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水群
摘 要:孫中山的輿論宣傳思想理論內涵豐富,社會影響深遠。其核心要義可概括為五點:報刊是黨的喉舌,須加強黨對輿論宣傳工作的領導;加強對輿論宣傳工作的管理,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國際國內兩個宣傳戰線的建設;媒體要堅持真理,明辨是非,言論一致;應結合宣傳對象的特點選擇宣傳方式和手段。
關鍵詞:孫中山;輿論宣傳思想;核心要義
中圖分類號:K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1-0047-02
孫中山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偉大的宣傳家。從1891年孫中山在報紙上發表他的第一篇政論文章開始,到1925年他留下“必須喚起民眾”的政治遺囑,孫中山的輿論宣傳實踐跨越了35年。在這35年時間里,孫中山的輿論宣傳思想經歷了產生、發展到成熟的歷史過程,其理論內涵豐富,社會影響深遠。概括總結其輿論宣傳思想的核心要義,有助于我們提綱挈領、聚焦主題、更深刻地領悟其思想,從而更好地發揮理論對于實踐的啟示指導作用。
一、報刊是黨的喉舌,須加強黨對輿論宣傳工作的領導
孫中山認為,報刊要成為“黨的喉舌”,應致力于宣傳黨的綱領、主張。《中國日報》就是作為興中會的機關報而創建的,而《民報》則是同盟會的機關報。作為機關報,其明確的責任和任務就是傳播黨的思想,宣傳黨的主義,從而使更廣泛的群眾認知和認同。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國民黨懇親大會上發表演講說:“所謂以黨治國”,“是要本黨的主義實行,全國人都遵守本黨的主義,中國然后才可治”[1]505。應“注重宣傳,教本黨以外的人都明白本黨的主義,歡迎本黨的主義,然后本黨施行主義便無阻力,便無反抗”[1]67。既然報刊是“黨的喉舌”,宣傳工作要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和主要目標進行,那么,就必須加強黨對輿論宣傳工作的領導。唯有如此,才能發揮好喉舌的作用,才不至于“說錯話、走偏道”。搞好輿論宣傳工作,“就要有一個最便利的機關、最鞏固的機關。這機關是什么呢?就是黨。”[1]68孫中山批評了缺乏組織系統的、無紀律的“人自為戰”的個人宣傳格局,強調要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黨對輿論宣傳工作的領導作用。
二、加強對輿論宣傳工作的管理,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對于清政府壓制新聞出版自由的行徑,孫中山予以痛斥。辛亥革命勝利后,孫中山仿效歐美的相關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對公民應該享有的新聞出版、言論、結社等權利給予保護。這在我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有著極其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承認并保護新聞出版自由并不等于放任不管理。在維護人民新聞出版自由權利的同時,孫中山主張對于輿論宣傳工作加強管理,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他指出:“凡賣國罔民以效忠于帝國主義及軍閥者,無論其為團體或個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權利”[1]69。新聞記者應“指引維持于后,俾我國民得所指南”[1]52,新聞媒體必須做到“毋激而過,毋黨而偏,以國民利福為前提”[1]48,“報界宜造成健全政論”,“健全一致之言論”[1]120。
五四運動后,革新思想風起云涌,對于新聞出版事業來說,面臨的既有挑戰也有機遇。為了加強輿論宣傳工作,孫中山提出兩點意見,一是發展印刷工業以加大“主義”的宣傳力度。要有力“宣傳吾黨之宗旨、主義”,“創辦最大最新式之印刷機關”[2]5。二是設立機構,加強印刷出版事業的管理。“一切書市,由一公設機關管理,結果乃廉”[2]8。1922年國民黨中央設立宣傳局,后又成立國民黨宣傳部,這既是孫中山重視輿論宣傳工作的體現,也是其加強輿論宣傳管理工作的一大舉措。
三、加強國際國內兩個宣傳戰線的建設
孫中山一貫重視輿論宣傳的作用,“將圖國民之事業,不可不造國民之輿論”。“一紙(報紙)之出,可以收全國之視聽;一議之發,可以挽全國之傾勢”[2]15。晚年的孫中山更將輿論宣傳在革命事業中的地位大幅度提升,認為輿論宣傳比武裝斗爭更重要。輿論宣傳工作,可以分為對內宣傳和對外宣傳。孫中山認為,對內宣傳的主要任務包括:開啟民智和宣傳革命。他在《益智書報社八周年紀念賀電》中指出,“宣傳主義,啟■文明”,“故報界之力量日大,則國家之文明程度日高……報界為開通民智之先覺,諸君當引為己任,提倡之,鼓吹之”[2]14。孫中山在其他場合也多次強調:要把黨的主義,“潛移默化,深入人心”[2]26,“要合群策群力,大家去奮斗”[2]96,才能“造成一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國家”[2]85。“宣傳的結果,便是要招致許多好人來和本黨做事”[2]74。也就是說,要通過對內宣傳,凝聚人心、達成共識,從而使公眾理解、支持革命,吸引更多的公眾親身參與革命,最終匯成革命的洶涌洪流。
