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望
丫頭小學五年級結束后我們選擇海外留學,一晃已經快兩年了。2015年暑假后,我帶著丫頭從北京來到了加拿大。除了繁重的學習壓力和標準化的教學方式外,北京空氣的惡化也是促成此決定的原因之一。選這個時間出國主要有幾個考量:一來是中文基礎已經基本打好,不用擔心孩子日后不能熟練掌握母語;二來這個時候孩子的年紀也相對較小,因此海外學習中最重要的語言關還是比較好過的。
在眾多海外留學的城市中,我們選擇了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北美最安全的雙語城市。從這兩天的新聞里可以看到,我們的選擇還是沒錯的。根據國際高等教育信息機構發布的最新報告,蒙特利爾擊敗了巴黎和倫敦,贏得2017“世界最佳留學城市”的第一名。
蒙特利爾的留學成本較低,英法雙語教學,作為外語還有西班牙語課程,這是加拿大其他地區無法企及的。蒙特利爾城市并不大,這里的學校劃分得很細,公立、私立,英語(雙語)、法語,男校、女校等,因此在選擇前還是要做些功課。加拿大是個高福利國家,孩子上公立學校都是免費的,但即便如此,也有很多人把孩子送到私校讀書,希望獲得更好的教學質量。讀公立學校的名額是嚴格按照學區分配的,嚴禁“跨區”上學。對于非永久居民的國際學生來說,無論選擇公立或私立都要交學費,因此“于公于私”要考慮教學質量、距離遠近等綜合因素。公立學校學費大概每年1.2萬至1.5萬加元(約合人民幣6.3萬至7.8萬元),而私立學校要再貴個兩三千加元。
這里絕大多數小學在一至三年級以法語教學為主,四至六年級時轉為英語教學,城市里到處都是英法雙語。因此孩子們在小學畢業后,基本上能自由使用英法雙語,為他們日后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了讓孩子盡快跟上“浪漫的法蘭西”步調,除周末帶孩子去上法語班外,每周也會請一兩次的法語家教。建議那些準備來這邊陪孩子的父母,如果跟我一樣在國內沒學過法語,那么也得抓緊學習了,畢竟這里是雙語地區。社區有法語班,我每周都會去上四天課。
凡事有利就有弊,英法雙語的背后是孩子們的數學功底比中國學生差很多。其實想來也是正常,數學這種抽象的學科在語言切換時自然無法平滑轉換,比如英語的70在法語里的讀法就變成了60+10,英語的91法語更成了20x4+11。更不要提中國學生學習的奧數課程了,簡直把他們甩出了幾個街區。
日常的學習中,絕大多數學生的課業并不多,學校的很多課程并不像國內一樣有標準的教材和講義。這里的家長有大把時間帶孩子參加活動,提高素質教育,如音樂、繪畫、舞蹈、運動,特別是冰雪運動等等,我也讓孩子參加籃球班,鍛煉身體、拓展交際。各種課外班成本都不高,相對北京動輒每年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民幣的培訓費來講,這里只是個零頭,當然效果不能和國內比。
回想在北京的時光,最初的學習生涯還是簡單快樂的。丫頭2010年開始入讀小學,一周4天半的課程,周末的時間大可以在公園、影院、游戲和玩耍中度過。但好景不長,一學期下來,成績倒數!我倒吸一口冷氣,咱家丫頭天資就這么差嗎?一打聽才知道,原來班里的同學都在補課。無奈,迫于成績的壓力,我們也開始了某培訓機構的補課之旅。由最初的奧數,一直拓展到數、語、英、籃球、科學以及從小堅持下來的鋼琴等,到五年級時已達每周8個班之多。由此我也慢慢總結出來,其實那些在我們眼里看到的所謂的好學生不過是些早學生罷了!
不過,加拿大的大學可并不輕松,根本沒有想得那么快樂。華人一向重視教育,絕大多數都希望子女能上大學,找好工作。別看加拿大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50%,很多專業一年級的淘汰率在50%以上,而淘汰率達90%的專業也屢見不鮮。而加拿大不是所有家庭都重視教育,首先,名校的學費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受;其次,法律規定即便做普通勞工也有最低薪酬保障,基本不愁吃穿,所以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多元成長”。
總之,這里較為多元化的培養方式和教育手段,讓小孩子有空間、有精力釋放更多的天性。我們在街頭常常可以看到激情酣暢的街舞表演,或者能感受到當地孩子在一面墻上完成畫作后的沾沾自喜,而這些孩子如果僅憑讀書成績,或許只是末流。如今,每每看著小女在學校參加籃球比賽,或者帶她一起看山看水看楓葉,看著她的多元成長,心中很是滿足和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