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美
摘 要:鄧小平同志提出的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總結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矛盾論述的經驗教訓,結合中國改革的實際狀況,對毛澤東同志關于社會主義的社會矛盾理論繼承并創新、發展,對當今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實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全面深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1-0030-02
鄧小平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是建立在對中國國情的具體分析和把握的基礎上。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年,結合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創新和實踐,深入了解和把握鄧小平同志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背景及豐富內涵,對新時期社會主義的建設、發展是必要的。
一、鄧小平同志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提出的背景
1.國內背景
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如何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是會議中心議題。這次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黨有歷史轉折性的重要會議。鄧小平同志在總結了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實際,分析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提出切實有效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途徑。毛澤東同志說過,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由社會主義制度自身調整而得到解決。這一理論為社會主義發展可以通過自身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與調整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向前發展,提供科學依據。但并沒有提出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方式方法——改革。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理論論述,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2.國際背景
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經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世界上國與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融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也存在矛盾、沖突、競爭。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世界并不安寧,出現了局部的戰爭、局部的動蕩。鄧小平同志根據世界的新變化和新發展,提出了和平與發展的新主題。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世界發達國家出現了向新興國家直接投資的浪潮,這就為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加快工業化發展的機會。能否趕上這班列車,直接關系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鄧小平同志善于抓住機會,促成了中美的正式建交。兩國建交對加快我國經濟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兩國的經貿額也逐年攀升。
二、鄧小平同志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內容
(一)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
鄧小平同志對毛澤東同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論斷表示贊同,他這樣說過:“關于基本矛盾,我想現在還是按照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的提法比較好?!盵1]181-182他對毛澤東同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特點上是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論斷基本同意。同時鄧小平同志也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觀點做出創新,主要論述如下。
第一,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應該把生產力的發展放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重心”。他克服了從前過于強調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反作用,而不太重視生產力的錯誤,提出生產力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中起決定作用。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國生產力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極大滿足,這才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表現。也只有這樣,人民才會相信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的正確選擇。
第二,鄧小平同志正確地、科學地剖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矛盾的實際情況。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來,我國與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力發展水平方面還有較大差距。當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中,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與生產力發展狀況不完全適應,它們自身還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說經濟管理的計劃性抑制了私營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國家公共權力缺少完善制約機制,社會的民主法治不健全等等。當前存在的這些問題,都對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有阻礙作用。我們只有準確把握當前的具體情況,才能制定出科學、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
第三,鄧小平同志從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角度區分了基本制度和體制、具體制度。社會向前發展是需要具體的制度來完成的,如管理制度、崗位制度、法規制度等等。某一領域的若干具體制度的總和,就有了專門體制,如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等。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和完善過程中,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要始終堅持,不能動搖,而各種專門體制和具體制度可以隨著具體情況的變化而改變。鄧小平同志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經濟、政治、社會等多方面的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績。實踐告訴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對體制和具體制度的改革是必要的,是可以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
(二)關于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工作重心轉移的重大決定,此次重大決定是建立在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做出。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盵1]182由此,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后來,他又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大力發展生產力,應該把經濟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工作的首位。從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來看,他的論述與從前黨的工作重心不同。從前把階級斗爭當作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偏離中心任務。鄧小平同志正確指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也提出了解決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路徑。
(三)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兩類矛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總結了國際、國內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同時又認真考察和具體分析改革開放后國家的新情況,對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理論進行了系統論述。
鄧小平同志承認當今我國社會存在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兩類矛盾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了新特點。如何解決社會主義社會人民內部矛盾?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具體方針和辦法。
第一,在經濟生活領域,要處理好個人、集體和國家三者的利益關系。這三者之間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當三者之間有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三者統籌兼顧,是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
第二,在政治生活領域,既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又要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國家社會生活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矛盾。解決人民內部各種矛盾需要建立健全法治,使國家社會生活正常平穩進行。因此,把民主和法治緊密地聯系起來,是十分必要的。民主和法治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人民內部矛盾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在思想文化領域,應該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導方針。雙百方針對于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有重大指導意義,也是處理在思想研究中出現的不同意見的基本原則。在思想領域中,可以存在不同形式和風格的創作,也可以存在不同觀點和不同學派的思想碰撞。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人人才敢大膽探索、不斷創新,文化繁榮的目標也不會遠。
三、鄧小平同志的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意義
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對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展有著理論和實踐的重要意義。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掌好舵。全面深化改革這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關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要做好頂層設計,也要在具體實踐中把握好方向。朝什么方向走,決定著改革的成功和失敗?;厥赘母镩_放的三十多年,我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們黨掌好了舵,堅持了正確方向。當前,我們國家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在社會中各種新矛盾相互碰撞、相互交織在一起。如政府與市場、民主與法治、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矛盾的具體體現,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才可以化解矛盾。面對國際國內的新形勢和各種嚴峻考驗,我們要有勇氣和意志,敢于啃硬骨頭,突破束縛和制約,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于黨中央保持一致,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人民利益為重。我們黨成立九十多年以來,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克服在前進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和險阻,取得了巨大成績,是因為我們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黨把實現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作為執政理念。實現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需要有完善的、健全的制度、體制、機制。當前,盡快完善保證群眾利益的相關法律法規,更加有效地落實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深化改革的全過程。在國家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大多都是因為利益沖突引起的。如何調節人民群眾的內部矛盾?給國家和社會的治理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干部運用民主和法治的統籌方法來化解社會中的矛盾。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把人民群眾合理的、合法的訴求解決好,健全和完善保障群眾利益的制度、體制、機制。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符合實際。深化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系統工程,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勇于打破阻礙改革、阻礙前進的體制機制。堅持經濟發展這個中心不動搖,推動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所以,改革必須要與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做出科學正確的決策,使改革更加有成效。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進行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充分了解具體情況,運用辯證思維方法,解決好政府與市場、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障等方面的關系,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