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曉燕 白瑾瑜
企業會計監管研究
——以1949-1958年的云南省為例
●佘曉燕 白瑾瑜
1949-1958年是我國新舊會計時代的轉折期,這個時期我國還未建立起專門的國營企業會計監管機構和統一的會計制度,國營企業的會計監管工作由政府相關部門代為履行,地方各省政府部門則根據中央政府部門的指示因地制宜地執行地方會計監管工作,導致這個時期會計監管工作具有地方特點。因此結合史料對1949-1958年云南省地方會計監管史進行研究,不僅能從宏觀角度看出當時我國會計監管的情況,還可以從微觀角度來發掘當時會計監管的地方特點。
云南省會計監管地方特點
新中國成立以后,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當時大部分會計活動主要集中在國營企業(國有企業在1949-1958年被稱為“國營企業”)。這個時期全國都在恢復經濟,國營企業會計監管也還未形成統一的會計制度,全國各省會計監管工作有所差異,學術界已經有學者對1949-1958年全國會計監管工作進行研究,但個案還有待深入。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地區遼闊,民族種類多,其下管轄的市轄區12個、縣級市9個、縣7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29個。本文就以云南省為個案,從國營企業會計監管的主體、對象、制度三個方面具體地考察1949-1958年國營企業會計監管史。企業會計監管作為確保資本市場提供充分、客觀、完整信息的重要手段,與民間自律相比,政府主導的獨立監管模式在解決市場失靈、提高信息質量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對1949-1958年云南省企業會計監管史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了解在還未建立起統一會計制度時,地方是如何進行會計監管工作的,不僅為相關部門的會計監管制度建設提供參考,也為這時期會計監管史相關的研究提供了史據。
1949-1958年計劃經濟背景下,我國企業會計監管工作由多個政府機構共同進行,而不是由專門的某個政府機構進行的監管工作。政府會計監管在我國一直占有較重的地位,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使得上市公司會計處理的可選擇性逐步增大,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程度要求逐步提高,但是,仍沒有改變以政府為主體的會計監管模式。政府監管機構通過健全監管機制,制定頒發相關企業會計制度來保證會計工作的實施。當時我國的會計監管機構分為三級:
第一級會計監管機構為中央會計監管部門。1951年政務院(即國務院前身)規定,所有國營企業主管部門會計制度的制定和改進均授權財政部統一主持辦理,或由財政部審定實施,初期規定了統一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格式,后逐步擴大到會計憑證、簿記等方面。其次,除了財政部以外,中央商業部、農業部、工業部等對國營企業及行政單位也進行會計監管。中央商業部會計監管對象主要是國營商業企業,中央農業部會計監管對象主要是國營農場,中央工業部會計監管對象主要是國營工業企業。
第二級監管機構為地方大行政區域的會計監管部門,如東北、華北、中南、西南等區,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根據史料《關于西南區各縣(市)所屬區政府暫行簡易會計處理方法(草案)》(1951)財會字第15322號的記載,云南省當時隸屬于西南行政區域管轄范圍。
第三級會計監管機構為地方各省的會計監管部門。地方各省會計監管部門主要是以中央會計監管部門下達的文件為指導,再結合本省情況具體執行。如圖1所示,云南省下設了地方財政廳、農業廳、工業廳等政府部門,以地方財政廳為主要監管部門對地方會計活動進行監管。根據《云南省志》卷12《財政志》記載,1950年3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軍事管制委員會財金接管部財政組接管了原國民政府云南省財政廳,同時也接管了原會計處、審計處的工作。3月2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財政廳成立,廳內機構設2個室(秘書室、調查研究室)4個科(審計科、會計科、行政科、地方財政科),人員約100人。當時云南省財政廳的職責是負責全省預算、財政收支、經費使用、開支標準的掌握、制定及會計監管工作。

圖1 1949-1958年云南省人民委員會工作部門設置表
1949-1958年的政府會計監管對象主要包括會計信息、從事會計工作的相關人員及其會計行為。比如是否按照規定取得會計憑證、設置會計賬簿,會計差錯的更正方法是否符合規定,任用的會計人員是否具備會計從業資格等,都是政府部門的監管對象。這個時期政府部門對國營企業會計監管對象的思路大致是:審核國營企業會計報表,對會計人員進行輔導培訓,這些都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重要的因素,從而對國營企業會計活動進行規范和控制。
(一)會計報表的監管
政府部門為了直接管理企業和其他組織,要求所有的國營企業編制年度、季度或月份決算報表,政府部門實際上是各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最終鑒定者,通過審核財務報表,對國營企業經營成果進行了有效監管。
