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濤
讀史札記
『三余』讀書
○趙林濤
董遇,字季直,曹魏名儒,《三國志》卷十三《王肅傳》引《魏略》說他“性質訥而好學”。他與哥哥一度以打柴為生,每次上山董遇都帶著書,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誦讀。哥哥笑他,他依然故我。傳中還記載:
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既然董遇有如此學問,必然有人仰慕追隨,可他卻不肯教,只告訴人家回去讀書,讀得多了,自會明了書中義理。這話可不是敷衍,其中有經驗和道理在。
先從這個“讀”字說起。依《說文解字》,“讀”的本義是“誦書”,與今天對“讀書”的理解似有不同,需要發出聲來。出聲誦讀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可以提升恭敬心、專注力,克制散漫和怠惰,等等。
朱熹在其《童蒙須知》中說得明白:“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這是說要“恭敬”;“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這是說要“專注”。朱熹還特別提醒,對于書的文句,一時不理解的,不要胡亂猜想,“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國學大師顧隨就是位誦讀的高手,他曾告訴學生:“會念的人一出口,便把字句原意全都‘念’了出來,不用注解。”“如果你能細心聽進去,你就懂得了;如果由我來講解,反而不能全面反映原句的精髓。”
關于讀什么書,顧隨弟子、著名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的幼學經歷值得借鑒。她的父母認為人在“童幼年時記憶力好,應該多讀些有久遠價值和意義的古書,而不必浪費時間去小學里學些什么‘大狗叫小狗跳’之類淺薄無聊的語文”,因此請她的姨母做家庭教師教她讀《論語》。葉先生之所以取得杰出的成就,跟早年的積累必定有很大關聯。
說到“三余”,現代不同于古代農業社會,董遇所謂“冬者”、“夜者”、“陰雨者”,指的是勞作之余,今天說來就是“業余”。不過,雖然我們提倡充分利用時間,但是出于對書、特別是經典的恭敬,還是需要對環境和時間有所揀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