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沛成 陳維
摘要 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已經成為高考改革的重要內容和配套政策。寫實記錄是綜合素質評價的起點和關鍵,要客觀公正地做好寫實紀錄的評價環節,為綜合素質評價提供客觀公正的依據,真實反映學生的成長過程,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指導和激勵學生成長進步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 高中 綜合素質評價 寫實記錄 操作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作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指導性文件,明確提出高考不再以高考成績作為錄取的唯一依據,把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高考錄取的重要參考,為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途徑和依據,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成為高考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那么應該怎樣去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什么標準、采用什么方法去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就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寫真記錄的缺失
評價是一種測試、測量與評估,是各種考核中最常用的考核標準和手段。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評價也就形成了對學生整體素質和學生個體綜合素質的一種測試與測量或評估手段。但在素質評價中如何對學生的道德素質進行綜合評價一直是個難點,因為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行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隱蔽性,很難用定量的方法去準確表達和評價。長期以來,對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評價一直用綜合素質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考評標準,把學生的綜合素質劃分為A、B、C等級或給出相應的分數加以區分,缺少素質教育過程評價,導致了綜合素質評價的簡單化和片面性。
素質教育的綜合評價,應該是對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規范、認知能力、分析能力與處理問題能力的綜合評估,是知識、能力、情感的綜合,是對素質教育成果與方向帶有指導性的評價體系和標準。綜合素質評價的功能該如何定位?這是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順利開展、推進需要回答的前提性問題。
綜合素質評價要有評價的標準和依據。依據什么評價,怎樣評價,必須有一個科學的、客觀的標準和依據,不能憑老師的主觀印象去決定。寫實記錄是對學生成長過程的真實記錄,是在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基礎上形成的評價手段和方法。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的“泰勒評價理念”的束縛,許多學校和老師都認為“評價就是一種測試、測量或評估,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就要分等級或給出相應的分數加以區分”,思想道德評價也就是根據學生的表現分出等級。顯然這種對綜合素質評價功能定位的理解是不準確的。
盡管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有20多年,但對素質教育綜合評價的科學體系始終沒形成。許多學校對學生素質教育的綜合評價還停留在分數加音、體、美、勞成績的簡單化模式上,簡單地理解為素質教育就是各種素質的相加,是文化知識加上學生的音、體、美、勞的成績的綜合。評價過程中寫真記錄的缺失,導致綜合素質的簡單化和片面化。
1.綜合素質評價的簡單化
由于缺乏寫真記錄,缺乏綜合素質的動態描述,簡單地理解素質教育就是在減少知識學習,增加對學生的音、體、美、勞教育,這就是素質教育,把學生的素質發展理解為知識加素質技能,思想道德素質的評價還沒有擺脫印象等級。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知識學習的同時重視學生的能力的培養;在能力培養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和培養。素質教育應該是一個綜合的教育與培養過程,而不是簡單的幾門學科的相加和幾種能力的相加。
2.評價標準的片面化
多少年來,我國中小學一直是實行成績報告書制度,用學科成績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唯一標準。在學科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素質唯一標準的前提下,社會把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的標準,學校把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只要學生學習成績好,就是好學生,就是綜合素質高的學生。這種單一的學科知識評價代替了綜合素質評價。
3.綜合素質評價重結果。輕過程
綜合素質的評價既要重視結果,也要重視學生的成長過程,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更要注重對學生自我教育與自我成長過程的評價。但多少年來都是以結果論英雄。只看結果,不看過程。例如,學習成績只看考試的分數,不看學生原來的學習基礎,不看學生的進步和起點。體育測試不看學生的身體素質,只看考試和測試的分數,導致用同一個結果去評價不同個性與體質的學生。
我國新課程實施后,許多小學就實行了素質教育報告書制度。對學生不再是單一的報告學生的學科成績,而是更為全面地報告學生在學校素質成長過程中的收獲和進步。從學生的道德認識與情感,到學生的學習技能的進步,再到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感悟,從素質教育的高度,較為全面地向家長反映學生在學校的成長過程和綜合素質的發展。把成績報告書改成素質報告書應該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仔細分析,素質教育報告書在實質上還并沒有真正反映出學生綜合素質的現狀和成長過程。
二、寫實記錄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的功能
素質教育中形成的學生成長袋是中小學新課程實施后形成的素質教育的評價的主要方法,是對學生的成長過程進行動態的描述以反映學生素質教育中的成長過程的評價方法,是目前比較科學和客觀的評價方法。我國對學生的評價經歷了由單一的定性評價的優、良、中、下的等級區分,到定性與定量的結合,注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的表現,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卻缺少對學生成長過程的考察,缺乏對學生動態的成長經歷的評價。寫實記錄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評價方法就是在學生成長材料袋的基礎上形成的更為科學的綜合素質的評價方法。
1.對學生成長過程的動態描述