由于在國外停留的時間比較長,孫中山對于各國政黨重視宣傳、善于宣傳的政策感觸頗深。他曾發感慨:“輿論喉舌,端在報章,試觀各國之各大政黨,無不一言既出,聳動全球,夫豈不借報章鼓吹之力?”[2]65孫中山認為,對外宣傳起碼有以下作用:一是“將吾黨之精神意蘊,宣達于外,以邀世界對于吾黨之信仰”;二是“生外交上之積極作用(得到精神上、物質上的援助)”;三是“生外交上之消極作用(排斥各種侵略主義)”[2]136。反思國民黨的輿論宣傳工作,孫中山認為做得還很不到位,“而我黨獨以缺乏外國文報紙機關之故,遂令雖有絕大之計劃,亦無由披露于世界”[2]142。為了加強對外宣傳工作,從而贏得各國對于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理解和支持,孫中山施行了以下舉措:一是設立英文報刊;二是會見各國政界要人;三是接見各國記者。這些舉措對于加強國民黨的對外宣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媒體要堅持真理,明辨是非,言論一致
媒體人應將傳播真理或傳播接近真理的事實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唯有如此,媒體發出的信息才能贏得公眾的信任,也才能最終達到宣傳的目的。“報紙所以能居鼓吹之地位者,因能以一種理想普及于人人心中。其初雖有不正當輿論淆惑是非,而報館記者卒抱定真理,一往不渝,并犧牲一切精神、地位、財產、名譽,使吾所報之真理屹不為動,做中流砥柱。久而久之,人人之心均傾向于此正確之真理。雖有其他言論,亦與之同化。”[3]32孫中山對于媒體不經調查、隨意發布消息的做法提出嚴厲批評。“粵東以及各省,均并無亂象,有之,只見于報紙上,或發于少數西人之心意中而已。倘有兵士一時瘋狂,轟放空槍,報紙即捕風捉影,指為又起政治革命矣。”[3]45某報登有傳聞,說孫中山收受了一百萬賄賂之后才將南京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記者針對此事質詢時,他的回答可謂綿里藏針:“此款我實未見,大抵傳播此中謠言之各種報紙應給予此數也。”[3]86
“言論一致,而人心亦能一致也”[3]74。所謂的言論一致,筆者理解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媒體的言論和政府保持一致。媒體的言論應正確傳遞政府的聲音,將國家的大政方針及時、準確地傳遞給公眾。二是媒體言論的立場應該和政府一致。當政府有不法、不當行為時,媒體應發揮監督的作用。但此種監督應該是善意的,目的是促其改進和完善,而不能惡意攻擊,離間民眾和政府的感情和關系。“報紙在專制時代,則利用攻擊,以政府非人民之政府;報紙在共和時代,則不利用攻擊,以政府乃人民之政府也……故近日之報紙,必須改易其方針,人心乃能一致。”[3]43孫中山認為,若媒體對政府的做法有不同意見,可采取交流和溝通的方式,也可以質詢政府以達成共識,在弄清事情原委前,最好先不要隨意指責。他曾向媒體表達自己的誠懇態度:“茍反對者之見解,比兄弟之計劃為高,兄弟必肯降心以相從,如兄弟之計劃為善,則務宜一致贊成。故近日邀請諸君相會,甚愿發揮所見,指教一切,尤愿持反對論者,暢所欲言,或有懷疑,亦請說出,兄弟當盡所知以答復。”[3]156
五、應結合宣傳對象的特點選擇宣傳方式和手段
宣傳的目的是使宣傳對象接受自己的觀點和主張,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研究宣傳對象的心理特點、地位和身份、利益訴求和愿望的基礎上,尋找最為適合的宣傳方式和手段。孫中山指出“革命主義既以生人為最終目的,故必須周知敵人之情形,尤須明了士農工商之狀況……如何方可以生之,則須知其痛苦所生,提出方法,敷陳主義,乃能克敵致果。此乃無敵之雄獅,無人能抗之者,在乎我黨能善用之耳。如遇農,則說之以解脫困苦的方法,則農必悅服。遇工、遇商、遇士各種人們亦然。”[3]96
判斷宣傳方式的優劣有兩個標準,即:是否適合宣傳對象的心理接受特點;宣傳對象能否更迅速、更完全地接受宣傳內容。據此,輿論宣傳應該做到內容簡潔明了、重點突出、通俗易懂。孫中山曾給媒體人員舉例說:激發民眾的革命熱情,必須講明白革命與老百姓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可用流行在廣東的一句俗語對民眾進行宣傳鼓動:“革命成功,我們大家有平米吃”[3]152。若要宣傳裁兵,他說:“希望諸君費三個月之精神,每日特辟一版之篇幅,專作裁兵之鼓吹,或以言論,或以圖畫。萬一此兩者資料均缺乏,則即滿紙全印‘裁兵兩字即可。”[4]方法最終是為內容服務的,只要是有利于內容的傳播,什么樣的方法都可以選擇和采用。
是否能夠做到因人而異選擇最為適合的宣傳方式,關鍵在于宣傳主體是否具有較高的宣傳素養。宣傳者應“先明白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知道怎么樣宣傳”[3]231。所謂“己立立人,己達達人”[3]254。孫中山認為:有必要通過宣傳學校的專業性培訓,以提高宣傳主體的理論素養和宣傳技能,從而培養一大批輿論宣傳人才。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孫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孫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羅家倫,黃季陸.國父年譜[M].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