還沒有去活動的,我們就向哪里發展。這樣可以減少摩擦,利于抗戰[2]590。周恩來還指出,游擊戰依然是新四軍的一把利刃,要因地制宜地使用,要大膽發展游擊戰術,切不可因循守舊,好的游擊戰應當“更加靈活,更加機動,更加出沒無常,更加變化無窮”[3]124。
在傳達了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商定新四軍發展方針之后,周恩來又馬不停蹄地開始著手調解葉、項之間的矛盾,協調新四軍內部領導層的關系。
在視察之前,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就已獲知葉、項之間有矛盾,而且都做過一定的努力,可是收效甚微。譬如,早在1938年5月4日,毛澤東就特意叮囑過項英:“請始終保持與葉同志的良好關系”,可項英并未聽進去。正如陳毅在《1938年至1943年華中工作總結報告》中所述,項英“對葉挺軍長不尊重、不信任、不讓其獨任軍事工作。一直到包辦戰場指揮,強不知以為知。”后來即使是葉挺負氣離開,項英在電告周恩來時還說:“葉之辭職愈堅,本問題無可挽回。”顯然葉、項的問題始終沒能處理好[4]26。
葉、項的矛盾說到底就是權力的分配問題,由于項英不信任葉挺,加之歷來是黨指揮槍的慣例,所以項英輕而易舉地就架空了葉挺,使得葉挺郁郁寡歡,空有抱負。周恩來深知其中問題所在。于是在1939年1月8日,他主動向中共中央提出了自己的解決原則:“葉回四軍,我的解決原則是共產黨領導必須確定,工作關系必須改變。新四軍委員會可以葉正項副,項實際上為政委。”[4]27不久,中共中央回電,同意周恩來的看法,并要求他務必處理好新四軍問題。周恩來接電后,當即與蔣進行交涉,表明中共不同意更換葉挺的堅定立場,接著又幾次約見葉挺,與其敞開心扉,曉以大義,最后動之以情說服了葉挺。為了真正地處理好葉、項的問題,周恩來決定親自送葉挺回軍部,葉挺頗為觸動,決定立即返回軍部工作。
在新四軍視察期間,周恩來一面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宣布了葉挺的工作安排,一面多次找來項英,要求他以大局為重,處理好與葉挺的關系。周恩來甚至嚴肅地批評了項英:葉挺是個好同志,很有軍事才能,不能因為他暫時不是共產黨員就不信任他,他留在黨外比留在黨內發揮的作用還大些。如果不能團結葉挺這樣的人,還能團結什么樣的人呢?[3]127這其實是在告訴項英,新四軍內部的團結是首要的,與葉挺的關系處理不好,是要犯錯誤的。周恩來的話言簡意賅,項英當即坦誠了自己的錯誤,并表示會改善與葉軍長的關系。
周恩來的工作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項英開始轉變對葉挺的態度,兩人的關系也一度改善。而且中央來電也從過去只發給項英一人改為“葉項”兩人。軍參謀處也重新搬回了葉挺的住處,這些使得葉挺軍長的作用更好地得到發揮。周恩來還特意和葉、項在鐘墨園拍照留念,希望葉、項精誠團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更大貢獻。
周恩來的皖南之行,推動了新四軍繼續東進北上,打開華中局面,鼓勵了新四軍各級官兵的斗志,也改善了葉、項的關系,一度讓葉挺掌握了新四軍的軍事指揮權。葉挺也不負重望,發揮了英勇善戰,機智果斷的指揮才能,粉碎了日軍的多次“大掃蕩”,取得了繁昌、父子嶺、涇縣等戰斗的輝煌勝利[2]593。
三、嘔心瀝血智救新四軍