根據云南省《關于1958年地方國營工業和公私合營工業企業基本業務標準賬戶計劃及會計報表格式和說明規定的通知》(1957)財經字1431號記載,云南省會計報表適用于專區以上(包括省、專區、自治州、昆明市等),包括地方國營企業和公私合營企業,云南省財政廳還規定了會計報表的格式,省級各企業主管部門和專(指的是專區,由若干縣市組成的行政區域,級別僅次于省,并受省一級政府直接領導)、州、市財政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所屬企業的業務特點,對會計報表格式進行必要的補充。這些企業主管部門要求季度匯總會計報表,應于季度修正后20天內報送云南省財政廳、統計局、計劃委員會、人民銀行各一份;年度匯總的會計報表(見圖2)應于年度修正后35天內報送云南省財政廳、統計局、計劃委員會、人民銀行各兩份。財務報表主要由財政廳進行審核,當時按月編制的報表在1949-1958年被稱為快速月報(見圖3),云南省財政廳對國營企業送來的快速月報不加批復的,對國營企業送來的季度匯總會計報表在審核后如無問題也可以不加批復,但是如果經云南省財政廳審核有問題,需要在25天內提出意見,而對年度匯總會計報表云南省財政廳于收到后30天內給予國營企業批復。現在的國有企業財務報表由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而1949-1958年國營企業編制的財務報表都是按規定送往相關政府部門審核。

圖2 1949-1958年云南省國營企業報送給云南省財政廳等政府機構的年度會計報表

圖3 1949-1958年云南省國營企業報送給云南省財政廳等政府機構的快速月報表
(二)會計人員的監管
政府部門還對國營企業會計人員進行監管,當時云南省的國營企業會計人員有的隨部隊轉業,有的來自行政事業單位,有的來自舊工商界,專業素質不高,會計業務生疏。根據云南政報的記載,當時有部分會計人員甚至把開會記錄、勞動分工及其他賬目都記在一個簿子上,導致賬簿不清楚。因此1949-1958年云南政府部門重視對會計人員的培訓,配備專業干部,建立起輔導制度。經過輔導培訓,要求會計人員做到:第一,必須根據實際需要建立簡單而必要的會計賬目;第二,必須堅持及時記賬,及時結賬、及時公布賬目;第三,制定必要的財務計劃、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第四,注意培養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1954年,云南省財務部門配備專家干部二至三人,負責具體領導全省國營企業及單位的會計訓練及輔助工作。主要對專、縣(市)進行定期檢查,這些專家干部與國營企業的會計人員保持聯絡,彼此之間交流介紹經驗,這有助于會計人員提高專業知識。根據云南省《關于建立對農業生產合作社會計工作輔導制度初步意見》(1954)中共財經組收文第114號記載,云南省人民政府農林部內,一般的應配備會計輔導員一名,在互助合作社運動較有基礎的重點專、縣(市)應配備兩名,其任務是:辦理會計員訓練班并擔任教師和輔助工作。這些工作在當時對缺乏會計學習的人員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時會計賬目混亂、會計人員職業素質低的情況,政府各部門不僅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了監管,也對會計人員進行了很好的培養,讓他們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反過來也進一步促進了當時會計的發展。
根據云南省《摘發省委關于加強財政管理,加強商業部門的財產管理嚴肅財經紀律的規定》(1962)財半張字第3號文件,當時的云南省財政廳還監督國營企業建立健全財會制度,對國營企業財貿部門管理財產的會計員、統計員和保管員,要求應當力求穩定,不要輕易調動他們的工作,必須調動時,應辦清交接手續,方得調動,切實防止再把財產亂搞,省委認為,“要辦一個工廠、企業,寧可其他行政管理人員少一些,無論如何不能沒有會計人員,精兵簡政也決不能取消或削弱會計人員。”可見當時云南省政府機構對會計人員的重視,開發智力,培養人才,是做好會計工作的關鍵,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強調要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大力培養會計人才。
1949-1958年,國營企業大部分是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從國民黨政府和官僚資本家手中接收過來的,大部分企業都處于支離破碎的狀態中,這些企業會計工作十分混亂,會計機構也不健全,沒有形成統一的會計制度。因此當時中央高度集權,以強制力作為保障,嚴格監管國營企業的會計活動及會計信息,在這種計劃經濟體制下,國營企業的會計監管主要依靠相關行政職能部門,即政府有關部門代表國家對國營企業會計活動實施監管。
云南省政府相關部門在1949-1958年會計監管中主要承擔三項職責:一是執行中央政府部門制定的統一的相關會計制度法規,根據中央指導方針政策來恢復本省會計工作;二是結合云南省本省的實際情況,頒發個別針對云南省地方性的會計制度;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國家為保障財政政策法令的貫徹執行,要求各省建立起有效的財政監察制度,加強對國營企業的會計監管工作,云南省也按照指示建立了財政監察制度。