作為高考改革的重要內容,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決定著素質教育的方向和學生成長的過程。長期以來,高中學生的評價主要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要依據,以高考分數作為錄取的唯一標準。由于評價內容的片面性和標準的單一性,一直影響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和推廣。要保證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評價內容上就不能用單一的高考成績為唯一標準。
綜合素質評價是一個系統體系,包括標準、依據、過程和結論等環節。寫實記錄是綜合素質評價的起點和依據,沒有客觀記錄,評價就失去了依據,就沒有真實性可言,評價的結果也就無據可查。寫實記錄是保證評價依據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的前提條件。寫實記錄作為綜合素質評價中最主要的方法,其服務于綜合素質評價的主旨,因此,寫實記錄的功能定位也就是綜合素質評價的功能定位。《意見》中關于寫實記錄的功能作出了兩個方面的規定:一是用于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教育,也就是育人功能;另一方面是用于高校招生時,寫實記錄材料作為高校選拔人才的一個參考依據。也就是說,寫實記錄發揮著選拔與育人并舉的功能。
2.具有導向性的育人功能
寫實記錄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真實記載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很強的教育功能。寫實記錄在過程性評價和育人功能方面明顯優于傳統的測量、劃等級。學生可以從自己和同學的成長過程中體會、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要保證寫實記錄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真實反映學生的成長過程,學生要做好收集每個學期內能夠證明自己各方面素質的材料,完成自己的本學期寫實記錄材料中的自述或學期總結部分。教師要在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如何整理寫實記錄的材料和如何寫每學期末的自述或學期總結部分;核實學生提供材料的真實性;完成諸如學生期末考試成績、體育測試成績等客觀數據的錄入工作;完成學生自述或學期總結的評語部分。
3.學生是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
寫實記錄的主體不是老師而是學生自己,老師只是在學生自我寫實記錄的基礎上加以指導和評價,真正的評價主體是學生自己。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責任主體是誰?這個問題關涉著評價的公平性和客觀性。新課程實施后,學生的素質評價由老師的單一評價主體轉變為學生參與評價的雙主體。一般是先學生自評,再學生互評,最后是老師作評價結論。班主任最后評價結論時會吸取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意見。但老師還是可以根據自己的印象去作最后結論,最后的決定權還在老師手里,還存有許多主觀因素。寫實記錄是由學生自己去按照要求去自我總結和自我評價,體現了學生是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
4.高校招生參考依據
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作為高校招生的參考依據,高考錄取不再把高分數作為錄取的唯一標準,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也是高校招生的重要參考依據。一旦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將作為院校招生的參考依據時,就必須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就要有據可查,那寫實記錄就成為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依據。為此《意見》作出了兩個方面的規定:“一是用于學生成長的教育時,由高中學校進行。二是用于高校招生時,由招生院校進行。”也就是說,用于學校育人功能的評價責任主體是學校老師,用于高校招生的評價主體是高校的專家或比較權威的第三方機構。
三、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寫實記錄評價的操作方法
1.明確寫實記錄的內容
寫實記錄的評價內容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學生的學科成績和學習態度以及學習品德,以及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學生的藝術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要記錄學生的行為表現,特別是通過學生在有關活動中的具體表現來反映其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如思想品德方面,不僅要看學生參加公益勞動、志愿服務活動的具體內容,還要看參加的次數、持續時間等,如對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紀錄,不僅要記錄學生的活動結果,還要記錄學生在活動中的態度。
因此,寫實記錄可以分兩部分:一是將那些客觀、便于測量的評價維度,如學生的每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的成績、體質監測分數等,記錄這些評價維度的原始測量數據,以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二是將部分原本難以測量和考查的主觀性指標,如思想品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維度轉化為參與相關活動情況記錄及其成果,使評價內容可考察、可比較、可分析。如參加軍事訓練的效果、參加農村社會實踐的次數、個人先進榮譽稱號、違紀違規情況等。
2.確定寫實記錄的重點是擇優而記
在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中,還存在部分教師或學生認為在學生的寫實記錄過程中,記錄學生參與的活動項目越多,就越能突顯學生全面發展的程度,但在實踐中存在很大的問題:首先,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任務比較重,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而疲于奔命地去參加各類活動,這樣極易造成學生始終處于疲憊狀態,同樣也會增加負責評價教師的負擔。寫實材料中的活動記錄是要選擇最具代表陛、最突出、最具有個性化的“活動記錄”。同時這些證據性材料也在為高校招生服務,高校可以組織專業人員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和判斷,進而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3.規定寫實記錄評價的評語原則
寫實記錄的功能主要有兩個,一是教育激勵功能,用學生的進步和成長經歷教育和激勵學生更好的成長;二是判定功能,為高校招生提供素質評價依據。從學校來看,綜合素質評價主要是教育和激勵作用,因此,在寫實記錄的評價中應體現以個體為主的評價標準,突出正面的鼓勵性評價。堅持以鼓勵為主的評價原則,多發現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進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發現學生的長處,對學生的不足和暫時的缺點,主要是提醒注意和改進的意見。對每一個學生只作縱向評價,不作橫向對比,不作集體排名,不作評價對象間的整體評比。這樣,不同的評價對象最初的評價標準也是不相同的,而且,隨著評價對象的努力與進步,對其的評價標準也必然隨之變化。
[責任編輯 關燕云]