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成
陽光教育 幸福人生
——山東蒙陰縣野店鎮中心小學校本課程建設漫談
李太成
校本課程能體現一所學校的教育價值取向,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學校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作為學校辦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校本課程能為學校的特色課程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甚至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校教育活動的方式。校本課程建設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從“課程的提出”到“課程的設計”,從“課程的實施”到“課程的評價”,一直到最后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只有在這五個方面持續用力,善始善終,才能真正讓學生獲得最好的發展。下面就以我校的校本課程建設為例,談一些看法。
校本課程的開發,首先要從學校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發。當年,我校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學校環境差。校園墻體文化一直沒有成型,而宣傳欄中的內容也缺少文化內涵,校園墻壁破破爛爛,不僅起不到文化滲透的作用,反而使學校顯得落伍。二是師資水平較低。很多優秀教師都通過考試進入了縣城,剩下的教師主要有三種,年齡大的民辦教師轉正的,多次參加進城考試但沒有考進的,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這些教師教學水平普遍不高。三是學生綜合素質低。這里的學生都是山里的孩子,他們的父輩也都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些還是留守兒童或單親家庭,綜合素質非常低。
找到了學校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如,這里是沂蒙六姐妹生活的地方,蒙陰縣抗日民主政府最早在這里建立,著名的孟良崮戰役戰前指揮部就曾設在這里,“沂蒙精神”在這個鄉鎮得到了很好的傳承,雖然老教師的教學水平不高,但都能認真負責,雖然新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但都能積極進取;學生家長忠厚、勤勞、樸實,學生向善、真誠、質樸。這些都是學校發展的優勢所在。
根據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我校提出了“陽光教育幸福校園”的核心辦學理念,力求打造出“建紅美新香校、育孝誠忠賢人”的辦學新名片。構建“陽光教育、幸福人生”的校本課程體系就成了我們深化辦學理念的不二選擇。
學校的校本課程大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必修課程,設鄉情課程和生命課程,鄉情課程包括“我愛我家”“美麗山水”“民俗風情”“物產名人”四個部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生命課程包括“幸福成長”“快樂孝親”“生態環保”“陽光人生”四個部分。另一部分為選修課程,也就是社團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總體規劃如下:

“我愛我家”課程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介紹我的家,從家庭成員到所在的村莊;第二部分是野店村名錄,簡單地介紹了各個村莊的名稱和由來;第三部分是從野店的基礎貢獻到中國繁榮昌盛的簡介,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小家”的基礎上,和“大家”一起同歡樂、共發展。
“家鄉山水”課程主要介紹了野店的山和水。過去殘敗破落,現在山清水秀,這源于野店人民的辛勤付出,通過今昔對比,讓學生在了解過去,知曉現在的基礎上,熱愛家鄉的山山水水,繼續傳承野店人民勤勞務實的優秀品格。
“民俗風情”分為“節日民俗”和“風情傳說”兩個部分。“節日民俗”介紹了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等傳統節日中,野店當地的風俗,以及“二月二”“六月六”等節日中,野店當地特有的民俗習慣;“風情傳說”介紹了野店當地的故事傳說和民間游戲等。
“物產名人”課程主要包括家鄉特產和家鄉名人兩部分。“家鄉特產”主要介紹了櫻桃、板栗等;“家鄉名人”收錄了從古至今幾百年間野店的名人雅士和部分現代的家鄉才子,以此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幸福成長”課程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預防事故;第二部分是自救減災;第三部分是生活中的安全小常識。通過這三部分內容的教學,讓學生遠離危險,關鍵時刻能自救逃生。
“快樂孝親”課程由四部分內容構成,第一部分為《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篇,讓孩子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第二部分是古代孝親故事,從傳統孝親經典——24孝故事和山東省自編的新二十四孝中的10個生動易懂的小故事中篩選,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第三部分是名人孝親風采,選取了老一輩革命家鄧小平同志、陳毅同志及文學家郭沫若同志孝敬老人的故事。第四部分是時代的楷模,即近年來全國孝親模范及野店本地的孝親標兵的故事,用榜樣的力量來影響孩子。
“生態環保”課程著重對學生進行有關再生資源與非再生資源,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物品等環保知識的教育。為適應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我們采取了深入淺出,圖文并茂的教育形式,要求學生從一點一滴做起,保護環境。野店鎮山清水秀,果樹多,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生態環境至關重要。


“陽光人生”課程共分為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介紹了野店鎮在革命中的遺址;第二部分介紹了戰爭年代的歷史事件,分別將發生在沂蒙山區的三次戰斗,龍須崮暴動、孟良崮戰役、淵子崖戰役的情景進行了還原,展現給學生的是栩栩如生的畫面;第三部分英模人物,介紹了戰斗英雄臧西山,擁軍支前模范“沂蒙紅嫂”和“沂蒙六姐妹的故事”;第四部分為時代楷模,主要介紹了野店鎮的護路工人蘇立成、孝親模范趙洪英的先進事跡。通過介紹當地的革命歷史事件,以及先進人物的先進歷史,進一步夯實理想信念教育,使學生成為有信仰、有理想的人,助力家鄉發展。