1941年1月4日,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的授意之下,早就開始謀劃消滅新四軍的陰謀。當新四軍九千余人按照指令迅速北調,于6日到達安徽涇縣茂林地區時,卻不曾想一支八萬多人的國民黨軍隊早已將他們團團圍困,伺機將他們扼殺于此。新四軍戰士們浴血奮戰,幾經突圍,除兩千余人突圍外,其余終因寡不敵眾,沒有支援而壯烈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其實在“皖南事變”爆發的翌日,獲知新四軍遭遇重圍的周恩來心如油煎。他先是向國民黨談判代表張沖提出嚴重抗議,接著又向蔣介石、何應欽、白崇禧、顧祝同等分別表示抗議。他嚴正聲明:“如果不制止對新四軍的包圍、襲擊,國共關系破裂,將由國民黨負全部責任!”[5]102蔣介石虛假地表示,國民黨軍隊已不繼續進攻,新四軍北進絕不留難,望繼續北上。可實際上,國民黨軍隊繼續圍攻,而且更加殘忍,新四軍將士還在流血,還在艱難地突圍。
1月11日本是《新華日報》創刊三周年慶祝之日,然而周恩來卻收到了中共中央的急電,當他看完電報,臉色刷的變了,緊皺眉頭,連拿電報的手都在微微顫抖。接著,他用沉痛的語調宣布新四軍的嚴重局勢:“新四軍遭到國民黨軍隊包圍已經六天了,突不出去,葉挺將軍出面談判,竟被國民黨軍隊扣留。”聽到周恩來宣布“皖南事變”的消息后,全場死一般的沉寂。就在此時,電燈突然熄滅,四周漆黑一片,過了一會才亮起來。周恩來巧借這個突發情況,化悲痛為力量,激勵大家:“黑暗是暫時的,光明一定會到來”。他意味深長地說道:“有革命斗爭經驗的人,都懂得在光明和黑暗中奮斗。不但遇著光明不驕傲,主要是遇見黑暗不灰心喪氣。只要大家堅持信念,不怕艱難,向前奮斗,并且在黑暗中顯示英勇卓絕的戰斗精神,勝利是要到來的,黑暗是必然要被沖破的。”[5]103
當晚,周恩來深感事態嚴重,連夜組織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反擊策略,他要求立即組織力量,最大范圍地將國民黨頑固派的罪行公之于眾。散會后,已經深夜,周恩來連口水都沒顧上喝,又伏案寫下親筆信送至蔣介石處,強烈要求蔣把部隊調開,讓新四軍北上。他在信尾寫道:“否則新四軍渡江無路,后退無援,只有突圍四去,散于民間,戰于敵后,以求生存。”[5]10413日,周恩來還面告劉為章,請蔣介石電令顧祝同撤出包圍地,給新四軍讓出道路。為了能夠挽救新四軍,周恩來夜以繼日,頭不挨枕,他一方面要和國民黨當局交涉、抗議,阻止國民黨軍隊繼續圍攻新四軍,另一方面又要帶領大家做好一切應急準備。正是因為他有著革命家的恢宏氣魄,也有著軍事家的卓越才能,因而能夠始終從容指揮,力挽狂瀾。
1月17日,蔣介石采取了先下手為強的手段,準備于18日發布一份不顧事實的通令。在這份通令中,他們狡猾地誣陷新四軍,無情地取消新四軍的番號,準備殘忍地將抗日英雄葉挺送交軍事法庭。周恩來一收到這個消息,就怒不可遏地致電何應欽,斥責道:“你們如此行為,使親者痛,仇者快!你們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應欽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5]105話音剛落,他就重重地摔下電話,立即趕到國民黨代表張沖的住處,狠狠地質問了他。
隨著形勢越來越嚴峻,周恩來覺得再也不能坐以待斃,于是展開了輿論反擊,他要把“皖南事變”的真相揭露出去,以昭天下。17日晚,周恩來可謂是寢食難安,他首先利用中共的輿論陣地《新華日報》來揭露“皖南事變”的真相,可是在18日凌晨的時候,周恩來卻收到消息,有關“皖南事變”真相的稿件都被國民黨強制收繳了,而且國民黨方面還派人坐在報社里時刻監視。面對這種情況,周恩來冷靜地思考應對之策,不久又給報社負責人重新安排了應急方案,就是以快制勝。他要求報紙留兩個版面,先用其他內容填充送交查驗,之后等他的內容一到迅速替換,迅速印制發行。