(一)執行中央制定的統一會計制度
1949-1958年中央政府部門下達給地方的文件主要針對較為基礎的統一會計科目、會計報表等方面,我國的會計工作都經歷了不斷實踐、調整、提高、完善的過程,逐步建立起統一的會計科目、會計報表格式、會計記賬方法,為以后我國執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奠定了基礎。為各省的會計監管指明方向,會計監管工作開始走向正軌。以下是3個較具代表性的云南省執行中央制定的會計制度。
1、關于國營工業企業。1952年云南省財政廳執行財政部擬定的《國營工業企業統一會計科目(草案)》及《國營工業企業統一會計報表格式(草案)》,該兩項制度是新中國最早的全國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該制度把會計科目分為資產、負債、生產、損益4類,共設225個會計科目,會計報表規定了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生產費用表、成本計算表、銷售利潤計算表、固定資產增減表、政府資金增減表、國庫撥款及特種基金增減表、企業管理費及車間經費明細表9種報表。這些會計報表及會計科目和我們今天統一的會計科目、會計報表有所差別,當時是結合國營工業企業生產的特點來設置的,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2、關于國營商業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云南省的國營商業企業由中央統一管理,1958年商業體制改革后,下放地方管理,云南國營商業企業一直執行中央商業部頒發的會計制度。1954年,中央商業部頒發國營商業企業統一會計制度,要求全國各省自1955年1月起正式施行,這個制度除了一些共同性規定與工業企業會計制度大致相同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該制度還規定了對商品的會計核算,企業可根據具體條件,報總公司或省商業廳批準,采用金額核算制或數量金額核算制。采用金額核算制,企業會計部門進行商品總金額的核算,倉庫或業務部門設置一套完整的商品數量賬,按商品品名記載商品收入、發出和結存的數量,不記金額,會計部門定期派人核對商品數量賬和倉庫商品保管卡,以保證賬實相符。采用數量金額核算制,會計部門設置商品明細賬,進行數量和金額核算,倉庫或業務部門設置商品數量賬,只記商品收入、發出和結存數量,不記金額。會計部門的商品明細賬應定期與倉庫或業務部門商品數量賬核對。后來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多次修改,在實際工作中,又把商品價值分為進價金額和售價金額。
3、關于國營農場。國營農場會計科目的設置和國營工業企業、國營商業企業有很大差異,國營農場會計科目是結合當時農業生產建設特點,按照國營農場會計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制定的。如在1963年1月,中央農墾部和財政部聯合頒發《國營農場會計科目》,要求各省農墾和財政部門幫助監督所屬農(牧)場做好1963年度的建賬工作,建立場內的憑證傳遞程序和其他核算制度,以保證核算工作能正確及時地進行。該制度設置了55個會計科目,除共同性會計科目與國營工業企業大致相同外,根據農(牧)場的具體情況,設置了籽種、飼料、肥料及農藥、植物栽培、動物飼養、工副業生產、農業機械作業、共同生產費用、幼畜及育肥畜、職工口糧、并入社隊基金、僑股基金等專用會計科目;利潤提成科目還分設企業獎勵基金、私股和僑股股息2個二級科目。1949-1958年頒發的會計科目很多都延續到現在,對后來國營農場會計科目發展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從而會計不斷發展,越來越完善。
建國初期中央針對全國的國營工業企業、國營商業企業、國營農場制定頒發了很多文件,并下達地方各省,要求嚴格執行,使得全國國營企業建立了新賬,糾正了民國時期各個單位各行其是、延用古老中式簿記的情況。但是由于當時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全國統一的會計制度,各政府部門之間也沒有明確分工,監管責任未落實,使得部門之間發生交叉重復的會計制度法規頒發,降低了會計監管效率,使得會計賬簿混亂,全國各省之間由于對文件理解及本省實際情況的差異,導致當時全國會計監管并不完善。
(二)頒發個別地方性的會計制度
建國以后,各省根據中央指示開始恢復本省會計工作,從1950年5月開始到1951年底,云南省財政廳先后召開了4次會計會議,梳理了過去會計工作中存在的混亂現象,結束了民國時期舊賬,建立了新賬。同時,建立了財政部門與金庫、糧庫之間對賬制度,使云南省會計工作開始走上正軌。由于當時全國沒有統一的會計制度,各省均有結合本省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實施具體的會計監管工作,這在當時是符合國營企業發展的,本文將介紹以下兩個較有代表性的云南省頒發的個別地方性的會計制度。