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決定了教育的豐富性。單純地依靠必修課程的教學很難達到這一要求,因此,我們通過社團課程建設進行了補充,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課程選擇,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而這種豐富性要求藝術教育資源的多樣性與之配套,學校的內部資源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和開發社會資源。由此,我們確定了“以學生興趣為指導,以興趣小組為平臺,以社會資源為保障,在實踐中積累,在積累中穩定”的社團課程模式。我們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開設了鼓號、舞蹈、合唱、書法、國畫、水粉、剪紙、素描、國學、科技、電視主持等社團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報名參加。每周三為活動時間。我們聘請了縣域內比較有影響的專業人員和民間藝人,作為社團活動的指導老師,同時對我校音樂、美術等科目的教師進行培訓,充分開發和利用社會藝術資源,來推動我校的社團課程建設。
社團課程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使我校學生能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中發現自己的優勢,不斷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
校本課程的常規管理由教導處負責,主要做到了“三落實”:一是課時落實到課表;二是教學任務落實到教師;三是檢查落實到課堂,保證了校本課程的正常開展。
必修校本課程由學校統一納入課表,每班每周一課時。學校要求教師上課前必須查閱大量資料、精心備課;課后要給學生布置一定量的實踐性作業;學校領導不定期聽課,提出意見。把實踐課和其他課程一樣作為教師的一項工作任務。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學校非常重視對任課教師的培訓。一方面,任課教師搜集資料并自學了大量與課程相關的理論、文化知識,并參與了校本教材的編寫,對校本課程的教學理念有深入的了解,為其開展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們分批選派教師外出學習,對承擔校本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進行輪訓,保證課程正常開展的同時,不斷提升課程質量。
目前,1~6年級分別開設了必修課程,3~5年級分別選修了部分課程。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我校的校本課程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1)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營造出了藝術教育的氛圍。我校深入挖掘野店鎮本土的教育資源,對沂蒙六姐妹精神、對紅色故土文化進行了開發,其次,結合我鎮的生態文明建設,讓學生為建設美麗鄉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建設了弘揚沂蒙精神長廊(學生通過發生在身邊的故事,感受到了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沂蒙精神)、紅色歌曲長廊(在紅色歌曲的傳唱中感受中國人民從苦難走向幸福的艱難歷程)、紅色詩詞長廊(在紅色詩詞的吟誦中感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胸懷);我們還帶領學生去學習野店獨有的崮頂山寨文化,配合鄉情校本教材,讓學生知家鄉、愛家鄉,為家鄉發展出力。
(2)舉辦學校藝術月活動。每年的五月份是學校的藝術月,在藝術月的活動中,孩子們的個人才華、特長都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學校的藝術月活動,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更是贏得了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可以說,藝術月的活動,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也讓孩子得到了較全面展現自我的機會。
(3)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我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通過比賽鍛煉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校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創造條件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華,讓學生真正成為“大牌明星”。我們推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陽光少年”和“活力園丁”評選、“陽光·夢想”學生書畫作品展、學校體育博覽等一系列非競技項目,全面拓展了比賽的內涵,“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我們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發展”的原則,突出了過程評價,建立了“以學生自主評價為主,家長、學生和教師共同評價為輔”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恰當的鼓勵和指導性評價。
通過觀察、作業、活動情況記錄等評價方式做出單項和綜合評價,并將家長評價納入其中。
積極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爭取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
學期末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及所取得的成績對學生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以等級方式呈現,分為:優、良、中、一般四個等次。
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欣喜地看到,我校的校本課程已經得到了社會、家長的廣泛認可,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學校的辦學特色正在逐漸形成。但是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師資水平嚴重制約了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由于學校教師的藝術才能非常欠缺,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以書法,秦腔,葫蘆絲為例,有的教師現學現賣,有的只能是借助網絡進行指導。
專業知識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動力,但知識的欠缺嚴重影響了校本課程的開發進度。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就我校目前的師資水平而言,老教師熱心有余,但能力和體力跟不上要求,新分配的教師學歷高但缺乏藝術素養,有信心但跟不上課程開發的進度,校本課程的開發依然困難重重。
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實施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工程,教師普遍感到壓力大、任務重。知識欠缺,精力透支,教師的主動性不夠。
(作者單位:山東蒙陰縣野店鎮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