周恩來安排好一切之后,滿懷著對國民黨頑固派的痛恨揮筆寫下了“為江南死國難者致哀!”的題詞,同時加了一首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二十五個字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被快速趕印出來,分發到重慶的各個角落。一時間山城沸騰了起來,大街小巷飄蕩著報童清脆的聲音:“賣報了,《新華日報》最新消息,快看啊,周恩來為新四軍死難者題詞!”很快,《新華日報》被搶購一空,銷量更是猛增到五千份。不得不說周恩來的這招很是奏效,就連毛澤東也說:“報紙題字亦看到,令人神往”。而且據有關資料記載,蔣介石得知后拍案而起,大罵手下無能[5]109。盡管這一場“無聲”的戰斗,周恩來已經達到了目的,讓山城的人們知曉“皖南事變”的真相,但是還遠遠不夠,接著他又帶領南方局展開更為強有力的輿論攻勢,周恩來指示辦事處和報社的同志,把“皖南事變”真相迅速印成傳單和小冊子,秘密發往全國各地。
作為中共外交界的風云人物,周恩來有著全球的視野,此時他正在籌劃如何將“皖南事變”的真相揭露到國際上。他精心安排人員編寫外文材料,請各方記者通過他們的渠道在世界各地發表。他還安排人訪問中共所熟識的外交官和外國記者,將國民黨軍隊殘殺新四軍的事實告訴他們。他甚至還聯系遠在美國的斯特朗,請她把在重慶了解到的有關新四軍的情況及國民黨搞摩擦造事端的材料發表出來。
與此同時,周恩來還親自出面,與一些外國使館官員進行接觸,宣傳國民黨暴行。當他將“皖南事變”的經過介紹給英國大使卡爾的時候,卡爾聽后氣憤地電告英國政府;他還多次會見蘇聯大使潘友新和武官崔可夫,向他們講述國民黨軍隊襲擊、殘殺新四軍的血案,潘友新聽后質問何應欽、白崇禧,并敬告蔣介石,“進攻新四軍有利于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來說,內戰將意味著滅亡”。他還拜訪了美國總統代表居里,交給他國民黨制造摩擦的材料,居里隨后就向蔣介石聲明,美國在國共關系未解決前,無法大量援華,美、中間的經濟、財政等各種問題不可能有任何進展[5]121。
在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蔣介石的惡行被國內外所知曉,蔣介石不得不在國內外輿論的巨大壓力之下,緩和與中共的關系,可以說周恩來等人打了一場漂亮的“政治仗”。新四軍的冤情已然得到昭雪,可是葉挺軍長和一些共產黨人還被關押,周恩來并不輕松。為了能夠解救他們,每次與國民黨談判的時候,周恩來幾乎都要求釋放他們,最終迫使蔣介石于1946年3月4日釋放了葉挺。
四、殫精竭慮守護新四軍
抗戰勝利后,中共中央決定將李先念、鄭位三等率領的新四軍第五師,王震、王首道等率領的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以及王樹聲等率領的嵩岳軍區部隊整合為一,成立以新四軍第五師為主體的中原部隊,并任命李先念為司令員,鄭位三為政委[6]778。
這支部隊原本按照既定的協定是該撤出這里的,誰料想蔣介石背棄協定,派遣幾十萬的大軍,將中原軍區的幾萬人團團包圍在宣化店這塊狹小地帶,而且在4至5月間,國民黨意欲在中原發動突襲,以挑起全國性的內戰。
面對中原局勢的惡化,周恩來深知內戰一觸即發。為了防止中原內戰的發生,周恩來一方面機智地利用和談的機會,與國民黨和美國代表進行嚴正交涉,力主中原實地調處;另一方面借助輿論的力量,向外界表明中共態度:爭取和平,應“首先協議停止中原內戰,以免牽動全局,發展成為全國內戰。”[7]75周恩來的要求是正當的,國民黨、美國雙方代表也無理由推脫,于是只得接受建議,同意前往宣化店調處。