1、關于國營工業企業。云南歷史上工業十分薄弱,只有少量小型的制鹽、制糖、制茶、采煤、采礦、冶金、紡織等工業,以及其他輕工業。1949年,云南省僅有工業企業1400個,職工不到6萬人,固定資產原值1.01億元,當年實現工業產值1.86億元,創利稅0.36億元。建國后,云南省響應全國的號召大力發展工業企業,為適應云南省地方企業情況,云南省財政廳根據1956年11月召開的專(州)市縣企業財務會議討論的意見,于1958年制發了《關于專(自治州、區市)縣地方國營工業企業會計制度的補充規定(草案)》及《地方國營工業企業簡易會計科目及會計報表格式》(1958)財經字第06號,結合1949-1958年云南省國營工業企業發展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把云南省國營工業企業統一簡易會計科目及會計報表格式分為了兩種:
第一種被稱為甲種簡易會計制度,這種制度適用于企業規模較大,生產、財務等管理基礎較好,且確有把握執行本制度的企業單位,當時執行甲種簡易會計制度的有:昆明、個舊部分大型廠礦,以及專、縣一部分原來執行《國營工業企業統一會計科目及會計報表格式》較好的企業單位,按照1957年規定,在專、縣企業中,不要求執行甲種簡易會計制度,若企業確實具備本制度條件,要經同級主管部門和財政廳批準;
第二種被稱為乙種簡易會計制度,本制度適用于規模較小,財務管理基礎較弱,執行甲種有困難的專縣地方國營企業。乙種簡易的會計制度相對甲種簡單,記載上有明確說明這是最簡易的會計處理方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會計科目及說明;第二部分會計分錄;第三部分決算報告。
根據劃分,全省工業企業都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本企業的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格式。從那個時期來看,這種劃分是一種創新,有助于云南省會計監管部門對國營企業的監管,扎扎實實地重新把基礎工作做好,保證各國營企業能向政府部門提供更加真實、完整的財務報表及相關會計信息情況。

圖4 1958年云南省國營工業企業乙種會計科目表
2、關于國營農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云南接收和新建的農(牧)、林場和水利設施機構,大都實行事業管理,以收抵支,差額補助的辦法,當時云南省87%的人口都在農村,80%以上的輕工產值、75%的國民收入、80%的財政收入、60%左右的創匯收入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農業,農業是保持云南省經濟全面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安定,邊疆穩定的基礎產業。1960年9月,云南省規定地方國營農(牧)場實現的利潤暫不上繳,可用于生產所需的基本建設投資及補充流動資金投入;1962年9月,云南省人民委員會同意云南省財政廳《關于地方國營農(牧)場財務管理的情況和整頓意見報告》并批轉執行,報告規定云南省地方國營農(牧)場的收支,納入國家預算管理,強調所有的農(牧)場都必須實行經濟核算,健全責任制,建立健全賬目,核算盈虧,對于規范云南省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起了重要的作用,對至今農業會計核算都有重要的意義。
(三)財政監察制度
1、財政監察制度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經政務院批準,財政部于1950年11月15日頒布《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設置財政檢查機構辦法》(簡稱《辦法》)。《辦法》規定,中央財政部下設財政檢查司;各大行政區財政部下設財政檢查處;各省市財政廳下設財政監察科;各縣財政科下設財政檢查員。為執行中央法令,1951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決定在全省各市、縣普遍設立財政監察制度,在云南省財政廳下設財政檢查科,昆明市和大理、昭通、蒙自三個專署,以及鳳儀23個縣也設立了財政檢查機構或專職人員,共44人。
2、財政監察制度的內容。財政監察機關的監察重點放在預算執行及國營企業財務上,根據《云南政報》記載,當時云南省對國營企業實施的具體財政監察制度是:監察云南省的國營企業資金是否合理使用,做到厲行節約,避免浪費。因為1949-1958年中國還在恢復經濟中,資源有限,黨中央提出“節約是社會主義企業經營的根本方法”,要求國營企業不能盲目投資,以免成本過大,由此可見當時政府機構為了能快速恢復經濟,對國營企業會計進行了嚴格監管。其次政府機構還監察國營企業是否認真貫徹執行政府部門頒發的會計規章制度。當時的財政監察制度不僅加強了國營企業資金使用的計劃性,還通過財政監察工作,改善了云南省財政廳管理工作,提高了對國營企業的會計監管,也對國營企業健全財政制度、維護財政紀律、增加收入、節約支出、反對浪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實施財政監察制度后取得的成效。云南省通過實施財政監察制度對云南省國營企業進行了有效的監管,當時云南省財政廳監察后都要把檢查報告送給被檢查單位,讓其改進,有助于國營企業人員學習財務工作和改善管理。如根據《關于檢查玉溪農具廠六個地方工業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綜合報告》(1957)財監字第05號記載,云南省當時財政監察情況及取得的一些成果創新:1957年云南省財政廳下屬財政監察處在1957年12月組織20人分為6個組,到玉溪工業企業、宜良修配場、瀘西酒廠、會澤面粉廠、呈貢協和煤礦六個地方廠礦進行了較全面的試點檢查,于1958年1月結束,歷時30天,監察發現云南省煤礦還自己創造了“香油本票制”,大量節約了油的消耗量,磚瓦廠把過去認為是廢品的78萬多斤碎煤,設法利用并把煉瓦生產過程中用人工挑水上窯的辦法改為撐桿上水,使窯磚瓦由原來28人減少到11個等。
