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龍
利用文化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郭文龍
在文化課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巧借詩句蘊含的一些哲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人才是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合格公民,下面就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有一定經驗的老師都知道,剛入學的學生思想極不穩定,文化課老師就應該積極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文化課本里每個單元的課文,一般都有一篇思想性非常強的文章。舉例來說,陸游的《示兒》中的“但悲不見九州同”,作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他想到的是失去的故土,民族的不幸,而不是個人的功名利祿,榮辱得失。那么,我們就要告訴學生,如果陸游沒有寬廣的胸懷,遠大的理想,宏偉的人生目標,是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我們就要抓住這個關鍵點,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讓他們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詩人死后也要在九泉之下看到故土的收復,人民的安居樂業,國家的興旺發達,所以,囑咐后人一定要“家祭無忘告乃翁”。作為今天的中學生,更需要有這種執著的精神,要堅定信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教師必須注意觀察學生日常言行的細微變化,文化課老師,就要利用課堂教學的契機,對學生進行春風化雨般的教育。教育學生要愛父母、愛生活;要有高山般的情懷,包容萬物;要有大海般的胸襟,悲憫蒼生。如,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就是一種情懷,包容萬物,使大地生機勃勃;心系黎民,使百姓樂居其業。教學中,要通過這些簡單易懂的詩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要在學生的心里播下“愛”的嫩苗,讓祖國的花朵都能在愛的浸潤中茁壯成長。
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育了,這是多數老師的感嘆。從學生的層面看,學生的思想是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富有時代感,而老師則喜歡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來評判學生,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教師要借助文化課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讓他們在學習文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說得好啊!教學時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學生會寫會背這個低級的層次上,要讓學生充分體會詩句所蘊含的哲理,只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萬事萬物,才能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只有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人間的事和物,才能理清社會的發展規律,形成健全的人格。
很多老師都在感嘆學生越來越不堅強了,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要打退堂鼓。如,每周的大掃除,一是有學生不會用掃把掃地,二是沒有人主動去掃分擔區里的落葉等,一個指望另一個,就很難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學生怕吃苦,把不怕苦的精神忘得一干二凈。還有部分學生的心理承受力、抗壓能力比較弱,一遇到風吹草動就會六神無主,獨立判斷能力弱。所以,“任爾東西南北風”,就是最好的學習內容,要學習板橋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學習竹子對抗風霜嚴寒的韌性和頑強毅力。所以,教學中,讓學生反反復復地讀,細細品味竹子的這種不怕挫折、奮勇向前的人格精神,只有徹底地理解詩句的意義了,學生的思想問題才能迎刃而解。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要有堅定的信念,有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持,才能順利到達理想的彼岸。
文化課的教學,應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在說話做事上,符合常人邏輯,不走邪門歪道;讓他們讀書知理,明白人生的意義;讓他們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為美好的未來而不懈努力。
(作者單位:甘肅張掖市高臺縣南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