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錫邦
農村寄宿制學校校園欺凌原因分析及解決對策
劉錫邦
近年來,校園欺凌問題在我國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尤其是留守兒童聚集的農村寄宿制學校,校園暴力事件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校園欺凌事件不僅對被欺凌者的身體上有“外傷”,而且在其內心留下了嚴重的“內傷”,甚至會成為一生之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不良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在激烈的現代社會競爭中,許多家長受不良社會風氣熏染,變得浮躁、虛榮、功利和世俗。有些家長認為,養育孩子是家長的事,教育學生是學校的事,孩子吃住在學校,責任應該由學校承擔,他們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給了學校,推卸自己的教育責任;學生一個學段8天或9天在學校,出現問題打電話讓家長來校了解情況,部分家長,滿口粗話,家庭暴力不斷,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不用暴力解決不了問題的心理和習慣;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些家庭為了孩子能考高分,上重點學校而采取顯性的“棍棒式”教育,成績不好輕則諷刺挖苦,重則打罵或者是百般溺愛孩子,全權代理孩子選擇學校、興趣和愛好,只要把學習搞好了,什么要求都可以滿足,什么家務都可以不做;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家長會借口不去參見,覺得孩子在寄宿制學校上學,至少吃飯不掏錢,住宿不付費,還要發車補,寄宿學校學習挺實惠,更不用說對學生的學生教育了。
家長素質不高和陳舊的教育傳統觀念。寄宿在校的學生在學校的言行,無不帶有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方式。不難發現,凡是愛占小便宜、斤斤計較、小偷小摸的父母,其子女長大后也有偷東西的行為習慣;凡是動輒打罵孩子的父母,其子女長大后也有暴力傾向。多數中小學校園欺凌的實施者生活在充滿暴力的家庭環境中,他們耳濡目染了家長的暴力和敵對行為,在無形中形成了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心理與習慣。在家庭中,學生目睹父母之間的沖突或者暴力行為,其不良的影響滲透在學生整個生命歷程及人生各種不同的領域。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得不到正常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和溫暖,承受了一定的心理創傷,甚至是畸形的心理,也是引發校園欺凌行為的主要因素。
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管理體制不完善。一方面,大部分農村寄宿制小學的管理還處于“以看管為主,以不出事為原則”的低水平,學校對學生的問題行為與心理狀況往往缺乏關注和引導。另一方面,農村寄宿制學校環境相對封閉,學生24小時都在一起生活,這就為校園欺凌的發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場合。
農村寄宿制學校輕德育重智育。當下,輕德育重智育的應試教育依然在寄宿制學校占主導地位??荚嚦煽兪羌议L和社會評價學校好壞的主要指標,為了讓學生考出好成績,學校不惜付出一切代價,采取一切手段,給學生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有些寄宿制學校取消了與考試無關的各種課程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有時連體育課、美術課、音樂課也被所謂的正課所搶占,讓學生沉溺單一的學習和考試中,造成身心疲憊,產生厭學情緒、緊張、壓抑,學生不能輕松愉快的求知,產生畏懼和畏難心理;一部分“邊緣生”懷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產生自卑和失望心理等,這些“無望之輩”,就會“無望生非”被欺凌的事情往往發生在這些學生身上。
校園周邊不良環境影響和干擾。有些寄宿制學校處在郊區,周圍有不少小賣部,店員偷偷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有些移動商販隔著校園圍墻給里面的學生兜售食品或其他物件,學校值班教師、領導驅趕干預效果甚微;有的寄宿制學校校門口(不足10米)就是農貿集市,每月逢1逢5在這擺攤設點,市場商販的吆喝聲,買家賣家發生口角的謾罵甚至打架的情況,也司空見慣,商業性活動的干擾和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在市場經濟環境的沖擊下,青少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機,一部分青少年沒有信仰,沒有追求,沒有敬畏,靈魂沒有寄托之所。因此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為校園欺侮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還有受社會幫派的“哥們”義氣影響,使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的中小學生產生盲目崇拜,從而產生欺凌他人的現象。
家長需要和孩子保持順暢的交流和溝通,既要教導孩子如何在不同的環境下處理問題和珍愛生命,又需讓學生明白,必須為自己欺凌別人的行為承擔責任。
視“仁愛”為基本養料,重視學生友善品質的培養。講“仁”與“愛”思想作為培育學生優秀品德的基本精神養料,提倡同伴之間的相互愛護,“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必從而利之”。
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巨大變化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如果家長從小對孩子進行友善教育,這粒友善的種子就會逐漸在孩子心靈開花結果,孩子就會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和健全的個性。自然而然,這些孩子將來能在學校以友好的方式處理與同學的關系,愉快地學習與生活,避免攻擊與暴力行為。
教育孩子懂規矩守規矩。家長通過教育改變孩子錯誤的認知與世界觀,掌握正確的法制紀律觀念,使其在面對沖突時,能沉著冷靜對付而不至于盲目沖動。父母要教育孩子對生命的敬畏和呵護,而不是肆意地虐待生命,讓孩子在沖突中避免傷害他人。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所有人做任何事情,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否則會給他人帶來危害。
學校是青年學生成長過程中必須依賴的場所,學校應該切實有效地采取措施預防校園欺凌,以保障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陣地做好宣傳教育。如利用黑板報、櫥窗、廣播室等,做好宣傳輔導工作,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以良好的文化素養感染人,以淵博的知識說服人;可以采取集中培訓、教育學生學會基本的防范本領和運用法律途徑來保護自身權利的技能,學會找教師或班主任幫忙,而不是以武力來解決。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讓學生懂得相應的法律知識,學會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優化教育行為,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減輕學習壓力,緩解學生的厭學情緒,多開展校園活動,重視心理引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團體心理輔導、個別輔導等形式,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適應,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針對極有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如離異家庭子女等,向他們傳授克服困難的策略,幫助他們提高自身能力。對那些中等甚至嚴重心理失調的學生進行個別的監控和心理矯正。要加強管理,制定措施。課余時間團委、政教處和班主任要進行檢查,在欺凌發生時,學校和教師對這一行為反對的態度要堅決,批評要嚴肅,切不可有半點的遷就。營造全員育人的濃郁氛圍。要營造關懷、尊重、包容和支持的校園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制定并有效地執行反欺凌制度,以及明確清晰而又有力的懲戒措施;加強操場、寢室、走廊等地的監管,對學生進行反欺凌教育及應對方式的教育;對教師進行專題培訓,以提高教師處理校園欺凌事件的意識、知識和技能,在發現校園欺凌行為時,其余同伴(互助小組、朋友圈等)敢于面對欺凌者,支持被欺凌者,能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調節與干預。
呼吁全社會重視關注留守兒童教育。構建全社會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救助保護機制。不要讓留守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父母外出后應當與留守兒童每個月至少聯系一次。各級政府應加強留守兒童保護工作,健全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救助保護機制。民政、教育、公安、司法行政、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衛生計生等部門應當采取措施,共同做好留守兒童保護工作。
民政部門會同教育、公安等部門建立留守兒童信息管理平臺,定期核實、更新留守兒童基本信息,對留守兒童信息實行動態管理。共青團、婦女聯合會、工會、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以及其他有關社會團體應當發揮自身優勢,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服務活動。
注:此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寄宿制學校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研究”課題(課題編號 GS〔2015〕GHB1097)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酒泉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