4、財政監察制度的特點。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及很多地方政府仍然承襲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做法,在財政部門設立審計機構、配備審計人員及開展審計工作,使審計發揮積極的作用,促進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這個時期云南省和全國各省一樣,沒有設立單獨的審計機構,1950年3月,云南省軍管會財經接管部財政組接管了舊財政廳和審計部云南省審計處,在云南省財政廳下設審計科,負責審計政府機關人數,核撥經費、糧食,監督預算執行,審查核銷決算,審計發揮了經濟監督手段的作用。但是,在1951年至1953年間全國的審計機構陸續被撤銷或者合并,相繼建立起財政檢查機構(后改稱為監察機構),其審計職能也被歸入財政檢查或監察職能。因此,這個時期的財政監察制度有其獨特的特點,財政監察機構履行了審計的職能。
本文通過文獻梳理和歷史考證的辦法,結合全國歷史大背景來研究云南省1949-1958年企業會計監管,得到以下認識:
一是從全國大背景來看,這個時期我國沒有統一的會計制度,也還沒成立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監管機構。會計監管是由政府相關部門聯合實施的,當時政府各機構實際上是集行政權力、公共資產所有權、企業生產經營權于一身,政府的社會管理者身份和資本所有者身份是合一的,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主要通過將資本投向國有企業,由國有企業來完成各種建設的過程。
二是中央及地方都制定頒發了很多關于統一會計科目、會計報表格式的文件及制度。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省按照中央的指示,國營企業將按月、季度、年度制定的會計報表送往政府各部門,包括云南省財政廳、中國人民銀行云南省分行、統計局等,主要由云南省財政廳審核國營企業送來的財務報表,政府部門實際上是各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最終鑒定者。
三是云南省不僅嚴格執行中央制定的制度,也結合本省國營企業的特點頒發個別地方性的會計制度,形成了以云南省財政廳為主導對云南省國營企業進行的會計監管,監管的對象除了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等以外,還重視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專門派干部指導國營企業會計人員、讓國營企業會計人員相互交流等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時云南省會計賬目混亂、會計人員職業素質低的情況。
四是這個時期政府審計和財政監察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財政監察機構實際上取代了審計職能,對國營企業進行了有效的監管,督促國營企業健全財政制度、維護財政紀律、增加收入、節約支出、反對浪費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云南省的財政監察制度直到1958年大躍進之前都維持著正常的經濟秩序,為實現國營企業經濟好轉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2016YJS09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
[1]方寶璋,何瑞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審計考論[J].審計研究,2016,(02).
[2]付磊.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會計[J].財會通訊,2014,(02).
[3]關于西南區各縣(市)所屬區政府暫行簡易會計處理方法(草案)[Z].1951-01-01.
[4]關于檢查玉溪農具廠六個地方工業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綜合報告[Z].1957.
[5]關于專(自治州、區市)縣地方國營工業企業會計制度的補充規定(草案)及地方國營工業企業簡易會計科目及會計報表格式[Z].1958-01-25.
[6]關于建立對農業生產合作社會計工作輔導制度初步意見[Z].1954-09-18.
[7]王海民.對政府會計監管問題的幾點看法[J].會計研究,2001,(12).
[8]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云南省志卷12財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9]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對本省1954年財政工作的意見[Z].1954-11-02.
[10]摘發省委關于加強財政管理,加強商業部門的財產管理嚴肅財經紀律的規定[Z].1962-3-10.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