5月8日,周恩來等調解人員成功抵達了宣化店。在調處會議上,蔣軍的暴行被中原軍區領導一一揭發,在事實面前周恩來極力地呼吁:“現在全國需要和平,內戰應無條件停止,千百萬人的生命所系,如何能拖,又如何忍拖!”[7]76兩方代表無言以對,不得不同意周恩來的觀點。就在5月10日,《漢口協議》在周恩來的努力下應運而生,這一協定在這關鍵性的時刻起了一定的緩和作用。它既擾亂了蔣的部署,又幫助軍區合法轉移兩千多名人員,還解決了部分經費、糧食、醫藥等問題,為武裝突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視察期間,周恩來還參與了中原軍區領導干部會議。當面對五十萬分之一的軍用地圖時,他一面認真地聽取匯報,一面不時地用紅藍鉛筆打著記號。在會上,他嚴肅地告誡大家,國民黨反動派從來都是不遵守協議的,他們假和談,真內戰。千萬不要指望國民黨發善心,必須靠自己的實力,用槍桿子設法突圍出去。周恩來的每一句話都撥動著同志們的心弦,鼓舞著大家的信心和勇氣。在昏暗的房間里,周恩來與中原軍區干部一起集思廣益,研究制定了“金蟬脫殼”的武裝突圍方案。敵情、我情,地形、路線,哪里有山、哪里有水,哪里有敵軍,哪里有碉堡,都做了詳盡的分析和周密的考慮[8]161。
不久,蔣介石撕毀協議,再一次露出鋒利的牙齒,撕咬著中原軍隊,全面內戰就這樣爆發了。按照國民黨蔣介石的計劃,企圖用大量軍隊封鎖東線和北線,阻斷中原軍隊與新四軍主力會和的去路,將其扼殺于此,然而中原軍隊在周恩來的精心部署以及《漢口協議》的拖延之下,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戰斗準備。中原軍隊遵照原定方案,以少數兵力牽制大量敵軍,給中原主力軍向西突圍創造了極好條件,最終一舉突圍成功,周恩來等人的這招金蟬脫殼成功地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如意算盤。在中原突圍的整個過程中,周恩來一直不敢掉以輕心,他時刻關注國內局勢,支援突圍軍隊。當國民黨扭曲事實,將挑起戰爭的不義之舉推給中共的時候,周恩來則針鋒相對地指出:“政府的計劃,是要聚殲該地我軍,而政府卻在宣傳我軍向西移動”,“據我想,該地我軍為自衛計,可能于政府軍力薄弱處,設法避開慘遭消滅之命運。”周恩來還說:“現在平漢路西政府有五個軍追擊,一個軍堵截,情況極其嚴重”,國民黨必須停止這一行動[7]77。
此次突圍成功意義是非凡的,這既使得國民黨聚殲中原軍隊的陰謀未得逞,又牽制了大量敵軍,還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其他的解放區。在整個突圍過程中,周恩來可謂是勞苦功高,他敏銳的政治嗅覺、高超的談判技巧以及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此次突圍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最終幫助中原軍隊以少勝多取得突圍的重大勝利。
參考文獻:
[1]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新四軍統戰紀實[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
[2]施士明.未授銜的元帥葉挺(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周恩來世紀行[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
[4]童志強.關于新四軍[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
[5]呂榮斌.周恩來在國統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
[6]金沖及.周恩來傳(二)[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7]曹應旺.周恩來的智慧[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8]溫樂群,陳答才,江英.談判大師周恩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