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N.E.S 李娜
動力電池目錄幾經波折企業直呼:我想靜靜!
撰文/N.E.S 李娜
2016年,動力電池企業的日子可謂苦不堪言。由于市場政策不斷調整,迫使動力電池企業一直處于被動發展狀態。尤其圍繞著《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及產品目錄(簡稱《動力電池目錄》)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更是讓企業直呼,“我想靜靜!”
說起《動力電池目錄》這件事,起因要從一則“從2016年5月1日起,未采用《動力電池目錄》企業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將無法獲得補貼”的消息說起。原本出臺的《動力電池目錄》僅為“推薦性標準”卻突然上升為“強制性標準”,最關鍵的是車企也必須要為該目錄買單。

正當雙方企業摸不著頭腦的時候,江淮iEV6 S曝出的“烏龍退訂”事件更讓“劇情”升級。據悉,5月13日,有媒體爆料江淮iEV6 S在京暫停預售《新能源汽車新聞》立即向江淮北京經銷商確認此消息,其原因則是該款車暫未進入《北京市示范應用純電動小客車生產企業備案信息》。而據記者了解,江淮iEV6S所采用的三星SDI三元鋰電池恰巧未在《動力電池目錄》之中。這倒是給眾多新能源車企敲了一個警鐘,必須在限定時間內更換符合《動力電池目錄》的電池。而動力電池企業,也要需加快進入該目錄。

于是,在2016年,工信部陸續推出了四批動力電池目錄。其間,進入前三批的《動力電池目錄》企業還遭遇了復查。從工信部推出進入目錄的標準來看,動力電池企業想要進入目錄,除了要求動力蓄電池產品符合國家檢測標準之外,還對企業研發人數、國內建廠、生產能力等做了嚴格的要求。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日韓動力電池企業遲遲未進入目錄。隨著《動力電池目錄》報名截止日期的臨近,其他企業能否入榜也成為未知數。
當前,前四批進入目錄的動力電池企業僅為57家,約占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總數的三分之一。由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激發了動力電池市場的蓬勃興起,導致不少“門外漢”借此進入動力電池市場,力爭搶食這塊蛋糕。這種現象的出現也造成了企業規模不統一,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為此,國家推出極力推出《動力電池目錄》,不外乎是想盡快肅清市場,樹立行業標桿企業。
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方式固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動力電池目錄》一旦與補貼掛鉤,則將引發市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例如動力電池行業競爭加劇、不合格車型將被市場淘汰等。政策落地過于猛烈,導致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有些吃不消。
然而,《電動電池目錄》一事并未到此結束。8月12日,工信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簡稱:意見稿),這讓《動力電池目錄》出現了新的轉折點。該意見稿中提到,動力電池目錄將不再與“新能源汽車及產品準入”硬性捆綁。這就意味著,此前動力電池企業蜂擁而上的《動力電池目錄》不再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產生影響,這也使得新能源車企暫時松了一口氣。即便如此,動力電池企業卻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對于動力電池企業而言,進入《動力電池目錄》則意味著其產品的質量和性能被國家認可,進而更容易獲得市場的認可,搶占據更多市場份額。此外,由于該政策僅為征求意見稿,最終出臺的版本仍有諸多的不確定性。因此,在政策落地之前,相關的新能源車企也不愿輕易涉險。
直到現在,第五批《動力電池目錄》遲遲未公布。與動力電池企業積極申報的狀況相比,工信部的動作著實有些緩慢。對此,有消息稱受到騙補事件以及補貼調整政策的影響,導致新目錄的公布進程一再推遲。這也讓動力電池企業變得更加惴惴不安。由于第四批目錄集中通過了多家動力電池企業,其中不乏少聞的“陌生面孔”混入其中,這也引發了業界對新目錄的各種猜測。
隨著騙補事件告一段落,以及新能源汽車補貼出臺,或許新的電池目錄不日將公之于眾。其中,最讓業界關心的莫過于國外動力電池企業能否榜上提名。畢竟在國內動力電池市場上,日韓電池企業仍具有相當大的市場競爭力,如果出現在進入目錄,將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造成不小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